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芝卿何许人也?现在知道的人已不多。但如果说起大中华橡胶厂和“双钱”牌元宝套鞋,上了年纪的人知道的一定不少。如果再说影响大一点的“双钱”牌轮胎,这样包括青年一代,尤其是汽车驾驶员,知道的人又会增加许多。有关“双钱”牌的各种产品,均出自于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民族橡胶工业先驱——余芝卿之手。余先生与中国近代民族橡胶工业的起步、发展和壮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为我国近代著名橡胶生产企业——大中华橡胶厂的创建及名牌商标“双钱”牌的成长,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里就余芝卿早年创办大中华橡胶厂、创立名牌“双钱”橡胶制品商标、20世纪30年代与外商轮胎商标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国货“双钱”牌轮胎与洋货“老人头”牌轮胎的一场长达6年、极为少见的商标官司,一一向诸位道来。
一、早期我国橡胶制品市场一度被洋货洋牌垄断
据中国近代橡胶工业史料记载:早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不久,洋人便将本国生产的天然橡胶和日用橡胶制品输入我国。19世纪60年代后,外商更是将大宗洋牌橡胶制品,直接倾销至我国沿海各地。经有关资料统计:1866年,单是英国输入我国沿海地区的橡胶制品,价值就达2546银两。《海关关册》等史料介绍:19世纪末,沿海地区的上海、宁波、广州等地,每年输入洋货橡胶制品,平均高达4万余银两。当时在国内沿海市场上,人们经常见到的进口跑鞋、雨鞋、轮胎、胶带、热水袋等橡胶产品,有美国的“凯地”牌、“扣趾”牌、“固特异”牌、“古特立奇”牌,日本的“蜜蜂”牌、“太阳”牌、“提铃”牌、“白光”牌、“地球”牌,英国的“老人头”牌、“邓禄普”牌,法国的“美趣”、“米西林”牌等等。另外还有橡皮管子、医用手套、绝缘电线、皮球、雨衣布等不下几百种进口橡胶产品。经统计:1915至1918年间,洋人通过海关输入我国的各类橡胶制品,价值达56万银两。总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我国所有橡胶产品均为清一色的洋牌洋货,民族橡胶工业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20世纪10年代初,国内当时在外国橡胶制品企业工作及一些从事橡胶制品销售的有关工作人员,立志要创办中国的橡胶企业。1915年,由广东工商业者潘声甫、潘惠明兄弟,首先在广州投资创建我国第一家橡胶制品厂——广东兄弟树胶制品有限公司。该公司的成功创办,填补了当时我国民族橡胶工业的空白。之后,又有几家民族橡胶厂陆续诞生。
20世纪30年代以前,我国橡胶制品工业在与外国橡胶制品厂商的商战中,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其中不是技术、质量太差,就是价格高、销量小。如1918年底由容子光先生创办的位于虹口横浜桥北面的上海第一家民族橡胶厂——中国制造橡皮有限公司,曾批量生产过“燕子”牌人力车胎,结果不到3个年头,就因产品价格、质量等处于劣势被法国的“米西林”牌、英国的“老人头”牌轮胎挤垮。在这以后的几年中,上海模范橡胶厂也想跻身国内橡胶轮胎市场,精心研制了“双十”牌人力车胎,虽在销售上动足脑筋、苦心经营,但还是被英商“老人头”牌车胎轻而易举地击倒。再有,厚生永记橡胶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生产的“名人”牌人力车胎,大中橡胶厂生产的“大中”牌车胎,协康橡胶厂生产的“猴头”牌车胎等等,都因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等无法与英、法、美、日等国洋商竞争,最后只好停产关门。此后一段时间内,全国各地很多小型橡胶轮胎厂纷纷转产或歇业,再也不敢和洋商竞争。
