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加载中...
2022-10-19 13:00:09
张充仁是驰名海上的西洋画家、雕塑家和美术教育家,而齐白石则是长期居留在北京靠卖画、治印、授艺誉满海内的国画名家。两人各居南北,互闻其名而素未晤面。70多年前,正值抗日战争胜利、举国欢庆之时,齐白石应中华全国美术会之邀,从北京兴匆匆地携了二百余幅得意力作,赴南京、上海举办个人画展。上海美术界推举时任上海美术会理事的张充仁参与接待,并为白石老人塑像。这一机遇使得南北二位大师有缘从相识到相知,为后世留下了一件珍贵的雕塑杰作和一段脍炙人口的艺坛佳话。
1946年11月,白石老人抵达上海北火车站,受到各界的热烈欢迎。张充仁带了著名摄影家刘旭沧和画家哈定二位学生前往北站迎接,并入住南京路上著名的沧州饭店。当时来访齐白石者甚众,求画者不绝,白石整天忙于作画应客,坐无定机。张充仁两次前往,先由哈定为老人画了速写,接着张先生见缝插针,抓紧时机为老人造像。此时张充仁正值39岁的壮年,手脚敏捷,上手极快,而白石已经垂垂老矣,尽管两人年龄相差近半个世纪,但谈得却很投机。因为齐白石是木匠出身,而张充仁的父亲也是雕花木匠;白石昔年在北京漂泊以寺庙栖身,而张充仁童年丧母,在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栖身学艺。真是“雪压竹枝头着地,风吹荷叶背朝天”!两人都是自幼贫寒、喜欢艺术而刻苦学习。张充仁在土山湾孤儿院传教士安敬斋和爱国老人马相伯的刻意栽培下,经20多年的不懈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荣获金奖载誉归国,传艺授徒,誉满海上;而白石在琉璃厂卖画,因“衰年变法”受陈师曾、林风眠、徐悲鸿的提携而名扬京华。他们俩犹如两条发源于无名山峦的小溪,越苍山,穿峡谷,异途同归于艺术的大江之中。相似的出身、经历和情趣,很快缩短了两人之间的代沟和距离!也许是“心相近,习相近”吧,两人谈兴越来越浓,从人生仕途谈到艺术求索,从王冕“对牛弹琴”谈到郑板桥的挂印而去,从古人重德即使碑刻也不留名,谈到今人图名连游览也大书“到此一游”。通过谈话,张充仁逐渐加深了对老人的理解!这样边谈、边观察、边堆泥,张充仁很快就捏成了白石老人的泥塑轮廓,摄影家刘旭沧抓紧时机拍下了这珍贵的镜头。塑像时,张先生采用以塑为主、略加雕刻的手法。把比较干的泥巴捏成大小不一的泥丸子,随后在泥塑的轮廓线内一点点用力揿上去,这样塑像表面看好像都是一块块扁平的泥巴印,凹凸不平,但远看却十分有质感,似乎每块皮肤、肌肉都是活的。张先生把白石塑像的长髯从上往下挤压成飘动有致、明暗对比明显的粗线条,衬托出老人庄重的面部表情。岁月的沧桑和生活的艰辛在塑像的额头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双眉深锁似在思索,而眼神中又表露出解惑后参透世事似的开朗。这尊仅仅花了两个半天时间匆匆塑成的齐白石胸像,是大笔触的,做得十分粗犷,塑痕斑斑,手法十分写意而洒脱,把老人矍铄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对其神情和个性的拿捏,真可谓“入木三分”。正如居觉生(居正)题词所言:“取其貌而肖乎其人,塑其形而不遗其神。”实为一件不可多得、神形皆备的传世杰作!白石老人看了这尊刚收工、精妙绝伦、栩栩如生的泥塑像后,惊讶得像个孩子,他一手提起长衫袍角,一手竖起小拇指,掠着胡须,哆嗦着嘴巴半响说不出声来。白石有句名言:“不似欺世,太似则俗,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似也。”老人围着塑像兜了两个圈子后,终于开口说:“张充仁小弟拿张纸来,我要写几个字赏你呀!”说毕,挽袖挥毫大书“泥塑之神手也”六字,落款:“充仁先生正八十六岁白石。”
张充仁塑齐白石像
齐白石为张充仁题字
光阴如箭,转眼35年过去了,充仁先生再次从欧洲返沪后,环顾画室中残留的几件硕果仅存的雕塑精品,回忆起那段特殊时期,大量作品被毁,而这尊齐白石塑像,因为做得实在太好了,令人不忍下手,才得以幸存。张充仁赶紧找人翻成几尊铜像,保留下来,留传至今!
齐白石铜像
1984年法国总统密特朗的夫人来华,代表法国政府邀请张充仁赴法讲学,张先生在动身离沪前的次年元月1日开始,连续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为齐白石塑像》《司徒雷登印象》《从塑像谈到做人》等五篇回忆文章(由陆忠文执笔),为我们留下了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录!
事隔69年后的2015年金秋,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欧盟中心附近装饰一新的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了揭幕首展——“张充仁与比利时”,中国国务院刘延东副总理和比利时雷德尔斯副首相共同为开幕典礼剪彩揭幕。这场由我国文化部和上海市共同在欧洲举办的张充仁回顾展,再次展示了张充仁塑的齐白石铜像等艺术杰作,其规格之高、场面之热烈,足证中国和欧洲对大师艺术的赞赏和对张充仁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所作贡献的尊敬!
光阴茬苒,转眼71年又匆匆而过,文中的人物都早已作故,回顾这尊硕果仅存的齐白石铜像,不禁感慨万千,这是中国美术史上两位艺坛巨匠间的对话和内心交流,也是张充仁对白石老人的理解和感受,他俩间的亲密互动,也正是我国中西艺术家间相互钦佩、互相借鉴、交融的见证!
1907年9月25日是张充仁先生的诞辰,谨以此短文作为张先生诞辰110周年的记念。
(作者系土山湾博物馆名誉馆长,张充仁艺术交流中心特邀研究员,张充仁传记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