王子淦是上海著名的剪纸艺术家,他的剪纸艺术深深地烙下了海派文化的印记,或者也可以这样说,他的剪纸是在上海这块大都市文化里顽强地成长起来的,而上海是海派文化的发祥地,受到海派文化的影响是在所难免的。除此之外,王子淦的自我突破也是他剪纸风格形成的关键之所在。他没有固守已有的传统,而将古老的剪纸与现实社会联系在一起,创作出了具有现代社会元素、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作品。
林曦明曾经说过:“剪纸艺术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曾经涌现出不少技艺十分高超的民间艺术剪纸家,王子淦先生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的确,此言甚是,评价到位。
一、王子淦剪纸的基本特点
1.精细
精细是海派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上海原本是个弹丸之地,人口密度非常大,生存的空间狭窄,这种生活环境决定了人们要在这里生活,就必须要精细化。这不仅表现在生活中,同样也深刻地印在人们的脑海,此产生了精细的艺术作品。
王子淦的剪纸就深深地打上这样的烙印,精细就成为他的艺术符号,表现为:不求豪放,却求简洁,如图1花卉;不求多余,却求到位即止,如图2螃蟹;不求相似,但求神似,如图3青蛙。
图1 王子淦剪纸作品:花卉
图2 王子淦剪纸作品:螃蟹
图3 王子淦剪纸作品:青蛙
现实里的青蛙大多数为后腿粗壮有力,但王子淦刀下的青蛙,却后腿细长而身体粗大,虽与现实不同,却反映了神似的艺术观念。所谓神似,是指精神实质上相似。清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二:“杜工部(杜甫)之于庾开府(庾信),李供奉(唐李供奉是弹箜篌的国手)之于谢宣城(齐谢朓),可云神似。”应该说,神似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没有相当的功力是不可能的。剪纸要遵循一般的艺术规律,同样要讲究神似。
精细的剪纸艺术,或许是剪纸艺术的一般规律,继承了鞋样剪纸的传统方法。而王子淦的剪纸艺术里,更多地扩大了剪纸的题材,将精细化的特征作为其剪纸的基本表现方法而展露无余。
2.精准
精准是王子淦剪纸的又一个特征。
众所周知,生动是艺术的精髓,而精准则是艺术创作的一个原则。生活中或者想象中的对象要展现在剪纸中,不仅需要高超的技巧,而且需要相当高的精准度。没有精准的剪纸描绘,是不可能有绝妙的艺术作品诞生的;只有精准的艺术,才能更好地将所剪的对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王子淦的剪纸就非常精准,那些剪出来的动物、植物、人物都栩栩如生。这些所剪的对象不再是生活中的形象,而是艺术家心中的符号,完成这种转变,需要艺术家对生活的仔细观察。
在第一届上海国际电视艺术节开幕式上,王子淦以熟练的技法为中外来宾表演剪出了一只活泼可爱的熊猫,却只用了一分钟不到的时间,当场就赢得热烈的掌声。熊猫是中国的国宝,80年代早已成为各种各样的媒体宣传对象,正因为如此,王子淦虽然没有亲身到过熊猫的原始栖息地,但对于熊猫的形象早已烂熟于心,因此能将熊猫现实中的形象精准地提升到艺术形象的层面,这是一种再创造。如今出现在人们面前的生动活泼的熊猫形象,就是王子淦剪纸的魅力所在,如图4。
图4 王子淦剪纸作品:熊猫
3.精湛
精湛是王子淦剪纸艺术的一种艺术境界。
剪刀是剪纸创作的工具,剪纸则是一种艺术创作过程,在此过程中,剪出来的东西,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有优秀的,也有低劣的。其中,即使是所谓好的作品,也并非一定是精湛的作品,而精湛的作品应该是具有创造性的,超出一般优秀作品之上的创作。
精湛的作品一定是形象的,即使是在艺术上进行变形的创作也不例外。
因为形象是艺术创作的根本,艺术形象是否成功,就在于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理解与创作。同样是剪纸对象,不同的艺术家会有不同的解读与创作。一般的民间剪纸,大多数以模仿为主,而王子淦的剪纸里更多的加入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从而剪出的图案会与众不同,从而达到精湛的艺术境界。
剪纸的形象,与现实生活里的形象不完全相同,更多的要加以艺术家的想象与加工,没有这些艺术的处理,就不可能出现艺术作品里的形象。当然艺术作品里的形象,必须来源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一种提升,而不仅仅是生活中形象的展示。王子淦精湛的剪纸作品来自生活,却与生活里的形象不完全相同,这是其高明之处。
二、王子淦剪纸所含的海派文化色彩
海派文化,是一种新的上海文化,是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既有中国文化的特征,同时也有西方文化的元素。从根本上来说,没有西方文化的渗入,就没有海派文化的出现。