面对当时国内市场上洋货橡胶制品一统中国市场的局面,中国橡胶行业中的有识之士怀着满腔气愤,吸取多次被洋商洋货挤垮的深刻教训,力争再次联合组建中国大型橡胶企业。而由余芝卿于20世纪20年代末创办的上海大中华橡胶厂,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诞生的。
二、“双钱”牌橡胶产品商标的创立
余芝卿,男,浙江宁波人,生于1873年。他自幼父母双亡,14岁那年跟着姐夫朱某从宁波来到上海德成仁商号当学徒。之后,由于聪明好学、刻苦钻研商业销售知识,他被大成祥、泰生祥商号提升为部门经理。余芝卿不但精通各项业务,在外语学习中也较为突出,因经常与日商打交道,自学一口流利的日语,被同行们称为“日本通”。1912年,余芝卿经好友介绍,东渡日本在大阪开设鸿茂祥商行。期间,他一面将中国的猪鬃、茶叶、草席等土特产品销至日本;一面又从日本各地采购纺织品以及跑鞋、雨鞋等日用橡胶制品供应上海等沿海地区,曾长期包销日本武川橡胶厂等生产的“地铃”牌橡胶跑鞋、雨鞋等。由于余先生能充分掌握国内橡胶制品的行情,他所经营的鸿茂祥、和日盛商号每年在上海能顺利推销日货胶鞋两万多双。这也使鸿茂祥商行成为华商中最大的进出口商行之一,同时他也一举成为当地腰缠万贯的著名侨商。期间,他还出任旅日华侨“三江”公所(江苏、浙江和江西侨商组织)董事长,成为旅日华侨的首领之一。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日货一度被国人抵制。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国人又一次掀起大规模的“抵制日货,使用国货”的爱国运动。这使国内专营日货的商号业务锐减,鸿茂祥、和日盛商号也不例外,余芝卿甚至被人们视作卖国奸商。当时,余芝卿感到自己经营日货买卖,既不光彩,又无前途;而要使国家富强,不受列强的经济侵略,必须刻不容缓地发展民族工业。而当时国内橡胶制品销路颇畅,产品获利较高,据说“一箱(20打)胶鞋,可赚一只元宝(50两白银)”,这一度使国内知名实业家纷纷投资创办民族橡胶制品厂。
1926年2月,余芝卿经过对国内橡胶市场的细致调研,一次出资8万元,委托他的好友、助手薛福基、吴哲生等,与日本A字护膜橡胶厂商谈筹建橡胶厂事宜。期间,余先生还派技术人员前往日本学习橡胶产品制造技术。1927年初,余芝卿在上海西南徐家汇地区租地27亩建新厂房,并购买生产设备,筹建橡胶制品厂。1928年10月28日,橡胶制品厂建成并正式投入生产,初定厂名上海橡胶厂。之后,余芝卿嫌企业名称范围小,想起在日本有一家名声很大的“大日本橡胶厂”,便更厂名为富有民族特色的“大中华橡胶厂”,这个厂名读音既响亮,气势又豪迈。初创时期的大中华橡胶厂,由于厂小力单,每天只能生产80双左右的“双钱”牌跑鞋或雨鞋,且产品质量不够稳定。为此,余芝卿聘请外国技师,逐步改进产品质量,这样“双钱”牌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才略有起色。之后,工厂还陆续生产部分人力车轮,并有了自己的产品商标——“双钱”牌。
三、“双钱”牌橡胶产品商标名称、图样形成的有趣过程
