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福路,位于徐汇区的北部,南起湖南路,北至五原路,自西南向东北延伸,中部略弯曲,与复兴西路相交,长494.5米,宽13.5—16米。该路由法租界公董局筑于20世纪30年代,为纪念曾在西藏探险的法国神父而命名为古神父路。1943年10月,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永福县命名为永福路。
永福路上随处可见的西班牙式风格建筑
那一带梧桐成林,氛围幽雅,两边都是花园住宅、公寓和新式里弄,虽然混杂着少量改变过模样的建筑,但漫步其间,确也令人感到非常舒畅。2009年5月,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拟定的《上海市风貌保护道路(街巷)规划管理的若干意见》得到市政府批准,其中有64条道路作为“一类历史风貌保护道路”,不允许做任何形式的拓宽,永福路名列其中,全段为保护对象。永福路两边有八幢建筑被列为上海市不可移动文物,其中三幢挂有“优秀历史建筑”铭牌,分别是永福路52号、151号和1号。
永福路52号的建筑是一幢漂亮的西班牙式花园住宅,原业主是法国传教士布哈德。住宅建于1932年,由英商哈沙德洋行设计和承建。住宅总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南墙紧依今复兴西路,东墙沿永福路。主建筑位于花园的北面,建筑占地270平方米,二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西班牙式风格建筑的特点——不太斜陡的红砖屋顶、鱼鳞状水泥拉毛米色墙面、螺旋状的柱式在这幢建筑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住宅入口面向东北,二楼阳台向南。底层大厅对称设置四扇落地门与外面的拱廊相通,门楣上都有精美的铁花装饰。门厅内墙立面中间,砌筑了一座花岗岩壁炉,上面的雕刻图案好像一个长着弯弯犄角的羊头。突出屋面一侧的烟囱,带有奇特的哥特建筑风格。
永福路52号花园住宅
从后来的记载看,该住宅不久由一个中国买办(C. S. Tung)和美国商人盘根夫妇(Mr. & Mrs. R. Buchan)合住。盘根早期在上海一家叫“华革和服鞋行”做推销员,主要推销和销售进口鞋袜。因为盘根与鞋行的经理爱伦(E. C. Allan)关系不错,1924年两人合作开办了“爱伦盘根洋行”,行址设在九江路69号的住友大楼内。洋行业务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老本行,主要经营鞋袜的进出口业务。据称,20世纪30年代美国杜邦公司的“玻璃丝袜”对华销售的大部分就是这家洋行代理的。另一个是从事外汇、股票的经纪业务。有了不少发展、获得了不少利润后,盘根才住进这幢住宅。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人士再也无法太太平平地在日本人占领的上海居住,盘根也不例外;他们不是逃回美国就是被关进了集中营。
1991年,永福路52号住宅被列为上海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20世纪90年代后期,使用单位上海永乐电影电视集团公司投资100万对其重修装修,基本保持原貌,只是把客厅地面原先的宽条地板改铺成了大理石。
永福路151号花园洋房,由中国建筑师杨增化设计,始建于1941年,1942年竣工使用。该住宅也为西班牙式,受建筑年代的影响,在造型上或多或少带有现代平面设计,突出居住功能,布局趋向自由,强调立体构图,讲究体型上的几何权衡和立面上的虚实对比,强调室内空间流动和内外空间的结合,力求使住宅接近大自然。
永福路151号花园洋房局部
