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将人类语音复制下来的“留声机(phonograph)”,由爱迪生在1877年11月6日发明于巴黎。1889年哥伦比亚留声机公司在华盛顿成立。1891年,美国人埃米利·伯利纳(Emile Berliner)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张“唱片”。1896年,查尔斯·百代与爱米尔·百代兄弟在法国创办百代公司。1898年11月,约翰森在美国成立“胜利留声机公司”。
20世纪初,唱片就很快首见于上海。第一批唱片是由英国留声机公司(The Gramophone & Typewriter Co, Ltd.)在上海和香港灌录出版的7英寸(17.5厘米)、10英寸(25厘米)两种规格单面唱片,共有476面,1903年由英商“谋得利洋行”开始在上海发行,唱片的商标是一位坐着的“小天使”。“小天使”唱片是在国外制造的、在上海最早发行的京戏、地方小曲等中国戏曲唱片。
美国“胜利”公司在“小天使”唱片之后,也开始在上海发行中国戏曲内容的唱片。唱片最先发行时,片心除了印有狗听大喇叭留声机商标之外,中央只印“Victor”商标名。以后“胜利”公司又出版了大量片面加上中文大字“物克多唱盘”的唱片。
美国胜利公司发行的戏曲唱片片心
1908年,法国人乐浜生(E. Labansat)在上海南阳桥(近西藏路)附近租房,成立了上海最早的唱片公司——东方百代(Pathé Orient),挂靠在法国百代旗下。“柏德Pathé洋行”是法国百代公司(Pathé Frères)在华代理商的初名。乐浜生特意从法国购来录音设备,并聘请一名技师来沪。当时灌录的唱片大部分为京剧,也有一些地方戏曲如苏滩、梆子等。灌音后交由法国百代公司制成唱片,再返回上海销售。片心上有“百代公司”、“巴黎百代寰球第一唱片公司”等字样,均为铸刻的手写汉字。百代第二次灌片在1912年前,在巴黎成片后,分批返回国内销售。
1915年初,百代公司决定在上海购地建厂,厂址选在徐家汇谨记桥徐家汇路1434号(今徐家汇公园所在地)。1917年内建成后正式投产,这是中国首家唱片制造厂,从此上海本地有了自己制作唱片的场地,初始时的商标有一只昂首的红公鸡站在唱片上。
上海百代公司发行的唱片封套
1917年,中日合资的“大中华唱片厂”,注册商标图为一对鹦鹉拥着一张唱片。1927年,12位中国资本家联手将日股购回,由中国人自己经营。1929年4月,“大中华留声唱片公司”正式营业,从此成为唯一一家由国人所办的唱片厂,与“百代”和“胜利”呈三足鼎立之势。
1925年,在德国制片的“高亭公司”成立;1927年,在德国制片的“蓓开公司”成立;1929年,在美国制片的“开明公司”成立;1930年“长城公司”成立。其他出品唱片的小公司如“得胜(1923)”、“歌林(1934)”、“新乐(1920)”、“宝塔(1936)”、“国乐(1938)”等30余家也纷纷在上海开张。
高亭公司唱片封套
蓓开公司唱片封套
1926年至1937年,是上海唱片公司最多、唱片发行种类最多、生产量迅速高涨的繁盛时期,其中发展最稳定的时期是在1926年末至1932年“一·二八事变”之前。在全盛时期,“百代”每年能产270万张唱片,“胜利”年产180万张唱片。
中日爆发战争以后,1937年8月至1941年12月,“高亭”、“蓓开”、“开明”、“大中华”陷入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英国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收购法商东方百代唱片公司后,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出版黎锦晖明月歌舞团开创的“时代曲”和电影歌曲;直到1949年,又另取名“丽歌”,主要录制了大量的越剧唱片。“胜利”唱片也灌录出版了不少歌曲、戏曲唱片。1945年抗战胜利后,新生的大中华唱片公司出版了大量改良后的越剧和沪剧唱片。
丽歌唱片公司录制的姚水娟的《碧玉簪》唱片
1843年开埠之后,上海很快成为一个商业高度发达、繁荣的移民城市。在自由开放的宽松环境里,上海以强大的商业为基础,形成了海纳百川、中西融合的海派文化,大批优秀的文化人士汇聚上海,大量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在上海诞生,大量的作曲家、演艺明星在上海孕育成长,江浙地区乃至全国的地方戏剧曲艺荟萃上海,上海自然快速地成为一座歌舞之城,又是一个戏曲之都。
