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原路位于徐汇区北部,东起常熟路,西至武康路。全长820米,宽15—17米,1920年代后期所筑。以19世纪的天主教南京教区主教(1849—1855)赵方济主教(F. Xavier Maresca,1806—1855)命名,1943年以原绥远省五原改今名。为上海六十四条永不拓宽道路之一。
走在五原路上,可以很明显地感到以乌鲁木齐中路为分界,东段的街景明显要比西段逊色:东段那里不少建筑临街底层开了商店,有些建筑本身也没有很特别的地方。但是这只是与西段相比,如果放在全市的道路中,东段一些略显陈旧的建筑还是具有保护和欣赏价值的。
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
整条五原路上有着不少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把这些统统列为不可移动文物的话有近20处。比如258号自由公寓(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以下简称第几批)、205弄2—6号来斯南村(第三批)、314号中国福利会上海分会(第四批);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有289弄1—2、3—4花园住宅,84弄住宅,76弄华邸,372弄6—9号栖霞村;另有283号花园住宅、252弄11号包达三旧居、228弄1号、262弄2号、270弄2号、212弄16号大新公司蔡昌为其子女所建住宅、212弄7号张发奎旧居、116号花园住宅、191号郑洞国旧居、251号(即永福路1号)、273号、288弄3号张乐平旧居等。
五原路285号等地图
1936年赵主教路部分住户名录
五原路212弄16号
就建筑而言,我比较喜欢289弄1—2、3—4号的花园住宅、314号旧福利会幼儿园、258号自由公寓、251号这几处。251号即永福路1号,已经在介绍永福路的文章《永福路漫述》中说过,314号房子放在下面另一段里讲,这里简单说说289弄住宅和自由公寓。
289弄1—2、3—4号原来被人俗称为外侨公寓(在《字林西报·行名录》上是Maresca Apts.,应该称为“赵方济公寓”),建于1930年,是具有英国传统风格的联立式假三层花园住宅。从当时的行名录中可以看出,外侨公寓的居住者是外国人。这两幢建筑放在一起,很像一对孪生兄弟。公寓建筑在形式上有相当明显的英国半露木架传统住宅特征,上部装修后的涂饰歪歪扭扭,显得不那么死板,不仅建筑的尺度宜人,这样的涂饰也使得氛围亲切一些。住宅沿弄堂立面上、下两段以不同材质区分,这样既显示出形式的丰富,又呼应了居住空间的使用方式。底层是辅助用房,以前是用于用膳、堆积杂物甚至佣人住房等;二楼是住宅,直接通过围在红砖墙的楼梯可到达。楼梯侧墙的处理在立面上引人注目,楼梯上弧形砌扶手与锯齿形的上升折线组合起来,显现了一种动态的韵律。住宅较陡的双坡屋面,高耸的红砖砌筑烟囱,门上的铁饰,还有面向花园的立面底层尖券门廊和扶垛,与半露木架形式的结合,充满着英国乡村住宅的气息。
五原路289弄1—2号、3—4号
自由公寓,位于五原路永福路口,体型修长。高九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1220平方米,建筑面积1575平方米,附屋汽车间129平方米。建筑平面为四开间点式,底层南入口由通道引入,设三个踏步进入电梯厅。为了避免电梯等候区与进入门厅的人流相撞而形成拥挤的情况,电梯门被安排在公寓入口的背后,与楼梯口相对。这样的设计,便于低层住户可随电梯情况选择乘电梯或走楼梯。为了使公寓入口通道两侧建筑面积不浪费,精心布置两个朝南一室户,朝北又布置一间锅炉房、一间公寓管理房。
五原路258号自由公寓
自由公寓南立面
标准层以中央电梯和楼梯为轴线,两边对称。每个标准层设两个三室户,户内门厅连接各个部位,南边设大间为客厅,南北各设一间卧室,中间设共用的大卫生间。楼梯厅北边设厨房和北阳台。标准层平面中央布置箱子间和壁橱以及佣人房,佣人从阳台走廊进出。卧室与客厅相接的阴角处设封闭式转角阳台,既可作为两个房间的通道,又可作为日光室。标准层平面北边两翼设小楼梯,平时供佣人出入,紧急时作为消防楼梯。
建筑属现代装饰派风格,立面中轴对称,装饰简洁的竖向线条。外墙镶嵌褐色面砖,在中央和转角阳台以及客厅窗框处用淡色调,打破深色的沉闷感觉。在建筑立面顶部利用跌落处理手法,丰富了建筑整体立面。这幢公寓据说是犹太人造的,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落到德国人手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人回国,房屋转卖给中国人。附近居民说,现在经常有德国人来寻宗。
