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电影《色戒》的人大多会对影片中出现的一排有着拱形挑檐的红砖墙联排洋楼印象深刻,那排洋楼坐落的街区就在桃江路,据说大导演李安看中的就是这条街载满的上海往日情怀。
桃江路上的拱形联排洋楼
桃江路原名恩利和路,用以纪念法国海军军官恩利和。1943年10月改名为靖江路,1980年10月正式被命名为桃江路。这个名字让人想起桃花,有点妖娆的意象,是那种粉红色的感觉。桃江路东端起始于它与汾阳路、岳阳路以及东平路交汇的三角花园,西头止于乌鲁木齐南路,其间跨越衡山路。自三角花园至衡山路的桃江路两边种植法国梧桐,而自衡山路至乌鲁木齐南路则种植了乌桕树。同时,东段马路是柏油路面,而西段马路却在2008年用10多厘米见方的石头改铺成了“弹硌路”。这种由卵石、块石拼接而成的弹硌路承载着上海的城市记忆,至今仍是许多上海人儿时记忆中的重要一页。在20世纪50年代,上海的弹硌路约有400条。这些弹硌路具有翻修容易、透气性好、渗水性好等优点,十分符合上海的气候特征;缺点是容易硌脚,且雨天容易溅水。桃江路上重新翻修的弹硌路,比原先的老弹硌路工艺更为讲究,可以做到不硌脚且下雨时不溅水,不仅还原了上海弄堂旧时风情,又弥补了老“弹硌路”一到下雨天就坑坑洼洼、泥泞不平的不足。
桃江路西段的弹硌路
傍晚时分,桃江路在老式路灯昏黄的光晕下,婆娑斑驳的树影落在弹硌路面上,扑朔迷离。许多人到这里来为的就是在优雅、寂静的弹硌路上走一走,重拾旧时记忆的同时也收获了一路的风情。
东西方的优雅在这里牵手
在桃江路上行走,是一次领略风情的过程,也是让心灵和眼睛震撼的过程。一连串富有小资情调的时尚小店,颜色大多明媚艳丽,倒是和桃江路的路名很相符。
桃江路1号虽是一个门牌号码,却有好几家店面,每一家都是独一无二的。“THE VILLA”是一家女装服饰店,蓝白色调的门面充满了希腊风味,欧式的壁灯,镶嵌着雕花玻璃的木门,半圆形台阶下置放着紫色的花盆,花盆里一大捧绿色的植物,清新典雅。共禾京品是一家家居生活体验馆,这里面的家居饰品都是从世界各地精心挑选而来。沉淀着时光的柚木家具,释放清新气息的花草,掩映着各种新奇的创意饰品,包括叼着香烟的网球挂钩“Mr Wilson”、冰山造型的蜡烛“Bergy Bit”,每一个角落都会给人带来惊喜。共禾京品精美的花艺饰品让人过目不忘,那一花一叶形成的独特语言,让欣赏者解读与感悟。当昏黄的街灯亮起时,这家温馨小店散发出的森林气息,使这条路显得更加幽静。一家专门经营厨房各式用具的“品厨”似乎有些年头了,里面的东西大多来自世界各国,漂亮得一塌糊涂,尤其是桌布和围裙,让人爱不释手,似乎在告诉你,做饭也可以很美。旁边的“LA CREPERIE”是一家主打法国薄饼的西餐厅,外墙面的装饰体现了欧式风格,门口的灯塔图案中红白两色充满时尚感并且带有异域情调,很是吸引路人的眼球。门上挂着的铸铁店招上一位身着围裙的外国厨娘手拿一把硕大的勺子正在热情地招呼着过往行人,弥漫着法国式的精致与家常的朴素,顿时给人一种亲切感。La Creperie旁边是它的的姊妹餐厅La Cabane,主要提供酒水和以晚餐为主的正餐,不同于La Creperie的清新优雅,La Cabane的酒吧味更浓一些。
桃江路1号门店
桃江路7号原是法国驻上海总领事兼法租界公董局总董梅理霭(Jacques Meyrier)早期的官邸之一,现在是恩理和7号公馆,一家私人会所。桃江路原来就叫恩利和路,借用来作会所的名字,似乎寓意着这里主打的是老上海风情。推开厚重的大门,沿着石径小道,步入宽敞的庭院,院中一株近百年的玉兰,冠盖挺立,树姿雄伟,有古雅之趣,每当仲夏时节,绿叶丛中开出一朵朵大似荷花般的白色花朵,熏香了院子的角角落落。坐在庭院长廊中的露天酒吧内,真的有一种微醺的感觉,也不知是酒香还是花香熏的。底楼的“和韵堂”,中西合璧的装饰,奢华中流露出时尚。踏着原木铺陈的回廊,登临二楼露台,可尽览桃江路旖旎美景。这里的包房在二楼,要通过专门的木栈道才能到达,感觉异常隐蔽。二楼正南的“恩理厅”,通透明亮,木门窗,平顶带石膏线脚,木地板,壁炉,呈现出简洁的现实主义风格。白色粉墙上一幅幅黑白照片,记忆了上海时光。身处其中,仿佛穿越时空,和上海的过去幽会。幽静的环境,轻柔的音乐,温馨的灯光,HERMAS品牌的餐具,似乎一脚迈入老上海大户人家。
