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上海徐家汇诞生和培养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张充仁,他是我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画家;无论是在绘画、雕塑,还是摄影、翻译、教育、著作等方面,张充仁均是有建树的一代宗师。他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使他的名声早已超越了国界,在西方有十多亿人知道他、敬佩他,他的艺术建树影响了好几代人!但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全才,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其艺术生涯却并不平坦,张充仁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鲜为人知。直到改革开放后,他于1981年应邀赴欧洲,并于1985年在法国定居后,才在国外取得了巨大成就,震烁国人。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率先举办“张充仁艺术回顾展”,紧接着上海成立了张充仁艺术研究交流中心和张充仁纪念馆,还发表了张充仁的传记。通过展览、研讨和出版有关著作,张充仁的艺术成就逐渐为美术史界所关注,为业界所认同!
笔者有幸从小就认识张充仁先生,对他的艺术造诣和高尚情操十分钦佩,对他的传奇人生更是击节赞叹!从立志为张充仁作传起,28年来,我不断地搜集史料,尽心竭力地追寻大师的足迹,目的是希望能填补我国美术史中的一段空白,向公众展示一位真实的大师!因为这不仅是张先生个人的遭际,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我发掘和还原这段历史,客观地记述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他的人生历程,把张充仁为他热爱的祖国和艺术奉献一生的跌宕起伏的故事,原原本本地记叙下来,通过对往事的审视和反思,向读者展示一个真实、完整的张充仁,让读者见证大师光辉的一生,并梳理出一些影响其人生轨迹的深层次原因,以求教于读者。
我家和张充仁先生渊源颇深。我于1935年出生于外祖父家,那一年,正好张充仁满怀报国的热情、踌躇满志地从欧洲留学归国。1942年舅父王珲和简庆福世叔相约从上海美专转到“充仁画室”,师从张充仁老师学艺。十年中舅父从张先生的得意门生,到画室的得力助教,与张充仁老师朝夕相处,情同家人。我外祖父王继堂先生出身中医世家,深谙岐黄之术,张充仁早年丧子,张师母悲伤过度八年未孕,张先生常携张师母来我家,请我外祖父诊脉开处方,张师母服药调理后终于喜获千金,连生三女一男,故而张充仁和我外祖父也交情颇深。我从小就在充仁画室对马路的盘石小学读书,以后又进震旦附中学习,附中的后门正对合肥路上的充仁画室,课余之暇,我常去画室;礼拜天就和舅父、张先生等一起到附近的伯多禄教堂“望弥撒”,所以我从小就和张先生相熟。20世纪50年代初,先父母相继病逝,家中经济拮据,正好张充仁接到上海市人民政府建造人民英雄纪念塔的任务,邀我舅父做助手,共同创作《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群雕,每月由国家支付工资,外加画室助教津贴,帮助我家渡过了难关!舅父是家中的独子,长我十岁,俊秀倜傥,热情豪放,常有同学来我家谈艺论道、写生创作。他们高谈阔论,谈艺术,谈人生,谈理想,谈为人处世之道;我在耳濡目染中从小就受到艺术熏陶,更把张先生和舅父视为自己人生的楷模,这也为我日后撰写张充仁传记奠定了基础。
张充仁作王珲速写
1952年笔者离开上海,到外地求学、工作,和张先生的联系逐渐少了,仅从亲友处了解他的一些消息。1960年我们举家搬往北京后,和张家的联系更少了,只晓得他过得并不得意……。改革开放初期,我曾去张先生在绍兴路的蜗居看过他,此时他已变得很苍老了,只是还在痴心不改地做他的雕塑,谈起他正在撰写自传,记录一些陈年往事,但也心有余悸,乏善可言……。
事隔十年后的1988年夏,我被公派赴法国考察。回程经过巴黎时,我在旅法书法家、舍弟陈邦仕的陪同下,拜访了定居巴黎的世交前辈张充仁大师,我们畅谈竟日,相聚甚欢。当时适值欧洲掀起“张充仁热”,法国电视台的记者们正在跟踪采访和录像,而张先生竟对他们置之不顾,和我促膝长谈,真使我受宠若惊!张老谈起他在上海时的经历、遭遇以及来欧洲后所受到的欢迎。我对大师说:“您奋斗了将近一个世纪,做出了很大成绩,也获得了欧洲人民对您的尊敬,但国内对您知之甚少,应该把您的经历和见闻写下来;这不仅是位有成就的艺术家的人生历程,也是时代的缩影,后人阅之当有裨益。”张老答道:“我一直想写本自传,也写了些,因工作烦忙,无暇续笔。以往曾有人帮我写过,但我不满意;如你感兴趣,我倒很希望你能帮我写本传记。我们是世交,我看着你长大,更重要的是我们都是基督徒,有共同的信仰,你能理解我,我也信任你!”盛情难却,我只得允诺。但我作为一名科技人员,平时虽爱著书立作,但出版的都是科技著作,写艺术家传记还是初次,只能从头学起,先从收集整理资料着手。
1988年夏陈邦仕陪笔者访张充仁于巴黎
1989年夏,家兄陈耀春赴巴黎接受法国政府授予的法兰西农业勋章,顺便为张充仁老师带去了他留在上海的处女作《渔夫之妻》塑像。张先生问及“令弟为我作传的事进展如何”,并叫家兄带给我一批法国报刊有关他的报导和一幅“黑猫图”,还风趣的说:“小平同志有言: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我希望耀王能做只捉住老鼠的好猫。”张先生一席话使我深感鞭策!
