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徐汇区的高安路北起淮海中路,南至肇嘉浜路,中与康平路、衡山路、建国西路相交。该路辟于1914年,原名高恩路,1943年10月改为今名。
高安路街景
一个世纪前,和高安路相交的肇嘉浜路还是一条碧波荡漾、岸柳成行的通航河道。在肇嘉浜北侧的高安路口有一座陈泾庙,该庙始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因庙地处肇嘉浜支流陈泾旁,故名。1853年重修时,庙前已形成小集市。1929年时,这座庙还在,庙内陈设简单的供堂,一直维持到建国初期。后来庙屋成为陈泾庙道士的住宅,现已全部用作民房。庙旁的陈泾小学在1956年时改名为高安路第二小学,1976年并入其他学校,此地后为徐汇区粮食局。
高安路没有淮海中路的繁华,也没有肇嘉浜路的热闹,与临近的衡山路相比,似乎缺少了点儿风情。这条路临近图书馆和领馆区,马路两边人行道上种植着高大的法国梧桐,格调却是高雅斯文的。一路上几乎没有商店,也看不到茶馆、酒吧和餐厅,不免有点儿孤寂落寞。不过,在这条路上慢慢行走,你会感觉到一种优雅,一种与世无争的宁静,与淮海中路相交的路口矗立着享有“世界十大图书馆之一”美誉的上海图书馆,它的存在让这条路始终飘散着浓得化不开的书香。
虽然高安路地处当年法租界的中心地界,但高安路上,尤其是从淮海路到衡山路这一段,不大能够看见传统意义上的小洋房,更多的是符合现代派理念的公寓楼或者新式里弄住宅。这些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建筑外形突破了传统的架构,抛弃了附加的装饰和外加的艺术形式,采用几何形状,简洁而不拘泥对称的外观,让高安路一开始就染上了一种现代气息。
新式里弄里藏着现代派建筑
高安路1弄坐落着建于20世纪40年代初的高安新村,原名高恩新村,由高恩路而得名,1955年改为现名。高安新村是新式里弄,内有砖木结构三层楼房10幢。弄内11号,建于1948年,是一幢西方现代派建筑风格的独立式花园住宅。住宅三层,平面与形体采用了相当灵活的组织方式,尤其是建筑二层、三层的屋顶花园,光洁的墙面和多处转角窗与圆形窗,既是现代建筑的典型语言,也投射出这些手法带来的崭新生活空间。住宅室内设计品质很高,如有着优美曲线的圆弧楼梯的扶手木装修细腻流畅,铁艺装饰栏杆花饰精致,显示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这幢花园住宅最早的业主是原龙潭中国水泥厂经理徐美峰,此人在建国前享有水泥大王的称号。建国后,徐美峰历任江苏省工商联合会副主委、南京市政协副主席等职。现这里为普通民居。
高安路6弄坐落着瑞安新邨,弄内1号是典型的现代派建筑,建于1940年,体型简洁自由,阳台强调水平线条,立面为非对称布局,墙面采用大开扇钢窗,收分式平屋顶,檐口出挑较深,屋顶竖立烟囱。南立面逐层退台,形成楼层面的宽大阳台,北侧设有圆弧形楼梯通道。建筑主入口设计颇具匠心,双扇圆弧木门表面带有精致的浮雕和金属镶饰,屋内多处使用了彩色大理石材作装饰,房间的壁炉皆采用现代风格。屋内的装饰较多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如莲花造型、方圆的运用等。该住宅原为棉纺厂老板施成孙住宅,原先在建筑东南西三面皆有大花园,现仅存南花园局部。
