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帮助林风眠
美术教育家、中西绘画融合的卓越开拓者林风眠(1900—1991),早年留学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以优异成绩毕业。留学期间,与同学林文铮、吴大羽、李金发等发起举办中国美术作品展览,正在法国访问的中国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参观了该中国美展,见林风眠参展的《探索》《生之歌》《伤鸟》等画作甚是赏识,而结识林风眠。1925年林风眠归国,被蔡元培任命担任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兼教授。1928年林风眠又受蔡元培之命到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前身),任院长兼教授,悉心培育美术人才。林风眠实行既借鉴西洋美术教学体系、又与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精神相结合的创新型美术教学,主张各教授发挥各有所长的教学,培育艺术风格多样化的学生,还发起创立了新艺术团体“艺术运动社”,旨在推进中国民族化的新艺术运动。可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美术院校实行的是“向苏联一边倒”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单一模式的教学体系,林风眠原有的教学主张和体系与之自然格格不入。原杭州国立艺专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林风眠不再担任领导职务。1952年,林风眠来沪定居。
林风眠为什么选择上海定居?因为他与上海有着很深的历史情缘。一是,林风眠十八岁时,从广东梅县来到上海,补习法文后,报考华法协会招收赴法勤工俭学。其留学生涯以上海为起点,上海在他生命中是一个关键转折点,他胸怀里对上海有着刻骨铭心的感情。二是,林风眠留法归国后,曾在上海参加过许多活动。例如林风眠应聘为国民政府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教育部筹备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筹备委员会委员,多次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会议;又如林风眠创办的“艺术运动社”在上海举行美术作品展览,以及林风眠的绘画作品在上海《良友》画报等报刊发表,等等,这些都值得林风眠在上海寻踪和回味。三是,吴大羽等留法同学,美术界老友刘海粟、关良等定居上海;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市长陈毅,亦为林风眠同时期勤工俭学留法学生,并且彼此相识,这些人对林风眠而言,更有亲近感。
林风眠定居上海后,又遇到了知心朋友、共产党好干部、亦为艺术家的赖少其。赖少其关心和同情林风眠,多次登门南昌路53号林风眠府上,问寒问暖。
林风眠辞职后自然没有工资,而当时与法国籍夫人爱丽丝·瓦当及女儿林蒂娜居上海,既要每月付房租,又要日常生活开销,虽然他的中西融合型、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绘画受到外国侨民的欣赏,每幅可卖得人民币二百元,但买的人很少,自然缺少经济来源,林风眠感到生活艰难。赖少其针对这一状况,决定从美协经费中每月拨出二百元人民币作为生活补助费发给林风眠,并推荐林风眠出任华东美协常务理事。林风眠十分感激,每月将自己创作比较满意的绘画作品一至二幅赠给美协作为感谢。如今,上海美协收藏的不少林风眠绘画,就是当时他陆续赠给美协的。
1960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时,林风眠又经赖少其推荐被聘为画院画师,从此上海中国画院每月发给津贴人民币八十元,以补他生活之用,亦使他更安心于美术创作。由此林风眠与赖少其结为终身挚友。后来虽然赖少其奉命调离上海而出任安徽省文联主席,林风眠则移居香港,然而两人始终保持友情的联系。1980年12月,赖少其赴香港举行个人画展,赖少其与夫人曾菲和林风眠亲切会面、共叙友情。
1980年赖少其于香港举行个人画展时与林风眠晤面
时代阵痛中筹建上海中国画院
新中国建立初期,曾经刮起一股认为中国画和中医“不科学”的歪论之风,美术学院中共党员院长要推行以西洋画教学体系来改造中国画教学。这股歪风亦刮到了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耳中,所以毛泽东在杭州会议上带有启发性地提问:“难道有共产党员不要中国画吗?”