工厂创建之初,余芝卿根据长期从商经验,了解到众多民族橡胶厂之所以经营不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平时不注重对产品商标的宣传,甚至没有一个响亮的产品商标。余芝卿意识到产品商标的重要性,它代表着一个企业的社会形象和产品声誉,优质名牌商标的市场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对于设计一个怎样的商标名称和图样,余芝卿、薛福基和吴哲生等工厂领导曾有过一番思考。他们原想使用“如意”、“大吉”、“百吉”、“万年青”等吉祥词语,但都感觉有点俗气。如果将这些常用词汇呈请注册,很可能因商标名称相同或相似而无法注册成功。某日,余芝卿与同事因工作去苏州办事,偶遇街头有人抬着嫁妆,上面的“双喜”“双钱”图样不由地触动了余芝卿的灵感。回沪后,余芝卿将“双钱”商标名称、图样的想法告诉了大家。因为“双钱”与“双全”两字谐音,并意喻“名利双全,福寿双全;成双吉利,两全其美”。另外,“双钱”商标极具中国特色:两个古钱左右两半相互依存、连成一体,寓意团结协作;另外“双钱”图案既与轮胎的外观较为形似,又表达“财源滚滚”的含义。据说,当时余芝卿将此商标图样画给大家看时,还请工厂创始人之一薛福基的夫人,购买大红纸作了一次剪纸表演,一张红纸一把刀,便剪出“双钱”牌商标图案。
20世纪50年代初中央私营企业局颁发的“双钱”牌商标注册证
1929年初,余芝卿将“双钱”牌商标和图样资料,向当时的国民政府工商部商标局呈请注册。同年10月23日,“双钱”牌商标经审定并核准后,获得了《商标局商标注册证》。另外,为了防止同行侵权,余芝卿还向商标局呈请注册相关的“单钱”牌、“古钱”牌和“金钱”牌等商标。
四、余芝卿率先使用国内第一个汽车轮胎商标
随着“双钱”牌各类产品产销两旺,余芝卿决定将工厂改为合伙经营,并买进交通橡胶厂作为大中华橡胶厂的分厂。1931年,余先生又吸收社会股份,使工厂资本增至110万元,职工增加到2200人,产品扩大到球鞋、晴雨鞋、长统靴、车胎、热水袋等,大中华橡胶厂成为当时国内民族橡胶工业资本最雄厚、生产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大型橡胶制品企业。
20世纪30年代初,国内橡胶工业所需原材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随着我国橡胶厂使用原材料激增,外商趁机涨价,人为操纵中国橡胶原料价格。最重要的是购买外商橡胶原料还要看外国人的脸色,余芝卿在购买原料时经常受到不公正待遇,这让他感到自己的命运还是掌握在外国人手里。
为了确保原材料的供应,使“双钱”产品顺利生产,余芝卿率领工厂广大技术人员攻关原材料供应这一难题。橡胶原材料中有一种普通填充材料碳酸钙,本来制作过程并不复杂,当时这一原料在国外的价钱也就是每吨70元左右,但外商卖给中国人每吨却要270元。1931年初,余先生一次投入11万元,在上海徐家汇东庙桥路(今东安路)建立了大中华碳酸钙制造厂。经过一段时间的试制,橡胶原料终于研制成功,除了自己使用一半外,其余的供应给国内油墨、油漆、牙粉、香粉等厂家,每吨仅售价50元。这样不但促进了民族橡胶工业的发展,而且还回收了大量资金,也使“双钱”牌产品不断扩大再生产有了坚强的后盾。之后,余芝卿还带领工厂技术人员先后创建了大中华加硫油胶厂、大中华锌粉厂等。这样,大中华橡胶厂除了所需的橡胶原料向南方地区购买外,其余配料均能自己生产。随后,余芝卿又联合了其他四个橡胶厂、三个原料厂、一个机修厂及七个外埠发行所,大中华橡胶厂一举成为20世纪30年代初国内第一家民族橡胶工业中的全能企业。