建于1939年的高安路25号是一幢独立式花园住宅,建筑为假三层,清水红砖墙面,双坡顶,有棚屋形老虎窗。南面起居室呈六边形突出墙面,上部为露台,屋顶烟囱呈锯齿状平面,较有特色。据说民国时期国防部保密局局长、有军统“笑面阎罗”之称的毛人凤曾寓居于此。旁边的72号是一幢两层法国式花园住宅,建于1925年,建筑局部有古典装饰,窗户装有木质硬百叶窗。主入口门廊的人字坡顶、红砖拱券和厚实的水泥支托成为其独特的装饰,二层阳台四周饰有塔斯干立柱。这里最早的主人是一位法国商人,建国后由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使用,1968年至1976年间为疗养院,原上海市副市长宋日昌曾在此居住。建于1920年代的高安路77号是一幢具有德国青年派风格的花园住宅,住宅门前有花园草坪。屋顶为红色筒瓦铺设,白色外墙部分饰以红砖,显得活泼多姿。住宅主体两层,局部三层,南面有门廊和阳台。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折檐坡顶的三层部分,在犹如流苏般的屋檐下,弧形阳台显得格外小巧精致,与拱形的半露木架形成饶有趣味的呼应。屋檐侧向有木托架支撑,细腻而不繁复。两层部分的阳台、栏杆和柱子与另一半风格并不统一,但简洁的形式,尤其是阳台两侧饱满又略显稚拙的粗短多利克圆柱,与拱形半露木架的小巧形成了和谐之美。
高安公寓、西湖公寓和首长公寓
沿着高安路向南走不多远,在转角处可以看见高安路14号坐落着一幢六层大楼,它就是高安公寓,原名阿麦仑公寓,建于1941年。由于该处地皮处在路口而且占地面积很小,建筑师因地制宜将平面设计成弧形,充分利用马路作为人流和车流的交通线。建筑立面配合弧形平面,以黄色面砖饰面,辅以白色花台、窗套和挑檐线条。这座公寓的底层没有住宅,为门厅、汽车库和司机宿舍。住宅大门有两层楼那么高,入口的红色大理石贴面让这座大门给人以类似银行建筑般的威严感。门厅结合地形,设计成三角形平面,地坪用米黄色水墨石,上面开放式的圆形图案中间镶嵌着“A”“L”两个相交的字。这两个相交的英文字母暗藏着一个爱情故事。原来高安公寓的设计师,是法国人Alexandre Léonard,他的中文名字叫“赉安”。他和他的“赉安洋行”,在上海留下了不少著名的建筑,比如淮海中路上的培恩公寓、乌鲁木齐路上的麦琪公寓、武康路湖南路交叉路口的密丹公寓、上海法国总会、法国太子公寓及建国公寓等等,都是这位巴黎美术学院毕业的设计师留给上海的作品。阿麦伦公寓“Amyron Apartments”中的Amyron是希伯来语,字面上的意思是“我的国家是一首歌”。而这栋建筑正是赉安献给他的第二任妻子、舞蹈家、诗人Anna的。A代表建筑师夫人,L代表建筑师,不管他们将来去往何方,但两人的爱情见证却永远留在了中国上海高安路的公寓里。带着爱情来设计公寓,自然也使公寓染上了浪漫的色彩。公寓的二层至四层每一层均设一个两室户和一个三室户,每户东南向设有内阳台和挑出的花台。五、六层为跃层,拥有超大型的房间、阳台和露台,六层的扇形大房间和弧形楼梯、圆形小房间组合在一起,相互呼应。建筑强调立面的横向线条,以横向长窗、水平带状阳台来表现现代建筑的特征,最为抢眼的是它立面两端设置的大阳台,越往上越往里缩,长而扁的弧线转角,顶部有着遮阳薄板,视角有270度,显得非常气派。由于这种曲线的设计,里面的房间布局竟然有圆形的,整个建筑呈现简洁、流畅的现代建筑风格。
阿麦仑公寓
阿麦仑公寓内曾居住过中国近代科学奠基人之一任鸿隽和他的妻子陈衡哲。任鸿隽曾创办了《科学》月刊,其论文、专著和译著成果颇丰,涉及化学、物理、教育、科学思想、科学组织管理和科学技术史等诸多方面。陈衡哲是我国新文化运动中最早的女学者、女作家,她是中国第一位公派女留学生、中国第一位女教授。1949年5月上海解放,任鸿隽是陈毅市长登门拜访的第一位科学家,地点就在高安路的这处住宅,任鸿隽一家在这里一直住到1956年。这幢公寓对面是有连续三个拱门立面的现代化大厦,这是上海人事局的办公大楼,大楼围墙南边设有两个书店,都是上海市委宣传部所属的书店,散落着淡淡的书香气。
