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徐汇区北部,北接华山路,南与淮海中路相交的月牙形走向的马路——武康路,全长仅1183米,宽12米至16米。在上海市数千条马路中,就其面积和交通而言,并无特别之处。2011年6月,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三批(十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上海武康路榜上有名。
我们沿着武康路缓步慢行,仿佛在穿越上海百年的时光隧道。马路两旁高大粗壮的法国梧桐树遮云蔽天,掩映着幢幢形态各异、错落有致的西式花园洋房和豪华公寓。透过人行道旁的篱笆和隔栏,瞥一眼恰好开启或还未关闭的大门,望得到的是那略带有沧桑感的幽幽庭院,间或能看到玩耍的小孩和闲庭信步的女主人。
上海有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其中武康路因其独特魅力而成为上海市政府向世界重点推出的旅游景点之一。武康路虽历经百年,至今仍弥漫着城市的岁月风情,镌刻着历史发展的深深印记。
一、武康路名始末
十九世纪末,在南洋公学教书的教授大都住在市区公共租界,他们来往南洋公学都要先租一辆人力车从租界到静安寺南面的善钟马房,然后在那里再雇上一辆马车沿徐家汇路(今华山路)到徐家汇的南洋公学。当时,狭小的徐家汇路人多车也多,且路程又相对较远,十分不便。美国传教士福开森当时负责公学的教学管理工作,目睹此种情况,福开森捐出自己的薪水,修筑了从徐家汇南洋公学到静安寺善钟马房的马车道。这条新辟的乡间小路是沿着村庄、河道和田埂的自然走向筑造而成,因为路途便捷受到教授们的欢迎,但当时并没有确切名称。
1907年,国外汽车陆续进入上海,上海原先的一些土路已经不能适应汽车行驶时对路面的要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法租界公董局在租界内外筑路中,将福开森捐修的这条土路进行了拓宽和修整,局部取直,并把土路铺成煤屑路,增加了路面的硬度;同时还将其与西面的徐家汇路直接打通,使其不仅可以通马车,而且可以行驶汽车。当时附近居民将这条路“以先生之名为路名,谓之曰福开森路”。
1914年,法租界在上海进行了第三次扩张。租界扩大后,法国公董局迅即对这一区域进行市政规划和路网布局。1915年,福开森路的东段被重新命名为巨泼来斯路(今安福路),福开森路和霞飞路交接段的南面路段被并入姚主教路(今天平路)。重新划定的福开森路北接华山路,南交淮海中路,和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武康路基本相同。武康路所在的法租界西区在当时被称为是“上海唯一经过精心设计的住宅区”。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汪伪政府乘机宣布“接收”上海法租界。为摆脱汉奸罪名,汪精卫接受周佛海等人建议,将租界内200多条以西方人命名的道路,改用中国各省市、县区地名来命名。汪精卫凭借多次途经浙江武康县莫干山度假留下的印象,感觉武康县的莫干山与福开森路虽不同,但清水绿山,环境极为优美,属同一档次。在当时,不仅洋人,连上海滩的政要富商都喜欢到武康县的莫干山休闲度假。于是,汪精卫特意嘱咐将福开森路改名为武康路,一直沿用至今。
二、美传教士渊源
福开森全名为约翰∙卡尔文∙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1866年,福开森出生在加拿大一个基督教的家庭,父亲是牧师。幼时随父母移居美国。1886年,福开森从波士顿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887年,福开森偕新婚妻子踏上前往中国的路程,开始了异国他乡的传教生涯,同年10月25日抵达上海。福开森先在镇江学习汉语,后在南京中国最早大学之一的汇文书院担任首任院长,他依据西方近代教育模式创立了教学体制、机构、计划、课程和规章制度等,翻译《化学新编》等教材,与此同时,还亲自设计督造书院内的第一座教学建筑,为其取名鼓楼。
1896年,晚清洋务大臣盛宣怀受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之托,要在上海创建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盛宣怀聘请福开森出任南洋公学监院之职,不料想福开森欣然应允并在翌年转赴到上海,担任南洋公学监院和西课总教习一职。1897年至1902年,福开森在南洋公学任职期间,聘用了许多中国学者担任教授,如章太炎、蔡元培、张元济等,由此打开了和中国士绅的交往。也正是在此时间,福开森为方便教授到校上班,捐资修筑了一条土路,还设计了南洋公学的上院和中院,这是公学中最早的两座建筑。
