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加载中...
2018-10-10 10:54:29
邹容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由他的《革命军》引发的“《苏报》案”,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大案、奇案,有无数的报道,有许多学术论文,还被改编成小说、电影,“革命军中马前卒”成了妇孺皆知、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邹容纪念馆也有关于邹容的详细介绍,我这里就免了。今天,我来说说关于邹容的题外话。
根据邹容的事迹改编的影片、连环画、故事书
邹容墓为什么会在华泾镇
由邹容《革命军》一书引发的“《苏报》案”闹得很大,清廷对邹容恨之入骨,非置他于死地不可。1905年4月3日,邹容瘐死狱中,租界工部局为了避免邹容的死亡引发上海市民闹事,想方设法证明邹容属于“正常死亡”,妥善处理邹容遗体;但革命党无法出面替邹容收尸。另外,社会上谣言四起,说清廷已经派人潜伏在长江沿线,如果邹容的灵柩走水路(当时上海去四川,只能走水路),沿长江到邹容的家乡,他们就会动手劫棺,开棺鞭尸,以儆效尤。看来,邹容的遗体无法离开上海,运回四川。
“君住长江头,妾住长江尾”,四川在“长江头”,上海在“长江尾”,两地相去几千里——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而且,从下游进入宜昌后,长江变得狭窄,河床浅,礁石多,水流湍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从上游下行,“千里江陵一日还”;但是,从下游上行,非得靠纤夫背纤不可,即使到了近代有了火轮船,大船可以行使到武汉、宜昌,再向上走,非得换小火轮、木帆船不可。所以,四川与上海的贸易,起步较晚。
1876年,大清与英国签订《烟台条约》,规定湖北的宜昌为通商口岸,还规定:“又四川重庆府可由英国派员驻寓,查看川省英商事宜。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俟轮船能上驶后,再行议办。”大概到了19世纪后期,四川的商人陆续进入上海,在上海的北面宝山县境内建立“蜀商公所”。这是一个四川商人的团体,外国人把它译为“Szechuen Guild”(“四川公所”或“四川基尔特”)。中国人遵循落叶归根、入土为安的传统,实行土葬。还有中国有风俗,人在40岁以后就得为自己准备“后事”,添置“喜板”(就是棺材)。在农村里,居住宽敞,可以置放“喜板”的地方很多;而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住房条件较差,许多家庭无“喜板”的“容身之地”,于是,上海的许多会馆、公所除了“厝柩”、代葬,还设有寄放“喜板”的丙舍。邹容是四川籍人,在无人敢为邹容收尸的情况下,蜀商公所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为邹容收尸的义务;但是,此项工作只能秘密进行。1905年4月17日《时报》刊登《告邹容亲友启事》,称由于四川巴县“路远力绵”,难以把邹容的灵柩运回四川,以择日在上海安葬,但是并没有说明下葬地点。蜀商公所代邹容家属收尸是“公开的秘密”,邹容墓放在蜀商公所很不安全,没过多久,刘三就想方设法,偷偷地把邹容遗骸移到了自己的家乡,秘密下葬。这几天在网上查阅了一些关于刘三和邹容墓的资料,发现绝大部分资料把“蜀商公所”写为“四川公所”。确实,以前的西文著录确实把“蜀商公所”译为“四川会馆”,但是“蜀商公所”是正式的名称,中文必须使用规范名称——“蜀商公所”。“蜀商公所”在原来的宝山县,省去繁琐的考证,我手里有几份历史地图,它的位置就在现在轨道交通3号线“虹口足球场站”旁边的凯德龙之梦虹口广场。
1918年英文上海地图上,蜀商公所被译为“四川公所”
“江南刘三”
刘三(1878-1938),上海县华泾人,原名钟龢,字季平,排行老三,自署“江南刘三”。早年赴日本留学,加入兴中会。1903年,毕业于日本成城学校,回国后在浙江陆军小学当教官。曾经在家乡华泾创办丽泽学院(《周易·兑》:“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丽泽”本义是两个相连的沼泽,后来比喻朋友之间互相切磋)。刘家与嘉定的中医世家陆士谔是远房亲戚,后来,刘三娶了陆士谔的妹妹陆灵素。1909年加入南社,柳亚子曾经为南社成员点将,称其是“天雄星豹子头刘三”。1916年后,历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持志大学教授,江苏省通志编纂委员。他自取室名“黄叶楼”,“村疏黄叶坠,野静白鸥来”,“黄叶”就是秋风落叶,也许刘三以“黄叶楼”寄寓愿意退归林下,洒扫庭院,过自己的隐居生活。
江南刘三(1878—1938)
刘三与陆灵素
刘三冒着身家性命的危险,想方设法把邹容的棺木从蜀商公所迁移到自己的家乡,悄悄地埋葬。辛亥革命后,重新为邹容做墓,章太炎作墓志。1931年,刘三出任国民政府监察委员。当时,经常有侨民到郊县赛马,田畴被马践踏,庄稼时时受损,农民苦不堪言;而县长又不敢抗议,刘无所顾忌,即向监察院提案,以县长渎职,予以撤办。呈文颇长,其末云:“县长纵容外骑,不恤农功,溺职丧权,已无可讳。大抵外人觊觎领土,其先托于遨游,殆至里道周知,然后肆意蚕食,上海租界之扩充,其先例殆无不如是,是则可为太息者也。”铮铮铁言,拳拳爱国之心,溢于字里行间,令人肃然起敬。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刘三夫妇避居法租界。1938年8月刘三病逝,弥留之际仍惦记邹容墓,留下“尔等必须悉心勤加卫护,毋负吾愿”等语,遽然谢世,膝下无子,遗下四女。妻子陆灵素痛感刘三“志业未申,遂于世辞”,毅然冒险返回华泾黄叶楼,看护邹容墓。他们的后代也继承父志,始终坚持不懈地看护好邹容墓。
邹容墓两代守护人(右为刘三女儿刘缙,左为刘三外孙女周复心)
关于“江南刘三”的事迹有许多许多,今天,我们在刘三的家乡纪念“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烈士,我想,也应该把刘三作为“义士”,列为华泾镇,甚至徐汇区或者上海市的英烈,缅怀先贤的风范,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作者系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地名学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