桃江路25号是一栋德国式的折衷主义大花园洋房,建于1927年,最早的主人是德国驻沪领事,住宅里现在还留有德国造的煤气灶及烤箱,雕花的过道门、护墙板、木楼梯以及过道里的热水汀等彰显着它当年的身价。建国后这幢住宅由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使用。因中国科学院院士周仁的自家别墅正好地处长宁区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内,通过房屋交换,周仁夫妇从长宁区搬到了桃江路25号,成了这幢花园洋房的新主人。周仁出身于豪门望族,他的祖母是盛宣怀的姐姐,周仁自己的姐夫是大名鼎鼎的蔡元培。周仁在1910年前后与胡适、赵元任一同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周仁学的是机械和冶金。学成归国后组建中央研究院,周仁任工程研究所所长和研究员。建国后周仁历任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上海硅酸盐化学所所长,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上海科技大学校长等职,对我国的冶金和陶瓷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和重大成就奖。周仁的太太是聂其璧,她的家族来头更大:母亲是曾国藩的女儿曾纪芬,父亲聂缉槼是晚清时上海的道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她的三哥聂云台是大实业家、上海总商会会长。这一对出身豪门的夫妇的婚礼更是牵涉到了上海滩另一家名门望族,那就是宋家。曾纪芬和宋美龄的母亲倪桂珍一样,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两人每个星期都要上虹口景林堂做礼拜,聂其璧和宋美龄也每个星期陪着各自的母亲前往,渐渐两家成了好朋友,相互走动,宋美龄更是成了聂家花园的常客。1923年,聂其璧和周仁结婚时,尚未出阁的宋美龄还当了这位聂家四小姐的傧相呢。
自搬到桃江路25号寓所后,周仁就没有挪过窝。半个世纪的沧桑岁月中,周仁夫妇始终相亲相爱,相濡以沫,一个埋头科研事业,一个把家事打理得妥妥帖帖。周仁1973年12月3日逝世于上海。为纪念这位杰出的科学家,1987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在中科院冶金研究所内树立了周仁的铜像,年已87岁的聂其璧坐着轮椅由大儿子周麒推着出席了铜像揭幕典礼。后来,聂其璧也和周仁一样,在这栋房子里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
2009年5月1日,曾国藩的外孙女住了半辈子之久的桃江路25号的一部分华丽转身,成了闻名沪上的老麦咖啡馆。这家隐藏在梧桐树下的店,被认为是最具老上海气质的咖啡馆,站在路对面看老麦咖啡馆,有一种欧洲乡村小镇的感觉,其独特的氛围曾吸引了电影《小时代》剧组前来拍摄取景。咖啡馆的房子其实是周仁洋房的车库,周家的地下室也被老麦利用了起来,他把淘来的各种杂货整齐摆放其间,而地下室里锈迹斑斑的老锅炉就曾是周仁一家取暖用的,上面还依稀可以看见Made in USA的字样。2016年12月19日是老麦咖啡馆最后一天营业,因租期已到,这家在上海的文艺青年圈子里相当出名的咖啡馆不得不黯然离开相依相伴了整整7年有余的桃江路。
蒋介石侍卫长余济时的旧宅
不长的桃江路被衡山路切成了东西两段。西段的桃江路路面被铺成了弹硌路,老上海的风情更加浓郁。桃江路30号是一幢独立式三层花园住宅,建于1925年。各层间有微微突出的遮檐,遮檐下有连续整齐的齿形装饰。入口门廊由两个独特的三角形柱支撑,每个柱组包含两个爱奥尼式柱和一个方柱。一、二层南部原为廊道,三层南侧筑有宝瓶状水泥栏杆,上部饰有花环形和蝙蝠花饰。该建筑内部装饰基本维持当年原样,底层内墙均有半墙高的深褐色木护壁装饰,护壁上有各种精致的木雕花饰,拱形的隐花玻璃门,壁炉和护壁色调一致。住宅部分墙面镶嵌着绚丽的彩色玻璃窗,玻璃窗上部有连续三个拱形,同样镶嵌着彩色玻璃风景画。部分平顶角饰有倒悬的蝙蝠装饰,据说蝙蝠是这座建筑的吉祥物。这处住宅原有较大的庭园,庭园里葫芦状的水池和石砌假山如今犹在。这幢建筑原为私人住宅,20世纪50年代上海中国画院曾设在此处,现在这里由上海市轻工业研究所使用。