上海唱片业在1926年后进入飞速增长期,至1949年竟有64个大小国内地方戏曲在上海都出了唱片,加上歌曲、音乐、经诵等,共有94类唱片。一部唱片发行史,就是一部文艺发展史的缩影。这些唱片,最忠实地记录下了各类艺术内容及其艺术风格,反映了上海文艺逐渐起步到高度成熟的真实情形。
当时发行的唱片,发行量最大的是京剧、苏滩、沪剧、滑稽、评弹、越剧、歌曲、宁波滩簧。京剧的唱片最为丰富,不但记录了以谭鑫培、孙菊仙、陈德林、王瑶卿等为代表的京剧第二代起的名家精彩唱段,而且全面灌录了下一代如余叔岩、言菊朋、马连良、谭富英、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程砚秋和小生、武生、净丑、老旦等各名家的经典唱段,也囊括了蜚声上海剧坛的王鸿寿、汪笑侬、周信芳、陈鹤峰、林树森、高百岁、小兰英、露兰春、筱月红、金小楼、李桂春、孟小冬、小杨月楼、赵君玉、刘筱衡、绿牡丹、童芷苓等南派京戏名角的唱段。
“苏滩”发源于清朝乾隆时代,是苏州地区市民文化掀起昆曲世俗化的产物。“苏滩”进入上海以后,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其轻松活泼、幽默滑稽,吸收了大量的民间小调。“苏滩”演唱平民生活,为市民阶层所欢迎。“苏滩”留下的唱片甚多,从唱片中所见,“苏滩”演唱青年男女“结识私情”的情爱生活,不时闪现亮色;伴唱音乐多是民间小调,婉转抒情;吸收佛教念佛音乐、道教道场音乐,进行滑稽说唱;选择民间传说、儿歌民谣、贯口、绕口、连缀口技、绕口令和轻松的起兴小调、杂腔俚谣,演说现代故事;对市民生活中的各类人物,进行具体细腻描绘,引出笑话,对洋场生活和游乐中的各种丑陋进行嘲讽和针砭。“苏滩”带动了江南江北民间山歌、花鼓戏、说唱进上海发展,后来形成的滑稽、申曲、甬滩都吸收了“苏滩”的大量营养。
苏州地区文脉深厚,名人辈出。苏州评弹艺人纷纷闯入上海,评弹便在上海遍地开花,沪上顿时书场密布,到20世纪30年代后流派纷呈。上海的唱片全面灌录下了弹词名家的名篇,有魏钰卿、杨月槎、杨星槎的《珍珠塔》;有三单档夏荷生、周玉泉和徐云志;三双档蒋如庭、朱介生,朱耀祥、赵稼秋,沈俭安、薛筱卿;还有其他名家如陈瑞麟、杨仁麟、蒋宾初、黄兆麟、张少蟾、李伯康、范雪君等,也都都出过唱片。其中,珠联璧合、对评弹的发展起承上启下影响的沈薛大响档,各唱片公司出版的他们的《珍珠塔》、《啼笑因缘》中的精彩唱段多达25张。
蓓开公司灌制的沈薛大响档的《啼笑因缘》唱片
20世纪40年代,新生代评弹名家蒋月泉十分喜欢听朱介生的唱片《双珠凤·坟吊》。当时有家电台每天清晨六时播放朱介生的唱片,蒋的家境不好,一早赶到八仙桥黄金大戏院隔壁中汇内衣商店门口,伫立凝神细听。都会上海里的名艺人又可这样通过唱片来学艺。
在上海有了苏州滩簧以后,上海东郊的东乡调也开始进城。沪剧第一批标明“申江名角”演唱的“本地滩簧”唱片《庵堂相会》、《卖红菱》、《游码头》等,在1911年就已由法商百代唱片公司灌制并于稍后发行了。沪剧开始进城时,伴奏乐器只有小锣、击板和胡琴三种乐器,十分简单,这可从老唱片中听出来。后来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高亭”、“胜利”、“大中华”等公司发行了大量沪剧唱片,王筱新、王雅琴,孙是娥、刘子云,丁少兰、丁婉娥,是当年灌录唱片最多的三对搭档。早期的申曲多角度地真实展现农村平民生活面貌,特别是对青年男女为了追求婚姻自主遭受无情迫害进行了极其深刻的表现和具体揭露,如《拾打谱》、《卖红菱》、《卖妹成亲》、《女落庵》、《赠花鞋》等申曲,都被老唱片灌录了下来。沪剧主要表现现代,深刻揭露家庭、社会矛盾,扬善惩恶。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沪剧又在海派文化宽容、竞争的大氛围里迅速发展繁荣,开创性地成功演出了中西融合的多场话剧式的“西装旗袍戏”,并对不少外国戏剧、电影进行了十分成功的改编,真正做到了中西合璧地方化和沪剧化。沪剧走向辉煌的历史,完全保藏在这些珍贵的老唱片中。
高亭公司灌录的丁少兰、丁婉娥的《赠花鞋》唱片
上海滑稽戏,是扎根于市民生活的通俗喜剧。从徐卓呆等人唱“趣剧”开始,到一批演新剧艺人王无能、陆啸梧、张冶儿、陆希希等纷纷自立门户,在新生的游艺场等处演出滑稽独脚戏,他们汇集了以上海方言为主的江南江北方言、口技、绕口令、贯口、山歌民谣、南腔北调,很快成为游艺场里最为注目的台柱。以王无能为代表的各种方言、戏曲、市声杂唱汇合的“老牌滑稽”,江笑笑、鲍乐乐等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滑稽”,以及刘春山的迅速反映时尚新闻的“潮流滑稽”,各具个性,都被灌录成大量唱片保存下来。