关于建造的年份,有不同说法。《徐汇区文物志》中记载“建于1933年”;其他有人认为“建于1937年”。据《申报》1934年3月6日报道:“范文照建筑师设计之最新式住宅及公寓,地点在法租界赵主教路古神父路之间。该公寓前临宽畅马路,后有花园,空气光线均极充足。……除下层分租四家外,其余每层只两家。各有入门扶梯,毫无烦杂之弊。茂记营造厂承建,约本月底可全竣工。”1934年8月14日《申报》刊登《上海的公寓(下)》,其中提到赵主教路上有两幢,一是赵主教路公寓,地点在赵主教路,九层;另一幢是Yafa Court,地点“同右,四层”。Yafa Court,中文名称为“协发公寓”,现五原路253—267号,即为范文照所设计。到如今,五原路上九层公寓只有自由公寓,因此赵主教路公寓即是自由公寓,至少在1934年已经存在,1936年《徵信工商行名录·上海之部》载,258号的名称是Liberty Apt.,就是自由公寓的意思。从《行名录》中的姓名看,自由公寓的居住者主要是外国人,中国人极少。
几处名人故居
五原路上有不少名人故居,就个人喜好不同和篇幅关系,简单谈谈以下四个故居吧。
252弄,又称大通别墅,里面十几幢建筑建于1938年,大体呈现出西班牙式住宅风格。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了该弄11号是我国著名爱国人士包达三的旧居。住宅占地面积约340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达145平方米。11号与12号住宅相毗连,又与相毗连的13号和14号住宅共同组成外观和结构完全相同的两幢住宅楼,呈东西向并列分布。整幢建筑中轴对称,高3层,每层左右各设一套居住单元,立面设计运用了转角窗、悬挑阳台和弧线墙面等现代元素,但入口处等局部仍带有少量装饰艺术派的纹饰。
五原路252弄11号
包达三(1884—1957),浙江镇海人。1906年公费留学日本,初习商科,后转明治大学改读法律;期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以后曾经经商,参与创办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任常务理事。继集资开办地产公司,建引翔港跑马厅、远东新村住宅等,成为闻名沪上的房地产商,任上海宁商总会理事等职。1946年6月作为上海市各界人民和平请愿团11名代表之一赴南京请愿,在南京下关车站被特务殴伤。回沪后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1946年至1948年期间,爱国人士陈树通、马寅初、许广平等11人每二周一次聚集在包达三大通别墅的这所住宅内。他们圆桌一席,研究上海爱国民主运动,共举行一百多次聚会,史称“双周聚餐会”或“大通别墅聚餐会”。1949年初化名石龙公离沪,经香港至北平,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参加开国大典。
这座故居的发现,徐汇区湖南街道普查组有关负责人曾向媒体表示“有力地见证了我党领导人在四十年代的国统区,以百余次重要聚会为掩护,团结爱国民主人士支持和参加革命斗争这段史实,具有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212弄,即大华新村,是新式里弄花园住宅,砖木混和结构,高三层。17幢住宅建造于1947年左右,其中建于1948年的7号为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张发奎旧居。
五原路212弄7号
张发奎(1896—1980),广东始兴人,中国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张发奎早年追随孙中山,是孙中山身边忠诚的警卫营营长;他随蒋介石两次东征陈炯明,曾赤着膀子在枪林弹雨里,救过老蒋一命;他在1926年的北伐战争中所向披靡,攻克汀泗桥,血战贺胜桥,打得北洋军阀闻风丧胆。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集团军总司令、兵团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方面军司令官等职,率部参加过淞沪、武汉、昆仑关等战役。抗战胜利后,任广州行营(后改行辕)主任,1947年改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49年3月任陆军总司令,7月辞职,去香港定居。