1932年,国内橡胶鞋类产品已趋于饱和,而汽车轮胎由于技术限制,国内还无法生产,市场上的橡胶轮胎是清一色的洋牌洋货,且价格昂贵。此时余先生又开始率领工厂技术人员研制“双钱”牌汽车轮胎。1933年初,余先生通过朋友介绍,与日本中田铁工厂洽谈购买汽车轮胎生产设备。当时轮胎的设备及运输费昂贵,但为了能早日生产出国货汽车轮胎,余芝卿还是花了高价购买。为慎重起见,当时余先生不急于将生产设备马上运回国内,而是先用机器设备在日本作实验性生产,以便了解该设备的产品质量、使用性能、操作技术等。
1934年初,余芝卿集资20万元巨资,聘请精通汽车轮胎生产技术的专业人员,于同年10月生产出第一批优质的国产“双钱”牌汽车轮胎,其价格仅为洋货轮胎的三分之二。当时,世界轮胎制造大国英、法、美、日等纷纷震惊,尤其是日本,政府有明文规定禁止轮胎制造技术外传。为此,日本政府有关部门还为中国制造出“双钱”牌轮胎一事进行过暗中调查。大中华橡胶厂生产出“双钱”牌汽车轮胎后,还接受了国民政府某空军学校委托试制飞机轮胎的任务。1936年,大中华橡胶厂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条飞机轮胎。后因抗战全面爆发,飞机轮胎批量生产任务被迫中止。
五、国内外影响巨大的国货与洋货轮胎商标大战
国货“双钱”牌汽车轮胎问世后,马上引起了在中国汽车轮胎市场占主导地位的英商邓录普公司的密切注意。当时刚刚投产的“双钱”牌轮胎,日产量还不到10条。对于这一微不足道的产量,英商本不足为虑,但邓录普公司的领导还是预感到“双钱”牌轮胎的潜在威胁,决心将刚诞生不久的“双钱”牌轮胎扼杀在摇篮之中。邓录普公司首先采用他们惯用的降价手段,在“双钱”牌轮胎投放市场之初,将“老人头”牌轮胎由每条15元降至8元。这样大幅度的降价在过去是很少见的。余芝卿一开始就面对这样强大的对手,业内很多人士均感到余先生此举恐怕在劫难逃。许多关心大中华橡胶厂轮胎命运的人们,无不为“双钱”牌轮胎的前景感到担忧。
经过千辛万苦投入巨资筹建的轮胎生产线就这样停产吗?中国人的轮胎生产工业就这样听从洋人摆布吗?余芝卿当时考虑将“双钱”牌轮胎也紧随“老人头”牌减价,又通过大做广告、扩大销售范围、薄利多销等各种市场营销办法与英商周旋。
20世纪30年代“双钱”牌轮胎商标广告
1935年5月,“双钱”牌轮胎已逐步在轮胎市场站稳脚跟,英商邓录普公司见降价已无法使大中华橡胶厂轮胎停止生产,便玩起法律花招。他们聘请当时有名的美国律师,向国民政府实业部商标局提起诉讼,控告余芝卿生产的“双钱”牌轮胎花纹与英商“老人头”牌轮胎花纹形似,提出诉讼评定,要求大中华橡胶厂停止生产、停止销售。按照当时国民政府对外颁布的《商标法》、《商标法施行细则》等法律规定,由于这一纠纷不属于商标纠纷,商标局可以完全不予受理。商标局原想通过调解等方法解决问题,但面对英商聘请的美国知名律师,又迫于英商多方施压,案情的发展并不是商标局想象的那样简单。
当时,余芝卿在向商标局的答辩中指出:首先“双钱”牌商标不但名称和英商“老人头”牌根本不同,而且图样也没有形似之处。其次,轮胎花纹形似与否,根本不属于商标注册范围,也不在商标局的业务受理范围内。但那时的商标局根本不听余芝卿的申辩,竟不分青红皂白,匆忙作出再评定书,即下令大中华厂停止生产和销售轮胎。无奈之下,余芝卿只得将原轮胎花纹“金锭形”改成“工字”形继续生产。但英商对此仍不罢休,继而再次向商标局提出异议审定。后余芝卿又将轮胎花纹从“工字”形改成中国特色的“长城”形花纹。但英商还是不满,提出要大中华橡胶厂停产、停止销售和销毁模具等无理要求。在商标局屈服于英商的无理要求后,余芝卿不服商标局的最后裁决,遂向实业部提出诉愿,要求实业部撤销商标局的最后裁决。后经实业部调查核实,撤销了商标局的裁决。英商急不可耐地再次向国民政府行政院提出上诉,行政院又作出撤销实业部裁决的决定。
