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湖南路街道办事处所在地——复兴西路62号,该处建筑原名为The Cloister Apartment。实际上,旧上海有不少公寓的全部或主要租赁者是侨民,所以,这些公寓的名称一般都以英文命名,而且不见得有对应的中文名称。“cloister”最通常的中文翻译是“修道院”,于是,建国以后人们参照“cloister”的常用翻译称该建筑为“修道院公寓”。但从历史资料来看,该公寓与教会没有关系,与修道院也没有瓜葛,更没有修士或修女居住在这里,所谓的“修道院公寓”只是可供公共出租的寓所。反观公寓英文名称中的“cloister”,它翻译成中文还有另外一种意义,即“隐居”或“有回廊的建筑”。我想,The Cloister Apartment本义应该是指远离城市嚣闹、安静的、适宜居住的公寓,也许,将其译为“居士公寓”或“世外桃园”更合适。
复兴西路62号建筑
我没能查到该公寓的投资或建设方的资料,不过,近日读到了该公寓主人的文章,文中说:“上海市徐汇区复兴西路62号坐落着一所名为修道院公寓的建筑。顾名思义,人们常会误解它与修道院有什么联系。事实并非如此,这处白色楼房的中文名虽有‘修道院’三字,实际上却是一所私宅。它是20世纪30年代为英国商人密丰绒线厂厂主而建的私人宅第。解放后,它由人民政府接管使用,并于1989年9月25日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这段文字至少有两处不当之处:首先,该公寓的英文名为The Cloister Apartment,对应的中文名不见得就是“修道院公寓”,对英文一知半解者先把“cloister”译成“修道院”,再反复讲这个“修道院公寓”与修道院无关,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其次,该住宅既称“公寓”,就应该从公寓着手,而不该在没有任何根据的情况下,一口咬定这幢公寓是英商密丰绒线厂业主的私宅。
还是先从英商密丰绒线厂(Patons & Baldwins,Ltd.)讲起吧。该公司创办于1785年,本部在英国伦敦,另外在英格兰、苏格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国家和地区设分公司和生产厂。中国是农业大国,羊毛产量不高,品质也较差,且产地又集中在国家的最北方,因而,近代以后,中国的羊毛及制品主要依赖进口。约1924年,密丰绒线厂才在上海的北京路设立公司,自产绒线。绒线实际上只是半成品,可以提供给毛纺厂作为原料生产呢绒,也可以提供给家庭自织绒线衫、围巾等。据记载,该公司进上海后就组织家庭妇女上结绒线班,继而又在许多女校的家政课中推广结绒线,还举办多种形式的编织比赛和各种编织活动。结果,上海的妇女大多爱上了结绒线,因手工结的绒线价廉又物美,绒线的销售由此与日俱增。约1932年该公司又在沪东鄱阳路(今波阳路)400号建厂,1934年投产,最初以该厂的英文名“Patons & Baldwins”的谐音取厂名为“博德运绒线厂”,生产“蜜蜂牌”、“蜂房牌”绒线,旋即又依据商品名“蜜蜂牌”而改厂名为“密丰绒线厂”。实际上,“蜜蜂”一词在汉语中仅用于昆虫名称,它的英译为“honey”,但在美国英语中,“honey”又指垃圾车,上海的侨民或“洋泾浜语”又把上海最常见的运粪便的“马桶车”叫作“蜜蜂车”,于是该厂才把“蜜蜂”异写作“密丰”,也寓意着该厂生产的绒缜密而丰软。
密丰绒线厂在沪东杨树浦底,远离市区,但厂区面积很大,所以在建厂的同时,又在厂区内建造了十余幢独立的洋房,提供给工厂管理层和工程技术人员使用。1959年该厂由政府收购,改称戎华毛纺厂,1967年改称上海第十七毛纺厂,简称“十七毛”。如今密丰绒线厂已改制,厂房大多被拆,但该厂当年建的洋房大多还在。
在一份密丰绒线厂1937年的工厂资料登记中,该公司及厂的主要负责人是W.A.kearton和J.S.kenyon。登记资料中还可以找到这两位负责人在上海的住所:W.A.kearton的住宅为“308 Rte Culty”,就是“法租界居尔典路(湖南路)308号”;J.S.kenyon的住宅为“1765 Av Joffre”,即“霞飞路(淮海中路)1765号”。毫无疑问,所谓的“修道院公寓”与密丰绒线厂没有任何关系。文化可以演义或演绎,但历史应该追求真实。如当作故事,你可以胡天野地地瞎三话四;但作为历史,人们还是要依靠史料去认真地考证,不要以为历史是“死无对证”的事而胡说八道。
密丰绒线厂高层职员名录
在一份1937年的英文版《上海名录》中登记了白赛仲路(复兴西路)62号The Cloister Apartment的住户名单,我也找到了他们的就职单位和职务,不妨介绍如下:W.J.Gulliver是Commercial Union Assurance Co.,Ltd(老公茂康记保险公司)事故处理处首席;A.H.Gouda是W.J.Gulliver的下属和同事;H.E.Jackson是C.M.Customs(中国海关)的部门经理;Mrs T.Sands任职于Kiangnan Dock & Engineering Words(江南造船厂);Mr & Mrs Chester Fritz是经营中国政府外币债务及地方债券的美商新丰洋行(Swan,Culbertson&Fritz)的大股东;Mr & Mrs W.A.Adams是以经营汽车进出口为主的龙和洋行(William A. Adams)的老板;P.E.Smith是英商天祥洋行(Dodwell & Co)的部门负责人;Mrs E.Coutts的任职单位是Mme Garnetl(中文名不详)。登记的住户中没有一位与密丰绒线厂有关,也足以证明,所谓的“修道院公寓”确实不可能是密丰绒线厂厂主的私宅,而是许多人一起住的公寓,从住户的工作和经济情况来看,“修道院公寓”在上海也是上档次的公寓。
“修道院公寓”的住户名单
旧上海的房地产业根据其经营范围一般分作地产、打样(建筑设计、测绘等)、营造、经租几大部类,规模大的公司同时承办建筑设计、工木及测绘,同时也设“地产部”经营地产、房地产代理经租及保险代理等业务。公和洋行(Palmer & Turner,香港称之“怕马·丹拿”或“怕马及丹拿公司”)是上海最著名、规模最大的建筑工程师行,在上海有许多作品,例如外滩的汇丰大楼、海关大楼;而所谓的“修道院公寓”的经租就是由公和洋行代理的。通常情况下,公和洋行设计的许多公寓往往就请公和洋行房的地产代理部门代理经租。实际上,公和洋行也在上海投资建设了一些楼盘或公寓。我想,“修道院公寓”也许就是公和洋行的产业,或者是由公和洋行设计的。
“修道院公寓”的经租单位是公和洋行
“修道院公寓”约建于1932年或更早一些时间,位于今复兴西路与永福路东北转角,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西班牙式建筑风格。该公寓为砖木结构低层公寓,分南北两幢,中间有廊相连,前幢为二层,后幢为三层。每幢的每层设计为两个居住单元,房型则分三室、四室、五室等多种户型,可供不同需求者租赁。正门开在复兴西路62号,永福路开有边门,汽车可以从这里进出,设有汽车间和面积不大的庭院。这里远离闹市,地方僻静,最后再重申一次,“The Cloister Apartment”不宜译作“修道院公寓”,如译作“居士公寓”或“世外桃园”,也许更有趣、更正确一点。
复兴西路62号建筑的内通道
(作者系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