1899年,福开森在上海收购了《新闻报》,直到1929年,他掌控《新闻报》30年。福开森不惜笔墨,不吝费用,把《新闻报》办的颇具影响,与当时上海最有影响的《申报》相媲美,该报也成为上海报刊杂志中经营管理最好的一家报纸。1902年,福开森离开南洋公学返回美国。1911年又应盛宣怀聘请赴北京任清廷邮传部顾问。三年后,福开森携全家返美,期间经常在中美两国之间奔波。1919年,福开森和夫人及女儿玛丽再到北京,1927年后他曾任国民政府顾问,频繁来往于北京和南京之间。
福开森酷爱中国文化,会说一口极流利的南京话。他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艺术品的研究,非常注重收藏中国的金石、书画、瓷器等文物。福开森和中国学者共同编著了《校注项氏历代名瓷图谱》(1931)、《历代著录画目》(1934)等多部文物研究书籍,这些书籍成为中国文物研究领域重要参考文献。福开森还是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文物鉴定委员会中唯一的一位外国专家,他用英文撰写并发表了诸多关于中国历史、政治和艺术方面的文章,向西方世界热情介绍中国。1934年,福开森无偿地将自己数十年收藏的中国文物相继捐赠给他一手创办的南京金陵大学,总数有上千件之多,其中不乏国宝级的珍贵文物。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福开森夫妇及女儿蛰居北京,夫人于1938年去世。1943年底,通过日美交换俘虏,福开森父女乘美国的接俘船只返回美国,两年后在美国去世。
三、闻人名宅轶事
在上海很难有与武康路匹敌的第二条马路:它既风云变幻,又雅致清幽;既有浓郁的欧陆风情,又不失传统风骨。那些叱咤旧上海的达官贵人、军阀政要、洋商富贾、名流学者纷纷寓居于这里,他们显赫的身份和发生的故事几乎就是中国近代历史风云变幻的一个缩影。
武康路最北端紧靠着的华山路849号,是上海滩第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园别墅丁香花园,由晚清重臣李鸿章所建,它也曾是新华影业有限公司制片厂的厂址。
丁香花园
武康路40弄1号,曾是诸昌年的住宅。诸昌年是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的大女婿。1938年9月30日,这里发生了民国时期最大一宗政治谋杀案,住在女婿家的唐绍仪在这里被刺客残忍暗杀。
40弄西面的武康路2号独立式花园住宅,是江南丝绸业中首屈一指的美亚织绸厂老板莫觞清的旧居。1965年初,姚文元在这里写出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竟成为文革的导火索。“文革”初期,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张春桥、姚文元等来沪时曾把它作为活动据点之一,当时这里也是上海市委机关造反派联络站的秘密办公处。
靠近复兴路,武康路99号是正广和洋行大班麦格雷戈的住宅,被称作英国商人的上海家园。后由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名誉副主席刘靖基居住。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巴金偏爱113号院里两棵高大的广玉兰,在这所红瓦坡顶的花园洋房内,他顽强抵抗帕金森病对身体的侵蚀,用一颗赤诚的心写成《随想录》五卷,被海内外文化界誉为“讲真话的书”。
巴金旧居
穿过湖南路的武康路117弄1号是被誉为“金融奇才”的原金城银行总经理周作民的旧居,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丕显、原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魏文伯也曾先后居住于此。
