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江南丝竹音乐的探索
周 峰
江南丝竹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一定需要传承保护;但在传承保护的同时,创新发展是核心,是与时俱进地提升这个乐种品质和生命力的关键。韩正同志在十二次人大小组发言中讲:“创新思维,先行先试。”鼓励音乐家思维创新,新作品自然就会脱颖而出。问题是怎么创新?近年来新创作的丝竹音乐,除极少数被大家认同外,其余大部分作品被传统江南丝竹音乐人斥为“不伦不类”,并认为这些冠以江南丝竹名称的创作加速了传统丝竹音乐的灭亡……。前人云:“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师古不拘,求新求变,大胆探索,为传统丝竹注入时代气息、时代精神,是较为明智的态度。既熟谙传统,又有变革精神,变通办法去创作符合时代审美要求的作品,才是传统江南丝竹的唯一出路。我们在创新理念和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在此抛砖引玉。
江南丝竹自明代嘉、隆年间起就在江南地区流行
一、音乐元素、音乐语汇之确定
以江南地区戏曲音乐、田山歌、民间小调及宗教音乐等元素为基础来进行创作,作品才不失江南丝竹之韵味。各地区的音乐都有自己的特色音乐语汇,如新疆、西北、东北、闽粤等地的音乐都极具地方色彩。江南丝竹的音乐语汇只能以鲜明的江南地区音乐元素为本,才能从根本上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音乐。这就需要作曲家深入采风,大量积累,才能信手拈来写出精品。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作品要接地气。只有接地气的作品,熔古铸今,求新求变,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审美需求、为大众所认同的新作;而闭门造车,没有基础积累是创作不出好作品的。
二、江南丝竹音乐风格的定位
前辈艺人常用“细、小、轻、雅”概括江南丝竹音乐的风格,再加上字正腔圆、中正平和、休闲精致,这就是比较全面的传统丝竹音乐风格的定位了。创新者必先研究这些定位,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创新;离开了这些原则可以是新民乐,但与江南丝竹的距离会很远。所以说在传承的基础上才可谈创新发展,不识旧物,何来言新?古建筑等文物需整旧如旧,丝竹音乐则不必拘泥于此,可以整旧如新,但要讲究中和之美、正大气象,基本格调不可变。
三、字正腔圆、中正平和、休闲精致的解读
江南丝竹音乐字正腔圆,前辈艺人如金筱伯、孙裕德、金祖礼、陈莲笙、张关炳、刘成乙等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可以直接借鉴的经典音型。特定过渡句子及承上启下过桥气口的设定(桥:板头音),各件乐器加花就简的方法范例,在八大曲中比比皆是。主音以12356为线,串起高低连贯音符的衔接,形成了丝竹音乐的线、点和句型,诚如江南戏曲音乐,承上启下,过渡自然,连接巧妙,以句行腔,运腔自圆;而特定句型,及12356为主音的五声音阶,又为字正腔圆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后以蔡慈德、董克钧、任德华的笛箫,刘成乙、刘跃华父子和曹永平的二胡,周琢堂、杨承业的琵琶,侯根生、丁为人的三弦及陆勤康、丁为力的扬琴,王汉华、潘金根的笙为代表的一众丝竹演奏家及代表性音乐,莫不以字正腔圆为根本,他们的演奏充分体现了江南丝竹音乐字正腔圆的特点。
1947年美国旧金山飞龙国乐社邀请上海国乐研究会全体同仁联欢时合影(前排左一为孙裕德,二排左五为周惠)
中正平和、休闲精致的音乐风格与江南地区的水土、百姓的性格戚戚相关。江南富庶地区,小桥流水,风景秀美,物产丰富;百姓大多安居乐业,自律内敛不张扬,满足于现状;文人雅士,小康之余热衷风雅,以江南丝竹音乐来抒发情感、休闲娱乐,互相交流心得,互相攀比演奏技法,艺无止境,精益求精。因此江南丝竹音乐表现为中正平和并追求完美精致,与北方音乐的粗犷、呐喊形成了鲜明对比。所以前辈艺人常说江南丝竹细雅轻柔,即便如《行街》快板部分,热烈欢乐但不张狂,在音量的发挥上似也留有余地。
四、江南丝竹的配器方法之我见
