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40年代抗战胜利上海租界被收回之前,从外滩沿金陵路往西直至徐家汇,都曾是法国殖民侵略者强行侵占的所谓“法租界”。现时徐汇区内的襄阳南路,在租界时期是租界当局越界筑路而铺设的,当时唤作拉都路。拉都路北面起首于霞飞路(现今的淮海中路),南面直到肇嘉浜路大木桥路,约1.5公里。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在上海崛起时,拉都路曾是条中国影星聚居往来的“影星街”。
让我们从拉都路的北首开始看起。在霞飞路、拉都路拐角处(东南角处),当时原有幢高层公寓——高塔公寓,这里曾居住着拍摄过《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红日》以及《南昌起义》等战争大片,后来被誉称为“战争片大导演”的汤晓丹及他的夫人、著名电影剪辑师蓝为洁女士。他俩的两位大有出息的公子——著名音乐指挥家汤沐海和著名画家汤沐黎从小也生活在这里。紧挨着高塔公寓的南面,有幢三层楼的小公寓,底楼是爿“树德”无线电行(它也经营电影的录扩音设备和音响等),楼上住的便是著名影星赵丹和前夫人,他们在去新疆前,便曾居住于此。再沿拉都路往南过复兴中路,路西有条新式里弄叫“敦和里”,一批由我党联系的左翼影人,包括编剧、作曲、美工等都在此曾居住过。
高塔公寓及南面的小公寓已被改造为大商场
左翼影人曾聚居的敦和里
沿拉都路再往南过永嘉路,在著名的位育小学(现今的向阳小学)所在的那条弄堂里,小学校门对面的新式里弄房子里,曾居住着电影《铁道游击队》的导演之一、女导演张铮和同为导演的丈夫潘文展(《铁道游击队》的另一位导演是著名影人赵明)。他俩一直住到20世纪70年代,奉调前往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时为止。正因为这两位导演居住于此,故当在电影中需要儿童群众演员时,位育小学的小学生一直是首选的对象。在位育小学所在弄堂口的南隔壁有三幢面朝东的二层楼联排式小别墅,其中一幢便是著名影星、《飞刀华》的男主角李纬和他父母的家。拍《飞刀华》时李纬已搬去他处,但他的兄弟、同为电影演员的李农仍一直居住至今。再往南,不到建国西路,原来的海光小学(即后来的襄阳南路第三小学,现在的徐汇区教育系统档案存放处)隔壁有条可通到建国西路的弄堂,弄内有幢四层楼的小公寓,因为与著名影星王人美一起拍摄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代表作《渔光曲》,在片中扮演了“小猴”一角,并因此而和王人美一起在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得奖的韩兰根,便居住于此。其不远处住着韩的搭档殷秀岑(殷1930年入北平联华电影人才养成所,与白杨是同学,常以滑稽角色出现于银幕)。两人一胖一瘦(殷称韩为“瘦皮猴”,韩则称殷“大块头”),又常搭档出演拍摄喜剧,故有“中国的劳莱哈代”之美誉(美国影星劳莱与哈代,一胖一瘦,搭档演喜剧,曾红遍好莱坞)。
向阳小学对门张铮、潘文展导演曾经的住所
李纬、李农兄弟曾居于向阳小学弄口南隔壁的二层联排小别墅
如沿拉都路向东西两侧稍作扩延,那聚居的影星就更多了。在高塔公寓东侧二十余米处,淮海中路上的钱家塘弄堂里,便住着著名配音与银幕两栖演员邱岳峰。在拉都路沿环龙路(即今之南昌路)往东,有南昌大楼,著名导演、我国第一部立体电影的导演桑弧便居住于此。至于拉都路沿复兴中路向西约三十余米,有条新式里弄叫“桃源邨”,更是影星璀璨:大导演卜万苍,首次导演影片《玉洁冰清》便大获成功,并将女主演张织云一举捧上影后宝座;后又在导演《挂名夫妻》时首创公开招考女主演之举,并独具慧眼启用后来成为巨星的新人阮玲玉。有话剧皇帝之称的著名影星石挥,自导自演的影片《我这一辈子》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他导演的影片《鸡毛信》斩获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这是中国影坛最早获得国际奖项的儿童故事片。还有著名影星蓝马,他与田汉等合作拍了三部手法新颖朴实的影片《万家灯火》《丽人行》和《希望在人间》,在建国后参与拍摄的影片《万水千山》中的表演也堪称经典。冯喆在银幕上既扮演过虎胆英勇的侦查员(《羊城暗哨》)、睿智老练的游击队政委(《铁道游击队》),也扮演过风流倜傥的侯公子(《桃花扇》),赢得影迷无数。