中共上海地下党在迎接上海解放的时候,曾把这里作为地下指挥部。人民解放军向上海郊区发起攻击,上海局和上海市委刘长胜、吴克坚、沙文汉和张承宗,就在张发奎家里指挥迎接解放军。
房子所建年份为1948年,上海在1949年5月27日解放,那么张发奎在这里居住的时间是很短的,能够确认这里曾是他故居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191号,是幢临街的独立住宅,风格比较混合,层高三层,为国民党高级将领郑洞国故居。
五原路191号
郑洞国(1903—1991),湖南石门人。学生时代参加过“五四”运动。1924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编在学生第二队,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脱党),曾参加平定商团叛乱的军事斗争。同年11月毕业,被分配到教导第一团任二营四连党代表,曾参加东征和北伐。郑洞国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之一,曾参加过长城古北口战役、平汉路保定会战、台儿庄大捷、徐州会战、昆仑关战役。1936年10月22日晋升为陆军少将。1943年春,郑洞国参加中国远征军担任新1军军长,参加收复缅北要地密支那攻坚战。1945年2月20日晋升陆军中将。1948年于辽沈战役的重要时刻,脱离国民党阵营。1952年春节后表示愿意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受到周恩来的嘉勉。
那时的国民政府企图挽救正在崩溃的军队士气,隐瞒了郑洞国投诚的消息,反而在报纸上刊登“郑洞国壮烈成仁”“沪各界筹备追悼”的报道。报称:“郑洞国将军壮烈成仁,举国同深哀悼。昨日(10月25日)市党部方主任委员、市参议会潘议长及各界领袖纷纷前往五原路郑将军沪寓慰唁。军之友社总社以郑将军为该社常务理事之一,特拟联络各界团体举行盛大之追悼大会,上海各界及军之友社昨并特代电慰唁郑太夫人及郑夫人。”可怜了郑家家属,白白被死亡消息折磨了一场。
288弄3号的张乐平故居,现在可是名气很大的了。也很正常,那个可爱与令人同情的三毛,可是在几代人的头脑中有影响的,漫画大师、“三毛之父”张乐平的故居也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地方。
五原路288弄3号张乐平画室
据称,288弄的三幢别墅,原来都是粤系军阀代表、中国国民党一级上将陈济棠的私邸。从旧时的资料看,1947年时为288号、290号、292号,今日分别成为288弄1、2、3号。近代里弄式独立花园小洋房,假三层建筑。1950年,张乐平一家被分配到3号二楼居住。二楼一共有三间房间,自有卫生设施,一南一北都有阳台。而他们楼下的邻居,是著名演员上官云珠的堂兄韦布。现在这里都成为张乐平故居,底层整体布置为张乐平展厅,二层则恢复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张乐平居住时的原貌,其中有画室、主卧室、子女房等。
私有钢厂老板朱恒清旧居
五原路283号,据称是旧上海最大私有钢厂老板朱恒清的旧居。在1947年出版的《上海市工商行名图录》下册中,五原路没有283号,现在283号住宅的地皮那时是285号的一部分。朱老板二女儿朱文琪女士曾经回忆:“朱家老楼原来是意大利的总会,当时只有一排一层的平房。抗战爆发后,意大利人撤出了上海,父亲朱恒清就买下了这块地皮。后来在半闭钢厂的那段困难时期,父亲干脆把它租了出去。请人重新设计翻造了这幢三层的别墅,一直到1948年才建成现在的这所房子。1949年正月,母亲陆英娣选了黄道吉日,一家人搬进花园洋房。在这个花园光景最好的时候,它只是周末让一家人来度假用的。他们家一直住在北苏州路那个中式大院里,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搬了过来。”回忆常常会有欠缺的地方,这个回忆同样如此。
五原路283号