海派文化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破格创新,流派自由,个性鲜明,善于借鉴吸收外来艺术及其技巧,同时不排斥民间艺术,讲究丰富的色彩、华美的造型,能达到雅俗共赏的地步。例如,上海的石库门建筑,是英国联排房屋与中国围合房屋嫁接的结果,既有中国房屋的内在特点,也有西方房屋的外在形式。再如旗袍,既有西方服装的制作形制,又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大襟服装的特色,两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中西文化合璧的新女性服装款式。同样,中国艺术在加入西方元素之后,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形成上海地区特有的文化韵味,这种新的艺术形式不再是过去的面目,以新的面貌示人,受到广大民众的喜欢和追捧。
海派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各种各样的海上艺术,必须经过市场的检验,不能在市场经济中存活下来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剪纸同样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王子淦的剪纸之所以能够在残酷的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存活下来,是有其必然性的。
1.长期居住在上海,耳染目睹西方文化,吸收了海派文化的精髓。根据回忆,王子淦十三岁就背井离乡到上海,做过钟表店的杂工等底层学徒,并且经历各种生活、战争的磨难,直到其去世,基本上都在上海这块土地上生活,亲身体验着海派文化,并浸泡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汲取种种海派艺术的营养,从而为其剪纸的海派文化风格奠定了基础。
2.在经济生活的大潮中进行磨练,形成自己独特的剪纸风格,并且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的胸襟,使得剪纸成为养家糊口的一门手艺。王子淦主要是向武万恒学习剪纸,武万恒当时在“同行中是一个略有名气的剪纸艺人” 。王子淦在得到师傅的嫡传之后,剪纸技艺有了很大程度地提高。据其儿子回忆说:“父亲的手艺越来越好,特别可贵的是,父亲一旦掌握剪纸技术后,不囿于师傅的剪纸样稿,常常根据市场的需要,翻出新花样,受到顾客的欢迎。” 后来王子淦在城隍庙设摊出售剪纸,表明民间剪纸同样可以参与市场竞争,虽然收入甚微,但“总算能维持” 基本的生活。
3.将社会生活中流行的元素融入创作,不断追求创新。在海派文化里,创新是基本的要素,离开这一基本要素,就不可能有新的形式、内容及风格等方面的转换,只会毫无生气地继承,而无个性地发展。在王子淦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创新一直是其孜孜不倦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他不拘泥于传统而有所发展,这种发展凸显了自己的风格特征,例如用戏剧的形式来表现门神就尤为突出(如图5)。
图5 王子淦剪纸作品:门神
剪纸如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有两种情况:一是随机性,二是特定性。随机性是指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表演;特定性是指在特殊的时间举行剪纸活动,如春节等。前者往往会产生更多的创新作品,而后者则是更多的传统图案。在上海,节日文化相对比较薄弱,各种各样的具有农业节气的节日氛围逐渐淡化,因此剪纸的节日功能也在退化,取而代之的是普通时段里的商业文化。为了取得商业价值,剪纸就不得不采集新的生活、社会元素,吸引人们的眼球,引起人们的购买欲望,因此创新就如期而至。
“连连有余”是民间妇孺皆知的吉祥语,此地的“余”,在艺术形象里,往往会用“鱼”来表现。而表现“连连有鱼”的方式多种多样,王子淦选择的是八条鱼放在圆形的网内(如图6),每两条鱼放置在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不同的位置,中间有个装饰性很强的图案。这里不仅表示连连有余,还加入当时流行的社会文化,暗示着发财的含义。这样将传统剪纸的元素进行了社会意义的扩展,其本身就显示了一种创新,这种创新不仅仅是在形式上,而且更好地体现了世俗的价值观。
图6 王子淦剪纸作品:“连连有余”
三、 由王子淦剪纸而引发的思考
1.民间艺术离不开传统的土壤。
由于生活的土壤不同,所产生的艺术也不同,这是一条中外艺术史上的规律。剪纸也同样如此,不同地域的剪纸,有不同的地域风格与特点。
但剪纸的基本要素是不能抛弃的,一是剪刀,二是纸。所谓剪纸作品肯定是这两者结合,而最终体现为纸质的形象,如果不是这样,就不属于民间剪纸艺术。