其实就艺术规律而言,中国画比西洋画更符合艺术规律。例如在画面上突破空间和时间的制限,是西洋画想突破而未能突破的。周恩来总理深知中国画的精华所在,所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在北京和上海各成立一个中国画院,吸收原较多定居在北京和上海的中国画家中的著名画家进入画院,组成融创作、研究、教学为一体的学术机构,以使中国画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在北京和上海各成立一个中国画院经国务会议通过后,落实到文化部,由副部长刘芝明经办:任命叶恭绰担任北京中国画院筹备委员会主任,崔子范协助工作;任命赖少其担任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会主任,吕蒙(版画家、美协党组成员、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凃克(油画家、上海市文化局美术处处长)参加筹备,还将富华(江寒汀学生、国画家、共青团上海市郊区委员会书记)调来参与筹备工作。
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会成立于1956年7月,因历史原因直到1960年6月20日才正式成立上海中国画院。
筹建上海中国画院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吸收哪些画家入画院,入画院后给予什么职称(职务),发工资还是发津贴,又由谁来当院长和副院长,以及院址选在何处,日用设备的购置等等。
首先要作调查研究,筹备委员会甚至对中国古代画院的设置和画师职称等在古籍中作了查证。据古籍记载,北宋和南宋都设有皇家画院,画师的职称有侍诏、待诏、画师、画士四个等级。画院和翰林院都是皇帝御用机构,而我们今天新中国设立的画院是人民政府领导下的人民画院,是为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性质根本不同。
经过反复调查研究,筹建上海中国画院首批聘请的画师有著名中国画家:傅抱石、潘天寿、陈之佛、丰子恺、冯超然、吴湖帆、贺天健、钱瘦铁、谢之光、张聿光、江寒汀、张石园、樊少云、吴琴木、来楚生、张大壮、汤义方、朱文侯、熊松泉、孙雪泥、孙祖勃、郑慕康、李秋君、陈小翠、庞左玉、陆小曼、刘海粟、林风眠、唐云、王个簃、谢稚柳、朱屺瞻、陆俨少、吴青霞、程十发、陆佩秋、关良、伍蠡甫、应野平、陈秋草、俞子才、黄幻吾、陆抑非、周鍊霞、朱梅邨、沈迈士、钱君匋、沈尹默、胡伯翔、董天野、戈湘岚、吴东迈、侯碧漪、张炎夫、白蕉、张守成、邓怀农、刘旦宅、胡若思、张雪父等六十九名。为了有利于团结,只用画师一个职称,不分等级,学术地位相当于教授,每人每月发津贴费人民币八十元。
那么,遴选谁当正院长和副院长呢?这是个情况复杂的难题。
原设想,请在上海国画界影响力最大的吴湖帆和贺天健出任正副院长。可是谁能想到,吴湖帆与贺天健因为都有一批学生,存在门户之见,正副院长的初步方案一传出,贺天健的一批门生就闹着必须要贺天健当正院长,而吴湖帆的一批学生当然不退让,坚持由吴湖帆当正院长。如此相争当然不妥。赖少其出面深入做吴湖帆和贺天健的思想工作,望他俩友善团结,劝说彼此的学生不要闹,以发展中国画事业为重。就此双方在美协会议室举行了一个以示友好团结的座谈会,《新民晚报》记者钱章表还发了以《吴湖帆和贺天健握手言欢》为题的新闻报道。
经再三研究,为了便于在画师中摆得平,筹备委员会决定请学问修养深的多才型艺术家丰子恺出任正院长。经多次登门拜访丰子恺,做思想动员工作,他终于同意出任院长,但提出三个条件:一、除参加必要的会议等活动外,不坐班办公室;二、开会需要他代表画院讲话,必须有人先写好发言稿,由他按发言稿讲话;三、不领工资。这一情况向上级部门汇报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市文化局局长徐平羽作出决定:除了按副局级干部待遇每月发给丰子恺工资二百元人民币,其他则可按丰子恺提出的要求照办。与此同时,通过上级批准和房屋管理部门协商而选定汾阳路150号(原国民党政府军将领白崇禧住宅)为画院院址,并作了修缮和设备添置;另外又选定贺天健为副院长。在筹备就绪后,便在1960年6月20日于汾阳路150号(亦属徐汇区)举行上海中国画院正式成立大会。
