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侷居于龙华一隅近廿余年,目睹改革开放以后徐汇区在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文明城区方针指引下,城区建设有着快速的长进和发展。在它的东边黄浦江畔,一条集交通观光、游览健身于一体的滨江大道业已建成。笔者冬日里早晨在滨江大道上晒太阳做晨操,夏日里傍晚时分在江边大道上乘风凉观江景,实是十分安逸与健康。得闲笔者亦不时会踱进居所附件名闻于世的古刹——龙华寺,观赏名家题写的殿额和撰写的楹联,欣赏书法并体味联语内涵,自是一番文化滋养。
千年古刹山门上端,高悬古朴的“龍華”二字寺额,两旁是石刻的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老题的一副联语:上联谓“觉道启龙华,看七宝塔波,九天阊闾,十里钟声,广度阎浮无量众”;下联乃“齐心修善业,愿八海丰饶,亿民安乐,群贤云集,犹如弥勒下生时”。此联不仅对仗工整,更主要的是将龙华寺的历史、地理位置,及它在佛教中的地位、对信众的影响都作了一番描述。每进山门,读到“觉道启龙华”句,便冒出一个念头:到底啥辰光建的龙华寺?将此问题也请教过寺内待客的僧人,有的说是“吴赤乌十年”,有的说是“三国年间”,还有的答曰“说不清楚”。总之感觉是语焉不详,知之甚少,不知所以。于是这就激起了笔者好探究竟、力求所以的积习,欲为之梳理文脉,考订一番。
考订当然要以史料档案为依据方才可靠与可信,而地方志便是考订地方史实的重要档案。故笔者便从查找上海地方志入手。因为容易入手,故先查阅的是嘉庆同治年间的《上海县志》。县志记载:“龙华教寺,相传寺塔建于吴赤乌十年,唐嗣圣四年(即垂拱三年)创殿,后废。吴越忠懿王夜泊浦上,风雨骤至,草莽间神光烛天,钟梵隐然。询其地,古龙华寺基也,遂命大盈庄务将张仁泰重建。”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寺与塔同建于吴赤乌十年(247),但只是“相传”;二是殿院创建于唐嗣圣四年(687),是“创建”,意为“始建”;三是至吴越忠懿王时又“重建”。“相传”“创殿”“重建”三说并存,可见也是语焉不详矣。
于是再查更早些的康熙乾隆年间《上海县志》。志载:“龙华教寺,相传寺塔为赤乌年建,殿宇创于唐垂拱三年,废于黄巢时镇将张郁之后。吴越忠懿王尝夜泊浦上,风雨骤至,草莽间神光烛天,钟梵隐然。询其地,古龙华寺基也,遂命大盈庄务将张仁泰重建。”此志只说“相传寺塔为赤乌年建”,并未载明是赤乌几年,后志(嘉庆同治志)则加指为赤乌十年,又不见有新证据,实可对后志之记载存疑。此志还载明吴越忠懿王命张仁泰重建,乃是因创建于唐垂拱三年(687)的龙华教寺已废于黄巢起义的战乱之中。
为求究竟索性再查更早的(明)嘉靖万历年《上海县志》。志载:“龙华教寺,相传吴越忠懿王尝夜泊浦上,风雨骤至,草莽间神光烛天,钟梵隐然。询其地,龙华寺基也,遂命大盈庄务将张仁泰重建。”这段话笔者抄了三遍,可见后代的志书(嘉庆同治志、康熙乾隆志)关于龙华寺的说法都源于此蓝本,但此本就只说是吴越忠懿王命人重建,至于“相传赤乌年建”“相传赤乌十年建”等语,都是后代志书衍加上去的。
为探究竟,决意再往前查。明代之前便是宋、元了。其时上海未曾有设县,宋时在浦左只设了一个管理沙船进出港的“市舶司”,行政上当属松江县管,故没有《上海县志》,只得去查绍熙(1190—1194)《云间志》和至元(1264—1290)《嘉禾志》。志载有一条:“空相寺,张仁泰请于吴越忠懿王始建,旧称龙华寺,治平元年改今额。”至此,笔者觉得脉络较清楚了。那就是龙华寺殿宇建于唐垂拱三年(687),但已毁于黄巢起义的兵乱之中,后于吴越忠懿王命张仁泰始建一座龙华寺,该寺在治平元年(1064)曾改名为“空相寺”。