另外一种剪纸形式,叫刻纸,也属于民间艺术,一般人都将其纳入剪纸的范畴。其实,这种方式与剪纸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工具的不同,一个是用刻刀,一个是用剪刀;其次是创作方法的不同,一个用剪,一个用刻。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民间的刻纸形式,最普遍的是一种单纸的刻画,其创作出来的每一张作品都不尽相同,这属于真正的民间艺术作品。如今,这种刻纸方式,为大量仿制的“民间剪纸”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和实践上的可操作性。现在旅游景点里的商店、商贩所出售的各种各样的所谓民间剪纸,大多数都是仿制的刻纸产品,其用机器来制作,可以大批量复制。这种机器刻纸的制作方法,极大地破坏了民间剪纸的纯净性,扰乱了民间文化市场。
当然在如今的市场经济中,要完全杜绝这种假冒的“民间剪纸”,也不现实,因为这种剪纸有着广泛的市场,也受到一部分人的欢迎。另外一方面,这样仿制的剪纸产品,也是传统民间剪纸的衍生产品,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间剪纸,但与民间剪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属于一种泛民俗文化现象,同样值得重视与研究。只是不要将两者不加区分,更不能以假充真。因为民间剪纸是真正的民间艺术,而仿制的刻纸产品,已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脱离了原先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土壤,而成为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者。
2.任何艺术成就的取得都需要创新并付出辛勤和努力。
《曼殊别志书砖》:“阿钱,能效百鸟音。京城贩儿推货车行叫卖,喓嘟不可辨,阿钱遥闻便知之。十岁,前村学针线,把剪即能刻花种人兽,不构谱,俨熟习者。客有以千钱购蕃绣旙灯于前村家,阿钱方学绣,立应之去。”
这里的阿钱,能模仿数百种鸟的叫声,能够辨别各种商贩的叫卖,还能够绣花,更是剪纸高手,能够剪出各式各样的花种人兽。这样的民间艺术天才十分罕见,所以他(她)成为文人笔下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
不过,像阿钱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里并不多见,大多数剪纸者都是普通人,他们为了创作出有艺术性的剪纸,需要付出艰辛的劳作与无数的汗水。
王子淦的剪纸之所以取得人们的认可,其中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在他六七十年的创作生涯里,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有了公认的艺术成就。文革以后,王子淦已经是一位著名的民间剪纸艺术家,但他依然勤奋地学习,以提高自己的剪纸水平。“他翻阅了大量汉唐和汉唐以前的艺术资料和图册,对北方地区的剪纸加以研究,从京剧、版画、国画、书法等诸多其他的艺术门类中去吸取营养,向一些艺术界老前辈讨教” ,王子淦儿子的叙述反映了老一辈剪纸艺术家不断追求与努力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王子淦的剪纸造诣得到长足的发展。
现在有些剪纸艺人,仅仅满足于对原有传统文化的继承,而缺乏对民间剪纸的发展与创新,这是很可惜的事情。因为创新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血汗,有的时候也未必得到相应的报酬,甚至还可能得不偿失。有的剪纸艺人仅仅将剪纸作为谋生的手段,在某种场合下进行即兴表演,缺失对剪纸艺术的不断追求与完善,也就创作不出符合今天社会与审美的新的艺术作品。没有对艺术的孜孜不懈追求,往往会落入传统模式的窠臼而不能自拔,只会成为剪纸匠人,而不是剪纸艺术家。剪纸匠人是芸芸众生者,而剪纸艺术家则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人,不可同日而语,前者表现出来的仅仅是对传统剪纸艺术外在形象的表达,而后者则是一种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感受的自然流露,表现的是一种新的创作情绪,哪怕这种情绪在剪纸过程中只有一点表达,其作品也会有真实的反应。
海派文化的精髓是创新,没有创新的剪纸是没有生命力的,更不可能取得现代社会的认可,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仅仅依靠传统的固有形式进行重新、多次的展示,必然会使人们产生审美疲劳,自然也就得不到人们的认可,产生不了经济效益。
而要进行剪纸艺术的创新,就必须付出更多的辛勤和努力。
附记:本文引用的剪纸与文字均来自《王子淦剪纸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特此说明。
(作者系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审)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