从当时报刊看,意大利总会在1915年时就已经组成。最晚至1936年2月,该总会的地点明确是在五原路285号。那月20日下午二时“意大利驻华大使罗亚谷诺所主持之该国名画家乍浦列聂绘画展览会”“在赵主教路二八五号意大利总会开幕,会期十日,至本月底截止”。1940年5月末,意大利将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此会成为法国的敌对国,由于担心他们在法租界内的产业被没收,所以就将该总会出售给了上海护畜会。1944年,这里为中国实业协会所有。10月29日,“中国实业协会吴庸庵徐文照二氏,为提倡会员业余运动,特就五原路该会会所内广场改建为优良网球场;并组织中实网球会,由林康侯氏任会长,定今日下午二时举行成立典礼,邀请网球名将王文正、陶冠球、蔡国基、张定剑等作表演赛”。抗战胜利后,第三战区苏浙先遣军淞沪别动队“暂借赵主教路二八五号为总队部”,于1945年8月26日进入办公。同时,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东南工作团,也在该处成立团本部,开始办公。1946年3月,这里又成了王参议员的寓邸。报载“参议员王艮仲、沈春晖、吕恩潭、曹使、周斐成等五氏,定于今日下午二时,在赵主教路二八五号王参议员寓邸举行茶会,招待泰山、常熟、卢家湾、徐家汇四区区长暨各该区全体保长,听取陈诉”。最晚在当年8月,又成了中国建设服务社所在地。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出在意大利总会出售后,朱恒清根本就没有买进。
1947年3月,上海钢铁公司筹备就绪。“据悉已公推刘攻芸氏任董事长,沈熙瑞、张丽门、陈受昌、王尔诸氏分任常务董事,余名钰任公司总经理,刘天宏、任家昆分任副总经理,并聘请冶金专家唐之肃氏任总工程师,唐汉宗任第一厂厂长,俞恩培任第二厂厂长,朱恒清任业务部主任。”283号住宅从常理来看,应该在1947年以后建造,是一次全新的建造。由于无法进入该住宅,从外面看上去,283号与285号风格比较相似。原来是否是同一幢楼,一时难以说清。现在是从两个门进去的,靠近285号进门东面有一堵墙封堵,分开为两个门牌;假如当年就是分开的住宅,当时285号是否也成为朱恒清产业不很清楚。按其二女儿之说,他们在建国后才搬了进去。1966年文革时被赶出,1982年重新搬了进去,搬进的是283号,并非临街的285号。
中国福利基金会托儿所旧址
这是五原路最吸人眼球的建筑之一,是五原路上惟一的哥特式建筑。位于314号,建于1932年。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外观具哥特复兴风格特征,室内外细部装饰反映出装饰艺术派特征。
五原路314号中福会
建筑为假三层混合结构,立面竖三段不对称布置,中间三层;底层凸出门廊,粗壮的柱子配合弧拱,令门廊简洁有力。二层阳台,三层虎头形山墙开方窗。右侧局部前出,顶层为阳台。方形或拱形门窗,灰色水泥拉毛外墙,园内建有儿童游泳池及多种体育设施。屋前是一片花园,绿茵茵的草地上有着慈祥的宋庆龄雕像。
这幢建筑由谁所建已无从查考,曾经有谁使用过,也只能稍微谈谈。
1935年10月17日凌晨三时五十五分,一个叫王曼曼的女子,在大沽路小菜场大呼“强盗”。附近站岗巡捕赶来后,王称刚刚被强盗抢去“价值二百八十九元之饰物”,随即被巡捕带到成都路捕房详细问询。据王所说“将我皮包内银洋二元二角、手表一只、钻戒一只抢劫,计共值二百八十九元,后即跃登一三〇三一号灰白色汽车逸去”等语,探员即分头侦查。嗣查得一三〇三一号汽车,系住居赵主教路三百十四号门牌为军官之刘为军所有,且车为黑色,而非灰白色。又至大沽路马安里十四号调查,则该屋内无一人认识王曼曼。探等以此事迷离扑朔,王实有诬告之嫌。在1936年的《行名录》上,314号住户是“Liu A Ngo”,这个明显是个中国人姓名,如何称呼一时也不好说,但姓“刘”可能不会错。
1940年5月23日报载“看弄人过失杀人判罪”,其中提到:“赵主教路三一四号鲍公馆当差北平人韦东,因其女素明于本月六日上午七时许,将痰盂中污水倾入阴沟内,被看弄人顾阿金(即士元,南通人,今年四十六岁)瞥见,认为有碍卫生,加以申斥;韦以为顾损及伊之颜面,怒不可遏,与顾发生冲突,继而扭打。韦究因年老力弱,滑跌倒地身死,当由岗捕将顾解送特二法院刑一庭起诉。”
在1940年9月5日的又一次报道中,这个北平人韦东变成在“在赵主教路三一四号魏公馆当差”。不管该住宅是鲍公馆还是魏公馆,表明已经换了住户。以后经历那么多社会变化,公馆住户变动也是免不了的。
1949年7月,宋庆龄在这里创建中国福利基金会托儿所,1953年改名为中国福利会幼儿园。现为中国福利会和宋庆龄基金会使用。
(作者系原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