支声复调,你繁我简,你进我出,你高我底,疏密有致,是江南丝竹音乐配器的大致原则。现在的年轻作曲家受西方作曲理论的影响,在江南丝竹音乐配器中大量使用对位和声及声部的和谐,但这些方法运用在丝竹音乐中效果不尽如人意。江南丝竹常以小型乐队为主,若采用西方配器方式则每件乐器都显得太弱,若某一乐器声部突出几节又常常显得突兀孤立,并且不符合丝竹音乐的明显特点,即8—12人可玩,2—3人也可以玩。所以,江南丝竹的配器应以主副旋律相互胶着、乐器特性符合音律美感来决定主副旋律的配置,多件乐器在主副旋律的行进中,轮换扮演各自角色。诚如西方“卡农”,主副旋律不同,但为同一主线服务,有简有繁,你进我出,形成几个旋律并进,似不相关,实为相谋,互相托底,犹如树藤相缠,竞相环绕。评弹演奏家能把琵琶、三弦两件乐器演奏得风生水起,这种演奏方法就是典型的支声复调,是最符合江南丝竹配器的方法,值得借鉴。
丝竹配器:二胡、琵琶、三弦、阮、笛、箫
五、创新之路与传统的关系
勇于创新是胆魄,是追求;但实践中不妨步子小一点,可以海阔天空想,但不能脱离江南丝竹的根,也不能脱离时代的审美。源于传统,高于传统,植根传统,做精传统,使传统与时代气息紧密相连,才是创作的指导思路。十年前我曾想创新搞一个五幕丝竹剧:每一幕是一个丝竹曲牌名,如熏风曲、欢乐歌、云庆、三六、行街,副标题是老上海风情;布景天幕场景为老上海叫卖、旗袍、乐手入局、沏茶等一系列丝竹文化现象的表现;开场序曲是老六板,传统乐器十件,配以爵士鼓、英国管、巴松、大提琴、大贝司,把最原始的老六板做成爵士乐;第一幕熏风曲,天幕、亭子、明月、鸟鸣,传统乐手长衫在前排,鼓板起,后排英国管奏出前五小节,传统乐器接上……直至第五幕行街抬轿拜堂……。想法很多,有人说这是胡闹,也有人说不妨一试,但一无经费,二无政府支持,畅想思维虽创新,但实际却很难做成。
江南丝竹音乐和新民乐的其中一个区别是:新民乐乐手在做作曲家的东西,对作曲家负责,对指挥负责,演奏中几乎不加入自己的情感因素,二度创作空间极小;而传统江南丝竹乐手则是在做自己,尽情在玩音乐,展现自己个性的同时也融入整个乐队的共性,充分尊重乐队其他乐手的同时每个乐手也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我想作曲家可否在这个思路上下些功夫,在主副旋律配器上每件乐器根据相应的特性在某段主副旋律交替进行,尤以四大件为最,使每位乐手都能感到自己既是主角,又是配角,在演奏中充分激发起情感和技巧的即兴发挥和最大许可范围内的对乐曲演奏的二度创造,让乐手感觉在做自己的音乐。我认为这样的主导思路更能使传统与创新融为一体,更容易被广大丝竹人所认同。循序渐进的创新是切实可行的,超前太多则会不被认可。
六、关于创新的其他想法
创新要有传承传统的底色,传统要有包容创新的胸襟,传统与创新中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创新不仅在于作曲、配器,还涉及到乐队组成的格局变化等等。金筱伯、夏宝琛琵琶三弦的弹词三六,孙裕德、陈永禄洞箫二胡的中花六板,刘成乙二胡在四合如意中卖头旋律都是脍炙人口的精品力作。乐队组成不妨变化多一点,可二三人、七八人,亦可十余二十人,甚至更多些,关键在于曲调是否优美,配器是否合适。创新也包括调性、调式的变化,即对乐曲时代风格的把握,如中花六板,可用采字调、闷宫调、小宫调等演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民间丝竹乐队应经常变化演奏。创新也包括发展机制及对乐曲的评判方法、标准细则,扶植奖励好作品及好的传承单位将极大促进传承单位及作曲家的积极性,使创新工作更上一层楼。好的评判标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鼓舞作用,并使新作品的创作沿着较为合理的轨道迅速发展;而不适合的评判方法将会加速传统丝竹音乐精华的丧失。因此,评判标准能形成共识至关重要。在此,我呼吁市里可否组织专家讨论一下评判尺度和标准,这将大大有利于创新发展。
江南丝竹乐队在东方讲坛的演出
我相信,虽然创新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但是不同理念会碰擦出火花,孰是孰非不要紧,最重要的是丝竹音乐人勇于探索的信心和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江苏太仓和崇明杨刚丝竹馆创作的新丝竹乐在创新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值得推崇。新作品问世能得到大多数人认同,基本上也就成功了。我不是专业音乐工作者,写这些文字很吃力,但我很用心,就是想把自己的体会和感悟用几百到几千字的篇幅写下来以飨读者。希望在丝竹界形成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形态。大家都来关心江南丝竹的创新发展,那么江南丝竹的重生和璀璨明天就不会太远了。
(作者系江南丝竹上海市级传承人,上海江南丝竹保护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长三角江南丝竹音乐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