在高安路48号坐落着的西湖公寓外墙颜色是建筑中比较少见的湖绿色。这使这幢体积庞大的公寓显得分外引人注目。西湖公寓建于1928年,原名华盛顿公寓,因地处锐角形街角,公寓总平面略呈三角形,建国以后改名为“西湖公寓”。这栋公寓是中国地产商李石林、卓镛诗投资建造的,后来才抵押给了维克多·沙逊旗下的“新沙逊洋行”,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又被沙逊转卖。由于两面临街,公寓底层用作店铺。初建时,公寓为九层,该公寓完全摒弃了当时在上海十分流行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风格,较早地采用了西方现代建筑的简洁理念,平顶、凸窗和凸阳台十分强调了整体硬朗的竖直线条。湖绿色水泥拉毛墙面,但在出入口门框及上方的窗肚墙上特地作了装饰艺术风格的处理,白色水泥制作的几何形式浅浮雕近似于花和叶子,远看又有点像浪花,入口门框呈向上层层收缩形态。这幢建筑在当时有着最超前的设计和设施,公寓的标准层,由三个单元拼接而成,每个单元都设有主楼梯和辅楼梯以及一部电梯,是上海滩最早使用电梯的公寓建筑之一。1982年在原公寓上加建两层,可惜那些精致而耐人寻味的细节却没有复制上去,现为11层公寓。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之父李乙尊、上海滩名媛严仁美都曾在西湖公寓居住过。西湖公寓对面是建于1939年的沙利文公寓,曾名贝当公寓、康绥公寓、康脱公寓、乔奇公寓,建国前因公寓楼下曾设沙利文糖果店,故习称沙利文公寓。公寓为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现楼下设有各种商店,楼上为住户。
高安路48号西湖公寓
建于1947年的高安路60号和62号的首长公寓可以说是汇聚了众多上海经典公寓的优点,公寓高五层,乳白色墙面,窗户下的墙面点缀着几块耐火砖,檐下有连续券式,带有西班牙风格。内阳台为圆弧形,封闭式的阳台栏杆中间和两边镂空,小区环境幽雅,门前有很大的花园。该公寓因军区首长居住于此因而称之为首长公寓。
发生过绑架案的大亨弄堂
高安路18弄在旧上海曾被称为大亨弄堂。沿着弯曲的弄堂走,两边高墙爬满藤蔓,墙内的桂花透出阵阵清香。弄内17号至19号,21号至25号为建于1940年的春芬别墅,均为砖木结构三层楼房。弄堂深处的20号是一幢米色的独立式三层楼现代花园别墅。这里原系上海滩著名的“面粉大王”“纺织大王”荣德生住宅,号称荣家花园。
高安路18弄
荣家花园是一幢具有现代派建筑特征的平顶三层建筑,以水平线条为主,连窗户也多为扁扁的,层间和横向窗带遮阳板有突出白色边框装饰。建筑强调水平线条,并多处采用弧形阳台和楼梯间,部分横向长窗两边亦以弧形收头,呈现出风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流线型”建筑的特征,动感强烈。只有一楼门厅的两根承重柱采用意大利陶立克柱式,带有一丝古典主义风格。整个造型异常简洁,墙面以奶黄色涂料直线拉毛,显得活泼新颖,立面主体为黄色粉刷,装饰线条和柱式为白色,形成色彩对比。进入室内,便是一间大型的会客厅,也可作舞厅。房间顶部四周用石膏花饰,显得华美而文雅。厅两侧为衣帽间和休息空间,再过去便是餐厅和备餐室。在底层的东、西两侧建有转弯的木楼梯,沿楼梯上去,为二楼卧室,铺设柚木地板,朝南居中房间为荣德生夫妇卧房,两侧是书房和小会客室,东面几间是两个女儿的闺房,西面几间是三个儿子的卧室。三楼是辅助用房、储藏室,还有供亲戚朋友过夜的客房。平屋面楼顶上辟有露天花园,那是一个可以当作大舞厅的屋顶空间,由一个侧面的楼梯上去,顶部是一个大游泳池。就在这个屋顶花园里,荣德生和家人、亲戚、朋友常开舞会,进行社交活动。