家兄陈耀春在巴黎拜访张充仁
张充仁赠笔者《黑猫图》
光阴荏苒,1995年我退休回到上海,创办佑生生物化学技术研究所。创业伊始,我成天忙于业务,把写传记的承诺拖了下来。1998年10月充仁画室的吴知源世叔,突然拿来了美联社发布的“张充仁逝世讣告”,这对我来讲无疑是晴天霹雳,我内心深感震撼!古人曰:“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想起对张老的承诺,我深感有愧,只得勉为其难,着手动笔整理张老的传记资料。2000年张老令爱张以菲女士自比利时返沪,和张师母一起在充仁画室故址,宴请画室弟子吴知源、纪仁桐、张锦一和笔者。席间张以菲讲可把存在居委会书记处的“张充仁自述小传”交我,作为撰写传记时的参考。在这一大堆资料前,笔者先后历时五年,九易其稿,终于在2002年完稿,次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将拙著《泥塑之神手也——张充仁的艺术人生》出版。出乎意料的是:陈鹏举、王琪森、顾卫民、王珲等专家学者,纷纷撰文赞扬推荐;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在黄金时段,也二次全文连播了这本传记……。这真使我这个已经退休的老科技人员受宠若惊!但人贵有自知之明,我深知自己文笔浅陋,拙著之所以受欢迎,无非是大师精神和事迹感人至深!
笔者和张充仁夫人、女儿等在充仁画室
15年前,上海市闵行区成立了张充仁艺术研究交流中心与张充仁纪念馆,组织了很多专家、学者开展对张充仁的研究,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论文,连续汇编出版了十本专著,硕果累累。2010年成立的上海土山湾博物馆,也相继出版了一系列有关徐家汇、土山湾和张充仁等的著作。面对这些研究成果,我产生了重新充实、修改和提高张充仁传记的想法。在原徐汇区文化局调研员宋浩杰和复旦大学李天纲教授的鼓励下,笔者重新握管,奋战二年,赶在2013年“会通中西:土山湾文化历史与未来发展国际研讨会”上,将第二本传记《塑人塑己塑春秋——张充仁传》作为土山湾博物馆丛书,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首发。但白璧微瑕,意犹未尽,笔者深感还有修改补充的余地。事有凑巧,2014年春,笔者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参加该校崇基学院神学院新落成的教堂和铜像的落成典礼,承该院卢龙光院长盛情,愿为拙著再出版繁体字版完整本,销往港、澳、台和海外华人集居区,以弘扬张充仁在艺术上的成就和华夏文明。笔者深受鼓舞,不顾老迈,笔耕不辍,奋战经年,三易其稿,终于将第三本传记《既雕且琢复归于璞——张充仁的艺术生涯 》完稿,于2016年由香港中文大学神学院基督教宗教文化研究社出版。
笔者先后出版的三本张充仁传记
著名的传记作家罗光曾经说过:“文学传记中所说的,句句都应该有史实作根据。文学传记作者可以剪裁历史,但不能虚构。”笔者遵循前辈的教导,在撰写第三本传记时,再三核实资料,去伪存真,对有时已经模糊的记忆,则尽量注重考据,做到言必有据;同时对一些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对过去的某些事实,也原原本本地记述下来,目的是向世人展示一个真实的张充仁。
就在第三本传记即将排印前的2015年金秋,报上刊登:在比利时欧盟中心附近,装饰一新的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了揭幕首展“张充仁与比利时”,由国务院刘延东副总理和比利时副首相共同为开幕式揭幕。这场由国家文化部和上海市共同举办的张充仁回顾展,其规格之高,不仅说明国家对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视,也足证对张充仁艺术生涯的认可,这更加增强了笔者增补张充仁传记的信心!
28年来,我苦苦追寻大师遗留下来的足迹,张先生留下来的很多资料,就像一盏指路明灯似地引导着我,使我能有踪可追、有迹可寻。2013年春天我沿着78年前张老走过的足迹,在欧洲又走了一圈,领受大师当年的感悟;秋天又赴台湾,瞻仰把张充仁培养成艺术家的土山湾孤儿院的传教士们,他们撤离上海后,在祖国的宝岛台湾,继承上海土山湾孤儿工艺院传统留下的种种善迹和故事,又为第三本张充仁传记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而张老的夫人、爱女和充仁画室的老学长简庆福、王珲、吴知源、应芊芊、朱亚新、徐信、刘美珍、沈黙等,上海油雕院的赵志荣以及张先生的忘年交陆忠文、蔡胜平、纪仁桐、张锦一等,都为我提供了很多帮助;胞兄陈耀春、舍弟陈邦仕为我带来了张老在法国的资料和图片;郁贤镜先生领导的团队更为本书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素材。所以拙著张充仁传的完成,可以说是集中了很多研究者的智慧和努力的创作!
笔者年已八十有三,虽历经坎坷,但在垂暮之年,欣逢盛世,老骥伏枥之志犹存,意想不到的是追寻张充仁大师的足迹,竟把我的人生带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使我的晚年能过得如此有意义!去年我为张充仁老师最著名的弟子、摄影艺术的泰斗——简庆福世叔撰写的《摄影大师——简庆福的光影岁月》,也由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学林出版社精装出版。老夫在耆耋之年,还能发挥余热,竭尽绵力,为我们这代人留下了两位伟大的艺术家的历史记忆,为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添砖加瓦,提供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圆了我的中国梦,内心充满了幸福感。
(作者系张充仁传记作者,张充仁艺术研究交流中心特邀研究员,上海土山湾博物馆名誉馆长,徐家汇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