马路对面的桃江路31号是一幢建于民国时期的假三层花园住宅,灰色水泥外墙,简洁的大块面双坡屋顶铺设红瓦,开单坡老虎窗,两边有对称的壁炉烟囱。南立面底层为敞廊,4组塔司干双柱支撑起二楼围以宝瓶式栏杆的大阳台,面向一个大花园,门前敞廊下设置五级台阶可由门厅步入花园,这幢建筑在周围绿树的映衬下具有美国南方庄园的风情。主体建筑东侧是副楼,临桃江路开有东、西两处出入口,面北向开设的主出入口上端,覆盖有一人字坡雨棚。入内右边曾是接待室及客厅,左边是餐具室。餐具室的南面连大餐厅,往东出边门经走廊可达厨房。昔日屋中的摆设全是制作精致的欧式风格,楼上一整排方形门窗让阳光满满地洒入室内。建造这幢花园住宅的业主是外国人迪希勒,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这幢住宅的主人已是柯尼西夫妇。柯尼西先生当时是美孚石油公司负责中国业务的三位总经理之一。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离开重庆,相当部分党军政要员到上海后都成了接收大员,桃江路31号建筑也就成了蒋介石的嫡系宣铁吾的私人住宅。现在这里成了民居。这幢住宅旁边的桃江路31-1号的二层小洋楼被布置成欧式风格的咖啡屋,门前摆放着可以买的各种花花草草,一边墙上用一块不规则的木牌上写着桃江荟三个字。白色的门窗、原木的花架、姹紫嫣红的鲜花等装饰营造出一种现代都市的浪漫。
桃江路31号建筑南立面
桃江路31号北向
看过电影《建国大业》的人一定会对临近尾声时的一段对话印象深刻。电影里,曾担任蒋介石侍卫长后又任总统府第三局局长的俞济时向蒋介石报告:“总裁,空军周总司令报告,飞机已进入一级状态,随时可以起飞轰炸北平。可是,美国拒绝飞机降落釜山加油。”蒋介石一愣,问:“什么意思?”俞济时回答:“一旦起飞,所有战机将无法返航。”蒋又问:“毛泽东的开国大典几点举行?”俞回答:“下午三点,天安门。”蒋仰天叹道:“天数啊,国民党败在自己的手里喽,任务取消吧。”俞济时立正说:“是。”此人1949年跟随蒋介石去了台湾,仍担任国策顾问等职,该顾问职一直兼到1990年余济时去世为止。
余济时当时在上海的寓所就是桃江路39号。
桃江路39号北门
这是一幢带有英国安妮女王时代建筑风格的独立式花园住宅,建于1923年。假三层砖木结构,南立面中轴对称,竖向三段式划分,中间入口内凹,左右两侧墙面作弧形外凸。二层为嵌入式阳台,宝瓶栏杆,房屋顶层中部开大尺度圆弧形老虎窗。红瓦坡顶中部陡峭,出檐部分则稍作反翘,兀立高耸的灰色砖砌烟囱上有水泥装饰的几何图案。有浮雕的水泥拉毛外墙用黄色或白色粉刷,墙角有的用红砖镶嵌,半露的木屋架和阳台的木栏杆用天蓝色,显得色彩丰富。住宅内部使用了中式屏风或窗棂,通过这种分隔方式,展现出家居的层次之美。住宅有较大的花园,花园内绿茵铺地,优雅别致,花园南端一直延伸到东平路上。花园的围墙是竹篱笆制作的,上面涂着黑色柏油,更显得庭院深深。当年主人沿东平路的花园一侧进入,可一路领略花园的旖旎风景,位于桃江路的则是辅助入口。
该宅最早的主人是日本驻沪总领事馆商业顾问横竹。抗战胜利后,这处房产被原国民政府接收,之后国民政府便划拨给蒋介石的亲信俞济时,成为俞济时当年在上海的住宅。这里离蒋介石东平路的爱庐很近,与蒋介石联系十分方便。住宅花园对面便是宋子文住宅,旁边不远处则是宋庆龄1945到1947年间的住宅。建国后,该宅曾由徐汇区财政局等使用。现在该房子靠近东平路的花园里又盖了一幢5层办公楼,住宅的花园面积明显减少,主要出入口改在了桃江路上。原住宅成了豪夫堡HB啤酒屋。这个啤酒屋的最大特色就是现酿慕尼黑皇家宫廷啤酒,黄啤清纯,白啤醇厚,黑啤刺激,最小杯容量也有0.3升,夏夜,坐在安静的花园里喝上一杯新鲜的皇家啤酒,沁人心脾。
中国福利基金会的诞生地