高安路荣宅侧影
高安路荣宅窗外露台
抗日战争爆发后,荣氏家族在无锡等地的工厂毁于日军炮火,仅靠库房里剩下的26万石小麦,在上海租界里重新创业。1939年,荣德生在这条僻静的弄堂里建造了这幢简洁、实用的别墅。房屋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荣德生注重实际、淡泊虚名的实业家品行。别墅外是美丽的花园,栽有各类名花奇树,一年四季花开不绝,绿草如茵,林木葱翠。在这幢楼房里,荣德生重振旧业,除恢复被日寇破坏的茂新、福新、申新各厂外,还开设了一系列新的企业。抗日战争结束后,荣德生拥有18家棉纺厂、16家面粉厂和其他工厂,成为中国屈指可数的大企业家。荣家还准备自设植棉农场,筹办福利垦殖公司,为此,他们在常州、江阴、沙洲等地围垦大批沙田。荣老先生还策划了一个大规模的发展计划,一心想把荣氏家族财团原有的20个企业,起码再翻上一倍。
正在荣氏家族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之时,却发生了一件令人想不到的事。
1946年4月25日上午9时45分,天气晴好,荣德生先生在儿子荣一心、女婿唐熊源的陪同下从家中出来,登上自家的小车去总公司上班,车子刚到弄堂口,迎面窜出三个持枪男子,进行拦截,他们先是出示“第三方面军司令部”的红色逮捕证,强迫私家车上的人全部下车,然后再把荣德生先生塞进一辆“沪警15044”号黑牌车上,由南向西,绝尘而去。荣家花园一下子像炸了锅,全家上下惊恐不安,社会上群情哗然,一时飞短流长。绑匪将人质扣压在曹家渡一家石库门房屋里,直到一个星期后,荣家才接到绑匪的电话,索要50万元美金,否则就撕票。荣家子弟救父心切,千方百计筹集外汇,33天后,50万元美金付清,绑匪当晚便雇了辆三轮车,把荣德生送到女婿家中。这位老人被困匪巢长达月余,最后总算毫发无损地平安回来了。对于只想化险为夷、破财消灾的荣家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但蒋介石政府却迫于压力,不得不下令破案。又过月余,特务头子毛森破了此案,抓获案犯15人,枪毙8人,追回了荣家赎金。可是,还未等荣家人缓过神来,毛森又伸手要破案费60万元美金。这笔破案费究竟给他们敲去了多少,民间各有说法。据说,仅被军统的二老板王新衡拿去的就有15万美金,外加一栋小洋楼,就是现在常熟路上靠近延庆路口的那幢。据说,8名案犯被枪决后,荣德生特意请了64个和尚,在自己家里为他们念经超度,说是“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虽然荣家只想平平安安地搞他的实业,但“树欲静而风不止”。社会上听说荣家已收回了赎金,不少社会团体纷纷要求荣家捐款,仅上海一地就有50多个,外地则更多。1947年,荣德生之子荣毅仁又遇到绑票,被勒索金条一根,美金5000元。屡遭不幸的荣德生身心俱伤,他在高安路住宅的屋顶平台上极目四望,不禁悲从中来,叹道:“呜呼!天下无公道久矣!”
荣德生1952年病逝,此前,荣老先生立下遗嘱:“余从事于纺织、面粉、机器等工业垂60年,历经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压迫,艰苦奋斗,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革命胜利,欣逢解放,目睹民族工业从恢复走向发展......毅仁、鸿仁要积极生产,为祖国出力......”