1960年6月20日上海中国画院成立与会者合影
从上海中国画院入聘的画师来看,涵盖了中国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画和书法、篆刻、画学史论研究,并有各个风格流派的艺术家和学者,体现着海纳百川的海派艺术特色。上海中国画院的成立,将海派书画篆刻进一步地创造和发展,以适应新时代需要。
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后下设研究室、办公室、书画经售部。研究室的工作包括策划和组织教学、学术研究;办公室的工作除行政性日常事务外,还要配合画院总体计划,协助组织作品展览、组织画师深入工农兵生活的联络安排等;书画经售部则是具有艺术市场开拓性的工作。上海中国画院后迁址岳阳路197号进行扩建,设备也进一步改善,设有恒温恒湿的艺术库、多个展厅的美术馆、图书资料室、学术报告厅、大小会议室、画师茶座活动室等。
上海中国画院建院初期,就注重从工、农、兵中物色艺术苗子吸收入画院加以培养。例如吸收具有艺术天赋的吴淞区(今属宝山区)乡村少年杨正新、松江区村民吴玉梅,工人陆一飞、邱陶峰等入画院,由贺天健、唐云、程十发等画师以师傅带徒弟形式,一对一教学,加以培养,后来他们都成长为很有艺术成就的著名画家和画院的专业画师。
上海中国画院建立后的日常工作已成惯例的是,每年春秋二季举行春秋画展,后又转为每年举办迎春画展,以及经常举办各类专题画展、联展或个人画展,这些都展示了画师们的创作成绩。同时画院还举办各种外国作品交流展。画院历年收藏的书画篆刻作品甚丰,除收藏画师们历年创作的作品外,还有画师们捐赠的个人收藏的古代和近代书画篆刻作品,以此为资源,画院陆续举办了《丹青500年》为题的收藏品系列展。结合上述种种展览,画院相应举行了一系列学术研讨会、读画会和讲座,并出版各种综合性和专题性画册。在教学上,除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还组织讲习班、高级研修班等。画院创刊的院刊《上海中国画院通讯》,除记载画院上述种种活动外,发表了各类相关回忆录和学术论文,为上海书画篆刻史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上海中国画院的筹建,亦一直得到陈毅市长的关注。经赖少其请求,陈毅市长用其特有字体书写了“上海中国画院”牌名。
陈毅市长题写的“上海中国画院”牌名
重返安徽创新徽派画风
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非常爱才,希望既是才子、又是优秀干部的赖少其回到早年参加革命的新四军根据地安徽工作。于是赖少其奉调出任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安徽省文联主席、省美协主席,夫人曾菲则调入合肥工业大学工作,子女亦随同由沪迁往合肥居住。
作为新兴版画资深画家的赖少其,深知富有文化含量的传统版画的价值。所以,他重返安徽后,组织美协工作人员,对安徽歙县形成于明清时期的“徽派版画”作调查研究,搜集大量资料,带领青年版画作者探索创造而形成了“新徽派版画”,培育出了陶天月、周芜、郑震、师松龄、易振生、张弘等颇有影响的新徽派版画家,赖少其亦被誉为“新徽派版画创始人”,成为中国现代版画史上光彩的一页。
赖少其晚年肖像
勤奋多才的学者型艺术家的赖少其,在上海期间,已研究借鉴明末画家陈老莲的铁线描笔法,到龙华苗圃(今上海植物园)写生创作了七十多幅花卉画;同时,又着迷于研习清代书画家金冬心的运笔扁方,从而形成竖轻横重、风格奇趣的“漆书”书体,使自己的字格独具魅力。重返安徽后,又对明末清初的程邃等文人画家形成的安徽“黄山画派”深入研究,吸取其中渴笔焦墨法为己用,来创作新山水画,并带领青年国画家们探索创造新徽派国画,出现了安徽中国画新风貌,亦为安徽国画史添了新彩。
赖少其作于1991年的漆书体对联
赖少其作于1986年的中国画《南崑山中坪》
(作者系美术学科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