桃江路45号建于1920年,是一幢带有英国都铎风格特征的二层独立花园住宅。红瓦砌筑的自由屋顶,对应于各个不同空间组成的平面,高低错落的双折屋面相互交叠、组合,使得整幢建筑的形态有机而生动。高高的壁炉烟囱,陡峭的跌檐式坡顶,清水红砖外墙,菱形的花格窗棂,处处显示出建筑的欧陆风情。在这幢住宅的南面,有连续三个开间形成的双层拱形大敞廊,与花园连接,而这一部分的屋顶则由三个并置的披檐组合而成,在两侧有坡度更陡的披檐落下,形成八字形对跌山墙,檐下有仿半露木架装饰,外墙立面小窗台上有石刻装饰。住宅室内布局疏朗,门窗扇上有罕见的菱形花格,全木雕花楼梯,楼梯栏杆呈麻花状旋拧攀升造型,系采用整块木头精雕细琢而成,低调中暗藏华美。
桃江路45号住宅南立面
桃江路45号室内壁炉
这个住宅的第一位主人是一位名叫塞思的英美人。20世纪30年代初期,房屋易主,房屋的新主人换成了弗伦道夫夫妇,弗伦道夫是上海达利印务公司的总经理。到20世纪40年代初期,住宅业主再次变更,新主人是德国华侨魏森道夫。抗战胜利后,房产被原国民政府作为敌伪财产予以没收。1945年11月,宋庆龄从重庆返回上海后,因莫利哀路29号(今香山路7号)寓所年久失修不能居住,国民政府中央信托局房产处便为宋庆龄准备了桃江路45号的花园住宅供其居住。当年,洋房的一楼是车库,宋庆龄先生的福特轿车就停放在那里。
桃江路宋庆龄旧居北立面
不久,宋庆龄决定将莫利哀路29号寓所捐赠给国民政府,作为孙中山永久纪念地,国民政府遂将这里拨给宋庆龄居住。一个月后,宋庆龄在此发表了《保卫中国同盟声明》,宣布将香港成立的保卫中国同盟更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中国福利基金会在此宣告诞生。宋庆龄还呼吁全世界的朋友和同情者给予中国更大的援助,帮助中国人民渡过战后的困难时期。1946年2月初,蒋介石在宋美龄陪同下,专程来到桃江路45号拜访宋庆龄。宋美龄十分关心姐姐的新居所,她上上下下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离开时,宋庆龄把他们夫妇送到门口,当时蒋介石和宋美龄私下交谈时感觉宋庆龄居住的地方稍显小了一点。1946年5月至11月,国共双方代表在南京举行了和平谈判,作为共产党代表的周恩来除了出席和平谈判外,还经常奔波于南京和上海之间,在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中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周恩来在上海期间,还曾多次和宋庆龄见面,商谈国事。1946年7月18日晚,周恩来还特地到桃江路45号访晤了宋庆龄,并与她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
宋庆龄在桃江路45号寓所住了近两年,居住期间,她致力于中国福利基金会和儿童福利工作,多次为基金会筹款主持义卖活动,同时,她还采用多种方式积极支援解放区工作。鉴于宋庆龄的这些革命活动,她的居所受到了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视,因该楼只有一扇门进出,对于前来联络的中共和民主人士摆脱特务跟踪极为不利,于是宋庆龄托辞向国民政府提出搬家。1947年下半年,宋庆龄又搬回莫利哀路29号寓所居住。1948年秋,根据蒋介石手谕,国民政府另拨林森中路1803号(今淮海中路1843号)一幢独栋花园洋房给宋庆龄居住。1949年春,宋庆龄正式迁入林森中路1803号。
20世纪50年代,桃江路45号为新沪钢铁厂员工居住使用。如今,原先面积颇大的花园,靠街角的一半已经变成了公共绿地,建筑内部也挤入了多家住户。
桃江路45号门外,有宋庆龄住在桃江路时最喜欢的一段200米的“散步道”,如今,也已修成了弹硌路。路两旁保存了几栋老式洋房,或为私人所有,或被改建为时尚小店、小资餐厅,却不失老上海味道。
桃江路45号门前
老上海的旧梦、东西方的优雅、大都市的风情,就这样汇聚于这条短短的小马路上,难怪大导演李安会对它如此青睐。
(作者系上海作家协会会员)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