顾也鲁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进入电影界之后,几乎与所有当红的著名女影星都曾合作过,包括周璇、陈云裳、李丽华等等,故曾有“流水的女明星,铁打的顾也鲁”之称。女影星黄宗英拍摄了《幸福狂想曲》《丽人行》等影片,有“甜姐儿”的美誉;特别是参与拍摄了中国20世纪40年代后期喜剧创作成就最突出的影片《乌鸦与麻雀》,这成为她引以为荣的杰出代表作。另外还有性感明星之称的陆露明等等。这些名演员聚居于此,乃是因为在桃源邨西首毕勋路(今之汾阳路)拐角处(现电信公司大楼原址)有座名叫“辣斐”的小剧场,这些演员先是演剧之余去拍片,后来是拍片之余来演剧。剧场东南背面便是著名的女校——务本女中(现今的市二中学)校舍,一些爱好戏剧的女生,课余便来此观剧,由此还从中培养了一位女影星——卢碧云。改革开放之初,国内播放过多部台湾摄制的家庭题材电视剧,观众还能看到卢的演出,只是时隔三四十年,卢已由当年影片中的“花旦”,改饰演妈妈婆婆一类的“老旦”角色了。
桃源邨曾是卜万苍、冯喆、黄宗英等影人聚居地
沿拉都路再往南是雷米路(今之永康路),雷米路东段路两侧有新式石库门弄堂,分别为兴顺南里和兴顺北里,著名影星王丹凤初来上海当电影演员时,就曾居住于兴顺北里。再往南是福履里路(今之建国西路),福履里路西端有建高公寓,那是著名影星上官云珠的寓所。而其西邻,是四幢英国式联排别墅式洋房,其中便居住有从桃源邨搬来的、有“袖珍小生”之誉的著名影星顾也鲁。
王丹凤曾居住在兴顺北里
为何有这么多影星聚居于拉都路及其周边呢?除了同道同好互相介绍,呼朋唤友住于一处外,另有两个十分关键的影响因素。首先是拉都路西拐上西爱咸斯路(即现今之永嘉路)二三十米,即是著名剧作家兼中国电影的开拓者田汉居所。田汉自1928年起在此(永嘉路371号至381号)开办了“南国艺术学院”,培养了一批舞台和电影演员。一些来上海欲当电影演员或已经初涉了银幕的演员们都愿意居住在附近,以便不断接受田汉艺术学院的艺术教育。而另一些已经有些名气的演员,以及我党联系的进入国民党开办的电影厂工作的电影人,也都愿意居住于附近,以便聆听由田汉传达的党的有关指示;同时还可经常与田汉切磋表演艺术得失,及与国民党展开争夺银幕斗争的策略和方法。第二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好几个电影公司的摄影棚便在拉都路附近。20世纪初,拉都路沿街都已建设了公寓、洋房和新式里弄。但在这些建筑的背后却仍是一片低矮的本地房子,甚至还是棚户区,故地价较便宜,电影公司纷纷在此购地搭建摄影棚和置景场地。较有规模的便是拉都路452弄一直朝西去,直到福履里路的那一处。还有就是拉都路最南端,跨过肇嘉浜便是华界,地价也不贵且又接近法租界,故也有电影公司置地作了拍摄场地。20世纪50年代,上海三大电影厂合并,并迁址于漕溪路,这两处摄影场地才弃置不用,前者造了一批公房,分配给电影厂职工居住。后者被第五十九中学迁入为校舍,但操场边的大摄影仓库还留存了一段时日,时有顽皮学生潜入其内,把服装、道具等搬拿出来玩耍;而路东的场地,也改建了一批公房,分配给了电影厂职工居住。
田汉曾居于永嘉路371号并在此开办南国艺术学院
自20世纪20年代起,在拉都路这条影星街上,你时不时就能看到,王丹凤骑着辆自行车赶去摄影棚拍戏;或在九点多的夜晚,在桃源邨弄口的小摊上,石挥、蓝马、冯喆等一批影星在吃柴爿馄饨当作宵夜,和他们一起坐在小摊上的还有刚演完话剧的乔奇等人;或者赵丹在楼下的无线电行里抱着女儿囡囡在鉴赏着最新的RCA美国收音机;再或者张铮导演正带着位育小学的学生,坐着几辆三轮车赶去摄影棚拍戏。你时不时还能看到被誉为“中国的劳莱哈代”的韩兰根与殷秀岑那一胖一瘦两位喜剧搭档悠悠地逛在拉都路上。而桃源邨的邻居还能看到蓝马手拎一双胶鞋等简单行李,走出亭子间去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也能经常看到前后门相对着的陆露明和冯喆隔着弄堂打招呼聊天的情景。与今天不同的是,虽是影星出现在这条路上,有观众认出来了,也只是微笑颔首以示敬意,并没有人围堵,要求合影和签名。影星们在这条拉都路上生活得很自在,没有踞傲的矫揉造作;而生活在拉都路上的居民也因与影星同住而感到荣耀,没有卑微的痴迷追逐。拉都路曾是条星光熠熠,却又自在而荣耀的影星街。
(作者系上海市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副主席兼秘书长)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