开明公司灌录的滑稽戏唱片《郑元和教歌》(王无能、陆啸梧合唱)
越剧1938年进沪发展,从“的笃班”开始在上海不断地改良优化,终成天籁之声,其迅速的变化过程,全部收录在上海唱片中。百代、胜利公司录制了前期男班越剧和施银花、屠杏花、王杏花、筱丹桂、马樟花、姚水娟、支兰芳等“三花一娟”时期四工调唱腔经典。大中华唱片公司等在1946年以后出版的唱片又为我们留下了经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等越剧名家改革的“尺调腔”、“弦下腔”等新创曲调,以及一大批新人如“越剧十姐妹”和王文娟等的早期唱段,像1948年出版的《风流王孙·生离》唱片留下了戚雅仙20岁时的唱腔。
中国的现代歌曲是上海开埠以后在西风东渐的背景下发端的。上海唱片记载了我国第一代现代歌曲音乐人的作品,如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著名音乐家黎锦晖1920年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现代歌舞团体——明月歌舞社。1927年开始百代公司出版了《毛毛雨》、《妹妹我爱你》两首通俗歌曲,后来胜利公司又出版了《特别快车》和《桃花江》等。这些歌曲适应了上海市民多样化的文化趣味和要求,且越来越多,风靡于大街小巷,当时被称为“时代曲”。中西旋律融合的“时代曲”,如实表现了上海社会和时代面貌,是平民生活的多方位真实写照。其中,有人间苦难的深刻表现,对博爱、平等、自由的热烈追求;歌曲中有民间小调的采集和延伸,有古典题材的现代表达,有天然景物的倾心赞美和情景交融的陶醉,有城市的旋律和赞歌以及对上海等城市、异国风光的歌颂;最多的有对人间温情、爱情的细腻表达和尽情颂扬,有都市生活中缠绵的相逢离别之情,有中西融合的都市旋律的舞曲。“九·一八”事变后,大量雄壮的时代曲又充分表达了上海人民民族救亡的强烈呼声。这些流行歌曲随唱片而被广为传唱,演唱、伴奏水准也迅速提高,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时代曲”达到高度成熟,有《蔷薇处处开》、《夜来香》、《夜上海》、《苏州河边》、《人隔万重山》等,其中《玫瑰玫瑰我爱你》曾荣获美国流行歌曲排行榜第一名。上海的唱片培育了一大批誉享中外的中国第一代流行曲群星,如周璇、王人美、白虹、龚秋霞、姚莉、白光、李丽华、吴莺音等。
百代公司灌录的由周璇演唱的《夜上海》歌曲唱片
上海唱片的发行,对上海文化中心的形成、推动文艺的全民化起到了重大作用。唱片将最红、最热点的戏曲、音乐等直接传送、普及到社会,使大众能反复播放、陶醉其中并模仿学唱。广播电台诞生后,唱片又在电台里播出,影响了更广泛的听众,有力地推动了全民性的热闹非凡的海派文化生活。在20世纪80年代搜集上海民谣时,人们发现民间老年人口中依然在唱许多20世纪二三十年代唱片里的内容,这即是明证。唱片使我们可以回顾声音记录下的近代中国城市社会变迁的真实面貌。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每分钟78转的唱片依然在百代小红楼的原址上成立的“中国唱片社会公司”延续生产,唱片事业在新中国继续迅猛发展、深入人心,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才为播放时间较长的16转、45转和大量的33转密纹唱片取代。
唱片忠实记录了上海空前辉煌的文艺史,这是上海的一笔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有使命感,积极行动起来建好上海老唱片博物馆,让全国乃至世界人民亲临现场目睹上海辉煌的海派文化;而且要把这笔精神遗产整理出来集中出版,这对我们以及后代了解和研究当年的社会、文化、语言、民俗、人类行为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和准确的认识。让我们以实际行动保护传承好这笔重大的文化遗产,弘扬从上海老唱片延续下来的多元博采的海派文化。
(作者系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