建国后,荣家将荣家花园捐给政府,1956年起,该住宅改为徐汇区少年之家,1960年,改名为徐汇区少年宫,成为祖国花朵的活动场所,也使这幢饱经风雨的老房子平添了许多活力和生气。
著名会计师故居及将军私宅
高安路99号,是一幢折衷主义风格的独立式花园住宅。该建筑是我国著名会计师徐永祚的故居。徐永祚曾任上海《银行周报》编辑、主编,银行公会书记长和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会计科长,并曾担任过上海商学院、复旦大学、光华大学教授等职。徐永祚1923年开始执行会计师业务,在上海创办了与立信、公信、正则齐名的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成为上海乃至全国规模最大、声誉最著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徐永祚曾发起改良中式簿记运动,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会计师公会——上海会计师公会,对于中国商界和会计界、中国会计制度的改革有很大的影响。他还先后参与修订或起草了《会计师条例》《公司法》《所得税法》《交易所法》等多部法规。
1936年该幢房子建设完工后,徐永祚就带着夫人、两个儿子和五个女儿—起搬了进来。住宅附设一个大庭院,庭院里有假山、竹亭、方石桌和圆石凳,种着玉兰树、枇杷树、桂花树和芭蕉树等。建筑外墙模仿石材的颜色,并带有多处装饰。山墙顶部为椭圆弧线收头,西式高浮雕纹样与当时众多石库门门头装饰同出一辙。红瓦顶上开设老虎窗,南立面为三段式构图,两侧底层为凸窗,托起二层的阳台。中央低层门廊和二、三层露台微微外突,两端有西方古典柱式收头,与两侧山墙弧线形成呼应,使立面在庄重中显得活泼,住宅入口门厅以蓝白相间图案的马赛克铺地。这幢三上三下格局的西式建筑内部却呈现出中西合璧的风格。一层的中厅是中式的,带扶手的红木案几上挂着条匾;东西两厅完全是西式的,铺着窄窄的柚木地板,西厅用来会客,东厅摆着一张长约四米的浅黄色的柚木大餐桌,东厅后面的小间内还摆放了一台西门子冰箱,这在那个年代可是十分稀罕的物件。“八一三”事变初起,徐永祚在这里保管了上海抗敌后援会所有证件、账册,后来这幢住宅又成为“星期五聚餐会”的地点之一,黄炎培、盛丕华、胡厥文时常出入此地。这里曾经是当时上海中共地下党重要文件的寄送地址,存放过刘少奇委托的上海总工会的查账案卷、招商局以及许多民族资产阶级所办实业的历年查账案卷等物。徐永祚在这里住了整整25年,一直生活到他1961年离开这个世界。
徐宅旁边的高安路93号,建于1928年。20世纪30年代,这里曾是某位将军的私宅。这是一幢假三层的近代法式风格花园住宅。红瓦组合坡顶,外凸小阳台有圆锥形底托,淡青色水泥拉毛墙面,局部以白色壁柱装饰。该建筑富有特色的地方是对跌檐式山墙的处理,局部山墙上的水泥仿半露木构架和顶层的半圆形窗等体现了德国传统民居的特色。二层的曲线形阳台、简化了的柱头和牛腿显现出二十世纪初德国“青年派风格”。南部廊道处采用支柱,下层方柱,下毛上光;上层支柱,下方上圆,形式独特,方柱柱身局部四角斜切,很有特色。现在这里成了“和平官邸”2号。一道厚重的黑铁门紧闭着,门牌号下面赫然写着“私家住宅,请勿打扰”。墙上悄悄藏着一个门铃,显得有些神秘,进得门来,却是另一番景象。院落一边是幢三层老洋房,另一侧是主人会客的茶室,中间小桥流水。地方不大,却十分清静雅致。小叶紫檀等红木家具和水晶灯饰衬托出老派上海宅院的昔日风光。这里主打的是中西合璧的新派风格,有上海菜也有不少老板的自创菜。餐厅只设6个包间,讲究的是食材的原汁原味,这倒很符合现代人崇尚健康的理念。
地中海风格的励家花园
高安路63号是一幢地中海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建于1930年。这座两层小楼外观看并不特别引人注目,其实它在上海老洋房中几近“孤品”,整个上海这种地中海风格的小洋楼仅有两座,还有一座在武康路汽车工业总公司所在的390号。
高安路63号沿街立面