那么后代《上海县志》中衍加上去的“赤乌年”“赤乌十年”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笔者仔细研读,发现问题出在嘉庆同治《上海县志》,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相传寺塔建于赤乌十年”。它将寺和塔捆在了一起,错记为塔寺都是吴赤乌十年的建筑。而龙华塔初建于吴赤乌十年是有考订依据的,那就是原先立于塔下的《龙华舍利记碑》,碑上记载有“……时闻康僧道德高重,路过龙华荡,神龙让宅,结茅修行。王昭僧见,劝奉佛法。王曰:‘佛生西国,入灭久远,无可取信。’僧乃进曰:‘有佛骨舍利,神耀无方,求之可得。’王曰:‘舍利可得,当为塔之。’僧即请期封室,以瓶加几,洗心哀求,哭出血泪。经七日,见瓶中出五色光,王大欢喜,自手执瓶,泻出其一,当即化二,凡得十三颗。于光明中现大莲花,照耀宫殿。王勅建塔十三,龙华其一也……”。从这块光绪廿年(1894)龙华寺住持立的碑文可知,此片浦上芦苇滩涂原名“龙华荡”,龙是中华民族崇奉的图腾,尤其在江南水乡,多有以“龙”为名的,如三国孙权造战船的处所便唤作“青龙港”(即今青浦县境内)。孙权在龙华荡就地造了座供奉舍利的塔,便唤作“龙华塔”,这顺理成章,是很有可能的。吴赤乌十年,孙权建造了龙华塔;至唐垂拱三年,又有奉信佛教之人在塔左建了一座寺(或只是一间寺),因在龙华塔旁,或也因地处龙华荡,故也称之为龙华寺。该寺于广明元年(880)在黄巢起义的兵乱中被毁,后由吴越忠懿王命大盈庄务将张仁泰重建。重建后仍称龙华寺,直至治平元年(1064)又曾改称为“空相寺”。这一历史沿革脉络可能是梳理得通的。
建于吴赤乌十年、后经多次修缮和整建的龙华塔
除志书之外,笔者偶在阅读古籍诗词中注意到另一史证,那就是唐代诗人皮日休的《夜泊龙华寺》。诗曰:“今市犹存古刹名,草桥霜滑有人行。尚嫌残月清光少,不见波心塔影横。”仔细体味其诗意,则在唐代(即皮日休为避兵乱,而来到江南浦上时)这座龙华寺已在战乱中被毁了,这才有诗人感叹之句“今市犹存古刹名”。至于“不见波心塔影横”,并不见得是实指连塔也不存在了,很可能是诗人来访时,恰是夜晚又无明月(“尚嫌残月清光少”),才在水波中不见塔影而已。笔者以为,皮的诗句印证了龙华寺乃唐初建,黄巢起义时毁于兵乱,至吴越王钱氏重建。前面引《云间志》记为“吴越王始建”,笔者以为无论“始建”还是“重建”,都证实了后代志书中“传说”建于“赤乌十年”的龙华寺并无踪迹,而唐嗣圣三年创建的龙华寺亦已毁无踪迹,今存之龙华寺当可认为乃自吴越忠懿王钱氏始。回头再读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老题在该寺大雄宝殿内的一联,其下联谓“邻近有嶙峋忠骨,观桃花兮碧血,仰塔波兮赤乌”。赵朴老也只提塔与赤乌年相关,而没提寺与赤乌年有关,可见他老人家对考订也十分注意和仔细,治学十分严谨。