1939年12月,大中华橡胶厂再次向国民政府行政院上诉,结果被驳回,行政院还训斥余芝卿不得作最后上诉。这场商标官司,终因外国势力的干涉和国民政府行政院的训斥,导致大中华橡胶厂败诉。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定,又正逢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英商“老人头”牌轮胎生产厂房遭受战争重创,自顾不暇;而国民政府实业部商标局亦因抗战形势吃紧,忙于从重庆搬迁到交通偏僻的璧山县,根本无暇再顾及此案,最后不了了之。而余芝卿在抗战中坚持生产“双钱”牌轮胎,并没有被这场奇特的、不合理的商标官司所吓倒。
六、大中华橡胶厂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双钱”牌商标所发挥的作用
抗战爆发后,大中华橡胶厂处境极为艰难。由于橡胶工业属于军事工业,大中华橡胶厂成为日军的眼中钉。抗战全面爆发不久的1937年8月,余芝卿所创建的大中华橡胶厂第三分厂、碳酸钙厂、原料染织厂和加硫油膏原料厂等,即先后被日军侵占或原料被抢,损失惨重。为免遭日军威胁,余芝卿决定将大中华橡胶厂所有原材料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分散保管,以便等待时机恢复生产。而余先生本人为避免被日军控制和胁任伪职,决定将大中华橡胶厂总部迁往香港。1938年,为了支援抗战及将产品扎根大后方,余芝卿决定在昆明筹建云南橡胶厂,主要生产“双钱”牌胶鞋和汽车轮胎,以供应抗战前线。1939年7月,经过艰难筹备,余芝卿领导的建厂工作在昆明正式启动。之后不久,连接外面的滇越铁路因战争影响被迫中断,从外国购买的橡胶生产设备无法运往昆明,云南橡胶厂的筹建工作遂告失败。1940年11月25日,由于国难及工厂屡次受损受挫,余芝卿忧郁成疾不幸去世,终年67岁。
1942年初,太平洋战争爆发,进口原料全部断绝,位于上海租界内的大中华橡胶厂被迫全部停产。无奈之下,当时工厂领导只能从事百货、房地产等业务,维持部分工人的生机问题。抗战胜利后,大中华橡胶厂因受损严重,已无法在短时期恢复过去的辉煌场面。
建国后,大中华橡胶厂按照政府要求,主要生产军用“双钱”牌棉胶鞋等国家急用物资,支援抗美援朝前线。1954年,工厂又响应国家号召,率先实行公私合营,大中华橡胶厂“双钱”牌胶鞋、轮胎等产品生产能力比过去大大提高,技术力量也大大增强,新产品层出不穷。1958年,大中华橡胶厂生产出国内第一只“双钱”牌人造丝轮胎。1962年,大中华橡胶厂生产出中国第一只“双钱”牌尼龙丝轮胎。1964年,大中华橡胶厂又生产出我国第一只“双钱”牌全钢丝子午轮胎。
20世纪80年代,大中华橡胶厂又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生产出“双钱”牌全钢子午线轮胎;同时也实现了余芝卿早年提出的中国橡胶轮胎产品走出国门的愿望,“双钱”牌轮胎一举出口到世界许多国家。1992年,大中华橡胶厂投资建成中国最大的轿车子午线轮胎生产线。2004年,“双钱”牌轮胎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等国内最高荣誉称号。现在的大中华橡胶厂之所以能取得这些优异成绩,离不开余芝卿早年艰难创业打下的扎实基础、大中华橡胶厂产品的良好声誉及“双钱”商标在市场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兼职教授,上海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特聘教授,近现代商业美术设计博物馆馆长)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