在外面观察这栋上海的稀有建筑,但见其沿街立面下部为砖饰,上部是奶黄色水泥拉毛墙面,在山墙的檐口西部有连续的双层半圆齿形装饰。整个立面上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出檐的开敞式半圆形拱券门,用红砖镶边,上面是一个半圆形的小窗,再上面是镶有一圈花纹的人字形尖顶。透过拱门,隐约可见里面的花园和内部主体建筑的一部分。住宅为两层,主立面朝南,中间的底层略向外突出,突出部分设计为三连续圆拱券支撑的敞廊。入口门廊处理特别,其廊柱上方下圆,圆形的柱身用了垂直向凹槽来增加肌理感,方形部分是水泥拉毛,四边还有微凸的木装饰。二层设计有露台,露台的鱼鳞状镂空挡板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四坡红瓦屋顶,屋檐下方有锯齿形。这种敞开式的、相对低矮的门廊,上方下圆的廊柱让人想起意大利电影中充满阳光的别墅。花园是中式的,前院的一角还有中式园林里的假山石,门廊前摆放着两尊石狮子。室内充溢着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以精美的木质装修为特色,护壁用的是简洁的几何形装饰。二楼客厅门饰用的木雕挂落是徽派建筑艺术装饰的一种。
高安路63号主立面
当年拥有这幢中西合璧小豪宅的是旧上海横跨房地产、信托、保险、煤电、纺织、绒线等领域的宁波巨商励树雄,人称这幢小豪宅为励家花园。当年,励树雄创制的“小囡牌”绒线曾风靡上海滩。厉树雄出身于宁波一个很有影响的家庭,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即涉足商界,与上海的不少洋行建立了密切关系。1914年,23岁的励树雄以中国代表团上海代表的身份访问美国,受到美国总统的接见。这一年的世界博览会在旧金山举办,厉树雄又随团赴旧金山,了解世界工业技术发展情况。这次美国之行是中国政府和商界对励树雄成就的肯定,也为他日后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回国后,厉树雄除了任慎昌洋行买办外,还任江西地产营业公司总经理、上海华孚商业银行行长、芜湖电话公司总经理、厉氏兄弟公司经理,后来,又在家乡宁波创办电话公司,在丹阳创办电灯公司,成为上海滩著名的宁波籍实业家,他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并担任宁波同乡会、闸北慈善团、环球中国学生会理事。励树雄于1948年移居香港,并创办信昌机械工程公司。1951年定居美国旧金山,1960年再次回香港主持信昌机械公司,1965年退休。1981年他将自己在香港的住宅出售,并加上多年积蓄捐给香港大学。1982年,香港建立了励树雄科学馆。
现在该建筑作为上海市建设系统老干部活动中心使用。楼里的布局已经改变,功用也已改为公共活动场所,老人们的欢声笑语为这座建筑增添了温馨祥和之美。
文化镇纸般落在高安路的上海图书馆
在高安路和淮海路相交的路口,有一幢建筑造型别致,形若展开的书本,它就是上海图书馆。它犹如一枚重量级的文化镇纸,重重地落在了淮海中路路口的高安路上。
该馆建成于1996年,之前,这里坐落着的是上海最大的一所综合性乳制品厂——上海乳品二厂,俗称牛奶棚。牛奶棚的正门就在高安路上。该厂初建于1911年,原是法国军队所占用的养牛场,后转为生产牛奶,以原场主“可的”的名字命名,称上海可的牛奶公司,开始对外营业。1955年5月改名为上海第四牧场,1959年10月又改为上海乳品二厂。当年“牛奶棚”的名气在上海可谓家喻户晓。牛奶棚里养着奶牛,牛奶棚的大门时而要敞开,让装满奶牛的卡车进去。路上难免会有牛塮的气味,附近的马路上还常常听得到奶牛叫声,倒是为繁华的上海增添了几分难得的田园气息。当年,有孩子进过牛奶棚吵着要大人买牛奶吃时,大人就会说,当心那里一头很凶的牛窜出来咬你!听到过牛叫的孩子就不响了。牛奶棚早期的生产方式不过是挤奶加消毒然后装瓶出售。当天卖不掉的,才加工成奶粉,如此而已。
“牛奶棚”的名气响遍上海滩是在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当年乳品二厂破墙开出了饮品店,其实里面只有四种商品:光明牌棒冰、光明牌雪糕、光明牌冰砖和光明牌掼奶油,其中尤以掼奶油风靡一时。“牛奶棚”里的这个饮品店是原先的内部食堂改建的,靠马路开了一扇门,里面约有100多平米,很宽敞,放些铁脚枱子铁脚凳,头顶上老式电风扇哗哗地响着。那时候还实行“自动服务制”,帐台付了钱,拿着一张小纸条到原来打饭的窗口去取饮品。如今80后孩子的父母,如果是在上海这座城市里谈恋爱的,几乎都去过“牛奶棚”吃掼奶油,就像他们几乎也都去过外滩情人墙、有普希金像的三角花园一样。当年没有吃过“牛奶棚”的掼奶油,如同时下没有去过钱柜唱歌一样,显然是落伍了。不过,牛奶棚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1993年春天,随着上海图书馆新馆的开工建设,这个在上海千家万户中留下难忘记忆的牛奶棚从此消失在滚滚红尘之中。
