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汇区淮海中路、复兴中路和乌鲁木齐路交汇处的街心花园中,矗立着一尊高达3.8米的巨型铜像——《聂耳指挥唱国歌》。这尊于1992年由国际著名雕塑大师张充仁先生创作的铜像,经历了20多年风风雨雨的侵蚀,已显得陈旧不堪。去年徐汇区文化局邀请了上海油雕院等有关专家,对整座铜像连同街心花园一起进行了重新整修,聂耳铜像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很多新闻媒体也对此作了报导。笔者为撰写张充仁先生的传记,曾多次聆听张老和朋友们谈及雕塑这尊铜像的曲折经历,现将有关经过写出来,也是对这件作品的历史见证。
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人民政府计划为人民音乐家、国歌的作曲者聂耳建立一座大型的纪念碑,以缅怀先贤、教育后人,并在全市公开征求设计方案,受到艺术家们的热烈响应。至1983年5月,已有17件聂耳雕塑在“上海城市雕塑设计观摩会”上公开展出。市有关部门先后组织召开了由音乐、美术、建筑各界专家参加的座谈会,5次会谈遴选的结果是:一致评选雕塑家张充仁设计塑造的《聂耳指挥唱国歌》的像稿和同济大学著名教授谭垣、张行健设计的《聂耳纪念园》环境布局方案为建树聂耳纪念雕塑的唯一方案。聂耳的好友指挥家黄贻钧、作曲家黎锦光等,在张充仁塑的聂耳像稿前伫立良久,连声惊呼:“太像了,聂耳就是这个样子。”《新民晚报》也特发新闻称“聂耳塑像年内可望动工”。
张充仁和谭垣在研究聂耳雕塑和纪念园设计方案
张充仁早于年青年代在南国社时期,就已经和聂耳相识了,所以还能想起这位比他小5岁、皮肤黝黑而乐观的南方小伙子;但聂耳毕竟英年早逝,彼时距其去世已有几十年,聂耳往昔的音容笑貌在张充仁的记忆中已逐渐模糊。张充仁为了将聂耳的铜像“塑得像,塑得活,把他指挥唱《义勇军进行曲》时的那种激情充分地展示出来”,他冒着酷暑走访了音乐界的前辈和聂耳当年的朋友,四处搜集聂耳的照片;他赶到上海交响乐团看马革顺指挥唱《国歌》的合唱排练,体验当年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那种豪迈的激情;他还专程到上海体育学院找到和聂耳外貌酷似、年龄相仿的夏双喜老师,请他当塑像时的人体模特儿。张充仁从1984年初起,每天在油雕院三楼,对照模特儿先把聂耳像做成写实的裸体泥塑像,随后在上面塑上一层薄薄的泥土,再在上面雕刻出衣服的皱褶等细节,使得泥塑像衣服下的骨骼、肌肉都能隠隠地显露出来,把肌体的动作塑造得更为含蓄。他对照照片,不断琢磨,反复修正,一直到4月中旬,才将这尊1米多高的聂耳指挥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泥塑小样完稿,并翻制成石膏像。4月27日这尊聂耳像稿在北京“首届全国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展览会”中展出,获得广泛好评。5月5日张老先生在城市雕塑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中明确地提出:“城雕在中国,向写实发展是正确的道路,中国人向以像为原则,可以感动人,塑像的外表应有血有肉,要使观众能理解人物的内心,作者的感情也易与观众产生共鸣。