建筑静静地横卧在绿茵茵的大草坪上,南向,在晨曦的阳光照射下,虽然是三层高度,但是显得错落有致。南面的中间有二层宽敞的露天大阳台,他们的下檐部布满了西班牙式小券的美丽花纹。收缩进去一些的东侧两层都使用拱形和典型的西班牙螺旋形窗间柱。而在西侧向前突出,是圆形的建筑,螺旋形窗间柱从底部约1米高的地方直至两层顶部,兼有实用和装饰的意义,第三层的螺旋形窗间柱有着爱奥尼克风格。稍走近这座花园住宅就能见到各种流畅线条:直的、弯的、曲折的;能看到这些线条组成的各种形状:长的、圆的、多边形的;柱廊、阳台、窗户、屋顶,它们在纵向有高低,在横向有宽窄,线条上有曲直,立面上有起伏。住宅立面采用较缓的绿色筒瓦坡屋面,十分典雅秀气。楼梯的直线和锯齿线成弧形盘旋渐进;螺旋形窗间柱,不同宽窄窗户的直线向上升腾;半径不同的圆弧和大小有别的方形组成丰富多变的天花。这种变化在这座小楼的角角落落随处可见。窗盘、楼梯、阳台均用铸铁栏杆,室内立面装修采用绿釉镂空花饰。拱形的窗户配以方形的天花,而方形的门窗却镶嵌在弧形的墙面上,一间间、一室室均勾勒出跃动变幻的空间,表现了建筑和谐的节奏。从圆形建筑的内部由下往上看,盘旋而上的楼梯线条与透进彩色玻璃的阳光,使人感到华丽和温馨。
1947年永福路151号住宅平面图
需要指出一点的是,现在铭牌挂着的地方,是德国驻沪领事馆所在地。同样是很不错的西班牙式建筑,但从建国前的资料看,在外面人们看到的这些建筑当时是181号、251号等,而151号是在花园中的一幢建筑。现在这块“优秀历史建筑”铭牌的范围是否包含外面两幢建筑,在铭牌上不是讲得很清楚。
另一幢“优秀历史建筑”坐落在五原路永福路口,因此铭牌上是“五原路251号、永福路1号”。因为这样的缘故,该花园住宅的建筑风格与五原路相邻的建筑类似,为英国现代式。建筑建于1939年,为二层砖混结构,形体较为简洁,布局错落有致。红色屋顶,为双坡顶结构,幅度比较平缓。上有屋形老虎窗。墙面采用红色清水砖,强调山墙面的构图和比例。底层为凸窗,上面是二层的阳台,和凸出的门廊一般使用石质材料。这些建筑上素面,没有装饰;但在门廊入口处雨棚处理成波浪形时,使用一堆雕刻着精美图案的巴洛克式涡卷。内部装饰为西式风格,彩色玻璃窗(现在看到的,难说全部是以前的物品)、弯曲形的楼梯栏杆以及门框上部券心石也雕刻成卷涡状,这些体现了新艺术运动的特征。该住宅现在是商务部驻上海特派员办事处。
永福路1号花园住宅局部
另外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五处分别是:70号、131弄1号、133号、147弄40号、244号。这些建筑基本都具西班牙式建筑风格,有些带有城堡式式样。还有一些虽然没有列入什么名录,但是也有一些价值,比如永福路复兴路转角处的一幢六层楼老公寓,名为良友公寓,许多文人曾经住在这里,有著名外国文学翻译家、上海电影厂厂长、驾机投奔祖国的飞行元老、纺织界科学院士等等;公寓的对面是一幢四层楼豪宅,属于建国前上海滩报业大王史量才的私宅。建筑的事暂且打住,还是说些其他的故事。
良友公寓
永福路是个闹中取静的地方,因此建国前,这里常常会发生匪徒藏匿或偷窃的事情。比如1941年11月3日,法租界捕房给有功探捕发奖章,那天获得铜质奖章的探捕有七名,其中三九七号越捕在高恩路(今高安路)巡逻时,听到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发生枪声,看见持枪暴徒向前奔逃,于是开枪,暴徒也回枪,他一边开枪一边追击,直到追至古神父路白赛仲路(今复兴西路),隨同西籍高级警员一起将一暴徒击伤擒获;八一五号巡捕与三匪徒枪战,并在匪徒退却时,追踪至古神父路;四五一号越捕巡警追捕匪徒至白赛仲古神父路口,将一匪徒击伤逮捕;三十九号华捕在白赛仲路古神父路上差时,听到枪声,随同西籍高级警员,向暴徒轰击,其中重伤一匪徒并将匪徒擒获;一二五五号华捕在潘馨路(今吴兴路)上差时,突然听到枪声,即向枪声发声处奔去,看到匪徒三人,即举枪轰击,在古神父路擒获一人。
在52号对面的51号住宅,据报载:1948年7月30日凌晨三时许,突然有六个盗贼翻墙而入,当时这个住宅里女佣从睡梦中惊醒,刚刚想呼救,被一个盗贼用利刃猛刺一下,女佣疼痛倒地。盗贼在该屋内逗留了一个小时以上,结果搜得三千万元而去 。“查该宅为现任考试委员张默君女士所居,惟张不常居沪,宅中仅留男女佣工三人。出事后即由男佣受伤者(原文如此,应错)送附近医院医治,一面则将经过投报常熟路警分局追缉。”这样的事情,不是仅有的一次,以前也有发生过。
今日不同往昔,治安没有那么的混乱。永福路这个闹中取静的地方,是当今市区难得的好去处。到春日来临,梧桐茂盛,在勃勃生机的氛围下,静静地欣赏那里的建筑,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作者系原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