1993年3月25日,上海图书馆新馆工程,作为上海市“八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十大硬件之一,在“牛奶棚”所在地奠基开工,历经三年建设,于1996年12月20日正式落成开馆,上海市领导和国际图联秘书长福赫德等贵宾出席了新馆开馆庆典仪式。这幢气势巍峨的大楼为上海西南城区的天际增添了丰富的垂直线。
上海图书馆的艺术造型与形态,努力寻求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新馆是由一幢11层(58.8米)的东楼和西楼一幢24层(106.9米)的塔式大楼组成,两幢大楼叠合在长条形的五层裙楼上。图书馆的设计吸取了具有海派特色的原上海图书馆旧址的一些特点,并加以抽象、提炼、简化成一组与旧馆形象有关联的符号,体现出建筑文化的历史传承。五层裙楼采用简洁的三段式立面,底层外墙底部全部采用辟斧花岗毛石,厚重的质感如同稳固的基座承载起知识的殿堂。一层以上墙面贴以米白色面砖与异形砖,不锈钢水落管巧妙地构饰立面线条。东西两座塔楼造型呈多层退台式块体组合,互相呼应,钟情对话。竖向线条的窗户和一大一小两个方锥形塔楼高耸入云,体现出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象征着文化积淀的坚实基础和人类对知识高峰的不断攀登。正门的白色门额上有建国后上海首任市长陈毅题写的“上海图书馆”五个大字,门额下有中国传统建筑的斗拱符号。
建筑分成东西两个功能区,东区为古籍典藏、近代历史资料,西区作为书库及中外文图书阅览室。图书馆内拥有25个各类阅览室,图书馆藏书采用国外流行的“书店式”大空间格局,改变以往封闭式局面,强调开放借阅。为了方便读者,在入口处还建立了多媒体导读系统。这里的文化名人手稿馆名闻遐迩,里面收集了20世纪末中国文化名人的手稿和信函、图片、题词、签名本等珍稀文献数万件,以密集的信息显示了一个世纪以来文坛的旧事新闻,展示了广袤的文坛空间。新馆还是我国第一个引进信息管理系统的的电子化图书馆,同时,它还是一个具备了报告厅、演讲厅、展览厅、学术活动室、声像资料视听室、音乐欣赏室以及同声传译剧场的多功能场所。我曾有幸两次在殿堂级的上海图书馆的演讲厅和报告厅与读者分享上海的城市风情,读者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令我至今难忘。
图书馆入口空间宽敞、大气,并以“知识”和“智慧”命名为两个广场,在淮海中路高安路转角处有一尊名为智慧树的不锈钢雕塑,形似人的大脑和小脑,智慧树下有涌泉和水波,显示出勃勃生机。2004年8月,由美国伊曼纽尔——伽弗戈艺术公司无偿捐赠给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传世名作“思想者”落户图书馆的正门前,“思想者”是罗丹1880年大型雕塑作品《地狱之门》中统帅全局的一个雕塑形象,矗立在图书馆门前的“思想者”高180厘米,青铜浇铸,系用罗丹绝版原模浇铸而成。
从图书馆大门口高高的台阶拾级而上,仿佛步入知识殿堂。大厅是连接东、西两幢楼的交通枢纽。大楼内还开辟了两个内庭园,园内芳草如茵,绿树苍翠。南花园中矗立着一尊孔子的青铜塑像,似乎隐喻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也为这幢现代化的大楼增添了古典的儒雅气息。楼中目录大厅上有拱形的穹顶,白天可一览蓝天白云,入夜可引入星月,洋溢着天地宇宙之气。
上海图书馆于1999年获当代中国建筑艺术代表作称号,在建国五十周年时被评为上海十大经典建筑金奖,成为上海十大标志性文化建筑之一。
(作者系上海作家协会会员)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