如不写实,因形象歪曲,人家就会有别的解释。创新是要的,但要符合时代精神,不可以没有时代气息。”接着在10月份,这尊小样又被上海美协送“第六届全国美展”中正式展出,大获好评。可是石膏像铸成铜像之事,却在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干扰下,遭遇重重阻力,久久未能实施。难怪张老哀叹道:“在国内,无论是旧社会或新社会,每次举行雕塑比赛,我总是第一名,但没有一次被录用铸成铜像矗立起来的。”为此,张充仁在1989年给友人的信中写出了他的无奈:“仁负笈西欧苦读东归,一心愿为祖国的雕塑艺术贡献微力,故每逢公开征稿,必恭亲参与而屡获首选。但皆被人设法推翻,五十年来竟无一个方案获得兴建。”
张充仁和聂耳石膏像小样
张充仁写这封信的时候,人已移居法国。早在1934年,他雕塑的巨型铜像就矗立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百年宫顶。这次移居法国后,他在欧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1988年他雕塑的埃尔热巨型头像再次昂立在法国文化名城昂古莱姆的山巅;同年他为法国总统密特朗雕塑的胸像也已供奉在巴黎的爱丽舍宫总统府;1990年他为“现代音乐之父”德彪西雕塑的胸像,也陈列在新落成的德彪西纪念馆中;他的手模和罗丹、毕加索的手模并列在法国国家艺术博物馆中。欧洲艺术界对这位来自上海的中国雕塑家十分崇敬,尊称他为“东方的罗丹”!但令人费解的是,在张充仁的故乡上海,他却很难取得一席之地,来树立他的城市雕塑。也许是张充仁在国外取得的成就震憾了国人,国内也开始纷纷出现有关张充仁的媒体报导,上海人再次想起了张充仁。1990年上海市长朱镕基作出了“上海应发展城市雕塑”的批示。1992年,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作曲者、人民音乐家聂耳诞生80周年,上海市政府再次作出决定,计划在当年的10月之前建成聂耳纪念园。上海市城雕委员会随即在事隔8年后重新启动这项建设工程。照理张充仁和谭垣合作的聂耳纪念园早就确定为唯一的设计方案,张先生雕塑的聂耳小样也被公认为最佳作品,但好事多磨,又有些人提出:张充仁已入法国籍,再用他的作品不妥,聂耳塑像应重新组稿!值此关键时刻,张先生的得意学生、上海油雕院副主任、市城雕委员赵志荣力排众议、据理力争,上海市倪天增副市长果断拍板亲自邀请张充仁回国,负责将这尊聂耳像放大铸成铜像。
张充仁为法国总统密特朗雕塑胸像
这年春天,已经86岁高龄的张老匆匆应召返沪,亲自动手将1米多高的石膏样稿,放大成3.8米高的巨像。他不顾老迈,在近4米高的脚手架上爬上爬下,从泥塑放大做起,到制模翻成石膏像,这不仅是艺术上的再创造,也是对老人意志和体力的极大考验。这一年上海酷暑难当,在没有空调、挥汗如雨的大热天里,已经双腿浮肿的张老,不提任何条件,尽心竭力地工作着,但却显得力不从心。张老邀请了学生严友人帮他一起将样稿放大,自己还亲自动手做了头部和手等部位。样稿放大完工后,为了将石膏像铸成铜像,他又乘火车坐硬座赶到南昌的铸造厂,亲自在那里把关,直到把这尊巨型铜像翻铸成功,运回上海安装。10月份,这尊聂耳铜像终于在淮海中路、复兴中路和乌鲁木齐路路口的街心花园中竖立起来了,为张充仁在故乡留下了一点纪念,也为上海的城市雕塑做了点贡献。现在这尊巨型的聂耳铜像已成为张充仁唯一能留在祖国大陆的纪念碑式的城市雕塑!