正如西谚所言“罗马城不是一日建成的”,今日之龙华寺也不是一次建起来的。参考各类志书与典籍,及与该寺前住持明旸大和尚的访谈,大致可将龙华寺不断建设与变迁的过程梳理如下。吴越忠懿王将龙华寺建起(不论其始建还是重建)后,有僧筠为开山祖(见嘉靖志)。至宋治平元年(1064)被赐额为“空相”。至明正德年末嘉靖年初(约1506—1523),龙华寺又收并了元延祐年间(1314—1320)僧德建造的延恩寺(见嘉靖志)。至明嘉靖年间大雄宝殿圮倾,上雨旁风,莫之覆蔽,加以“岛夷之患又值岁侵”(即海上倭寇的经年侵扰),罔能修复。直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才有僧一真募款重建大殿,并于次年六月落成。原有的山门也为倭寇破毁,乃由僧慧林重建(见万历志)。在明万历年间有诏颁佛藏于诸名山,寺僧大果上呈文,请得藏经七百十八函,并获勅赐为“大兴国慈华禅寺”,还获赐宝莲毘卢遮那佛一尊,这两件赐品成为龙华寺镇寺之宝。以后寺院在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和明末有过络续修葺。至清顺治四年(1647)僧韬明复新(见同治志)并于康熙年间重修寺基。至咸丰三年(1853)又有僧观竺募建部分殿宇(因而观竺被奉为该寺中兴祖师)。咸丰十年(1860)因太平天国战事,寺院又遭战火之毁,先后有住持僧所澄、静再、月溪、文果等努力募捐,计:同治九年(1870)僧所澄募建大悲阁楼房五楹;光绪元年(1875)僧所澄、静再等募建大雄宝殿、方丈室及楼房五楹;光绪六年(1880)僧月溪募建了金刚殿(即天王殿);光绪九年(1883)僧文果募建了三圣殿和弥勒殿;光绪十二年(1886)僧迹瑞募建了伽蓝殿、客堂和斋堂;光绪十五年(1889)僧志拱募建了观音、祖师、地藏三殿;寺中钟鼓楼是光绪十八年(1892)僧授源募建的;罗汉堂及其中之塑像是僧功极于光绪廿一年(1895)募建的;光绪廿四年(1898)僧本泉募建了新三圣殿和星宿殿。
期间前面提到咸丰十年(1860)因太平天国战事,寺院遭战火之毁,连同那部镇寺之宝的明版佛藏也遭战火之祸而不知去向,乃于同治十三年(1874)由被奉为该寺中兴祖师的观竺和尚向部请领藏经一部,计七百二十五函。这是该寺的第二部佛藏,被称为“清版佛藏”或“龙藏”。
龙华寺清版佛藏
以后因民国年间战事频仍,寺中时有驻兵,殿宇门窗被毁坏不堪,寺产又遭变卖一空,直至民国廿三年(1934)春,由佛教会延聘峨嵋山老僧性空为方丈,将全寺门窗殿宇重作修葺,寺容为之一新,遂完全了现有龙华寺的形制格局和规模。只是被毁山门未有重建,而是将第一进的弥勒大殿之门改作了山门,“龙华寺”三字的寺额便悬于弥勒殿向外的门楣上。人们今天去龙华寺,仍可看到该寺后几进大殿都是三楹的落地隔扇长窗为殿门,只有头进弥勒殿是二扇木板门,且门前有石门档。以头进大殿之大门为山门寺,在寺院里也是有这一格局的。
龙华寺内大殿多以三楹落地隔扇长窗为殿门
龙华寺弥勒殿
新中国成立后,圆瑛大和尚的法嗣明旸为龙华寺住持。政府对宗教比较关心与重视,几番对龙华寺与塔进行修缮。十年动乱后明旸恢复宗教生活,主持寺务,乃请了一位懂美术及建筑的胡姓居士设计并用毛竹在面临龙华老街、与龙华塔隔街相对处搭建了一个山门,刻有“龍華”两字的寺匾悬置于山门额上。以后明旸法师在修缮寺容时,委托佛教美术专家胡建宁主持,上海建科研究院秦荣鑫工程师设计,并用上好木石材料,在毛竹山门原址上建造了一座五门牌坊式龙华寺山门,门额仍是原来的“龍華”两字,两旁石刻了前文提到的由时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题撰的那副对联。至此龙华寺的形制格局和规模建设便十分完整庄严和完美庄重了。
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五门牌坊式龙华寺山门
(作者系原上海市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