张充仁创作这尊聂耳像,既不依照西方大型雕塑的比例程式,又摒弃了革命年代对英雄人物要求的“高、大、全”模式,而是按照聂耳本人的实际比例略加调整,采用“西法东魂”、“中西融合”的海派手法,将聂耳塑成一个有血肉、有激情而又平易近人的人民音乐家。张先生说:“聂耳创作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起来’的动作瞬间,我处理不会太夸张,内敛含蓄真诚而不程式,这是我的与众不同之处。”
1992年10月28日在聂耳诞辰80周年这天,在淮海中路、复兴中路和乌鲁木齐路交界的街心花园举行了隆重的聂耳铜像揭幕仪式,上海市委陈沂副书记等领导出席了仪式,聂耳的兄长聂汝伦和聂耳的日本朋友分别从昆明和日本等地赶来。幕布揭开的那一刻,大家有幸共睹了这尊铜像的“芳容”:只见聂耳右手高举,左手随着音乐的起伏挥动,他的左脚向前跨进,右脚后伸,被风卷起的右衣角加强了前倾的动势……这一凝固的瞬间,充分体现了聂耳创作国歌和指挥唱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那种慷慨激昂的民族精神!也体现了罗丹名言——雕塑要体现“从一个姿式到另一姿式的转变”的理念。大家都异口同声的赞扬:“铜像塑得像,做得活,把聂耳指挥唱国歌的神态和爱国主义的时代精神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但也有些同行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张充仁是做架上雕塑的,聂耳的小样做得很好,一旦放大了就不行;也有人说聂耳像的头偏大,与身体的比例不够协调,这尊铜像还是不竖起来为妙……大家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张充仁和聂耳铜像
2012年金秋,笔者在上海美术馆参观了为纪念张充仁诞辰105周年举办的大型《张充仁纪念展》,看到展出的雕塑等艺术精品,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大有“前无故人,后无来者”之感,难怪西方人称张充仁是“东方的罗丹”,无不对他十分敬佩。在这次纪念展中,我看到了张充仁纪念馆刚从巴黎运到的《聂耳指挥唱国歌》铜像的庐山真面貌——铜像样稿,感到极大的震撼!这尊1米多高的聂耳铜像,不仅酷似聂耳本人,而且骨骼、肌肉、姿势比例协调,整座塑像生动流畅,一气呵成,把聂耳指挥唱国歌那种慷慨激昂的精神状态刻划得淋漓尽致!那么这尊精采绝伦的聂耳样稿为什么放大成巨型的城市雕塑后,就不及原作精彩了呢?笔者认为:这尊塑像是两位雕塑家在二十多年前合作放大而成的,限于当时的时间、技术和材质等条件的制约,难免白璧微瑕,但难道我们就不能对这位耄耋老人稍微宽容一点吗?
《聂耳指挥唱国歌》铜像样稿
想当年张充仁在亲临了聂耳铜像揭幕式后曾激动地讲:“全世界优秀歌曲中,唱得最多的是《国际歌》和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今天我有幸回上海一吐心声,唱响国歌,证明我还可以‘起来’为国家作贡献。”张老的讲话道出了一位老艺术家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
事隔20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文化建设上要重视人才培养,注意培养民族精神,特别是弘扬‘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的国歌精神。”
上海是聂耳创作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发源地,就在聂耳铜像东北约600米处的淮海中路1258号三楼,就是聂耳的故居。现位于徐家汇公园内的百代小楼,曾是“百代唱片公司”所在地,更是聂耳长期工作过的地方;徐家汇也是张充仁出生和成长之地。这尊张充仁创作的《聂耳指挥唱国歌》的巨型城雕弘扬着“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的国歌精神,记录了一段激励人心奋勇抗击日本侵略的光辉历史!为延续徐汇区的文脉,增加区域文化软实力,留下了值得回味的历史记忆。这不仅是上海这座城市的骄傲,也是中国美术史不可或缺的光辉一页,更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
去岁金秋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欧盟中心附近装修一新的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了《张充仁与比利时》首展,国务院刘延东副总理和比利时雷德尔斯副首相共同为开幕式揭幕,这场由国家文化部和上海市共同举办的张充仁展览,其规格之高,不仅使上海艺术界兴奋不已,也使欧洲人民倍感亲切!因为早在80年前,张充仁帮助比利时最著名的漫画家埃尔热创作的《丁丁历险记·蓝莲花》等,已被翻译成65国文字,发行量超过2.5亿册,在西方拥有10亿多读者,可谓影响巨大!张充仁不仅是名震西方、20世纪最伟大的中国雕塑家,也是著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和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随着新中国的崛起,张充仁在国内的地位也逐渐被确认,我想张老泉下有知亦当含笑九泉吧!
后记:本文承张充仁和谭垣教授的学生同济大学著名教授王季卿、朱亚新夫妇的帮助,特此致谢。
(作者系上海土山湾博物馆名誉馆长,徐家汇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张充仁艺术研究交流中心特邀研究员)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