武康路117弄2号住宅,民国政府淞沪警备区司令李及兰曾短暂居住于此。李及兰是黄浦军校第一期的学生。1946年4月25日,上海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民国奇案,拥有“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的实业家荣德生在家门口被开着隶属淞沪警备区司令部、手拿“第三方面军司令部”逮捕证的绑匪绑架,媒体曝光后舆论哗然,蒋介石因此事大为愤怒,李及兰等人为此事被迫引咎辞职。
曾经与孙中山共同组建同盟会的民国开国元勋黄兴,居住于武康路393号公寓,人称黄公馆。孙中山曾多次借宿这里商议革命,并将此地作为途径上海时休息、开会和会见客人的场所。1916年,黄兴在寓所病逝。13年后这里迎来了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李石曾和世界社。李石曾曾留学法国,倡导“教育救国”,是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钱三强等大批有志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寻求救国之路运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李石曾等人还在武康路创办了世界学校,从小培养留法预备生。孙中山的孙子、杜月笙的儿子都曾就读于此,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便毕业于此。
武康路393号黄兴旧居
武康路末端的诺曼底公寓(今武康大楼)为上海最有名的外廊式公寓。著名影星吴茵和王人美,著名电影艺术家郑君里、赵丹和黄宗英以及王文娟夫妇、秦怡等都曾居住于此。孙道临当年喜欢凭窗眺望对面的一栋花园洋房,这一幢德式红顶白瓦的船形建筑,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的故居。
武康路湖南路交接处的湖南别墅,汉奸周佛海一家于1943年至1945年居住于此。20世纪30年代,著名作家张爱玲到湖南别墅拜访,听到了中统派遣美女郑如萍刺杀汪伪要员丁默的传奇故事。30年后,《色•戒》小说问世。电影《色•戒》最后那段对车夫说的话就是:“到福开森路去!”新中国成立后,贺子珍也曾在湖南别墅隐居达20多年。开国大典前夕,邓颖超带着毛泽东的亲笔信飞赴上海邀请宋庆龄前往北京,当时担任市长的陈毅陪着邓颖超前往。宋庆龄高兴地接受了邀请,邓颖超也圆满完成了毛泽东重托,这两位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女性高兴地跨出家门,手挽手沿着武康路走来,去湖南别墅出席陈毅私设的家宴。……
四、万国建筑博览
武康路处于衡山路——复兴路上海历史风貌保护区,它象一条鱼骨,与华山路、五原路、复兴西路、湖南路、泰安路这五条永不拓宽的马路弧线相连。沿线花园别墅和豪华公寓鳞次栉比,各种不同风格、不同样式的建筑在此集聚,有人称它是万国建筑博览会,又有人将它比作一幅令人浮想联翩的风景油画。
武康路街区建筑
在武康路的建筑中,40弄1号是一幢较为典型的西班牙式花园洋房,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三层,建筑外墙用鲜艳的乳黄色粉饰,黄色混水的拉毛墙面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典雅高贵,富有浓郁的西班牙风尚。整所建筑最具特色的当属底层入口,从街头看洋房似乎是朝外的,其实却在朝北的一侧。入口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券形拱门,两侧是科林斯绞绳纹立柱,拱门上方有精致华美的西欧古典木雕刻,细腻华丽,和两侧罗马柱头的花纹相得益彰。小楼两侧树木蓊郁,俯眼而望绿茵如织,在静谧的武康路上,尤其显得高贵典雅。
武康路40弄1号唐绍仪旧居
99号是英商正广和洋行大班的住宅,建于1928年。假3层砖木结构,英国乡村式别墅花园式样。这幢建筑造型高低起伏层次感特强,在绿茵草坪的衬托下,显得十分典雅和闲适。最有特点的是半露木构架外墙和陡峭的机瓦屋面。英国木材资源充足,盖住宅多采用原木做成构架,木构架上斧凿痕迹明显,但是构件平直粗犷,给人的感觉质地朴实。北欧天气寒冷,常年积雪,所以英国人盖楼屋面很陡峭,为了采光和取暖,陡峭屋面上还开设了老虎窗和哥特式连体砖烟囱。
武康路99号正广和大班住宅
115号是密丹公寓,建于1931年,属现代派建筑风格,钢筋混凝土结构,共五层。建筑平面为三角形,深灰色水泥拉毛外墙面。窗皆为方形,局部窗台层层挑出,纵向窗间墙饰有几何图案。平顶,顶部装饰有巴洛克风格的图案。密丹公寓还是一座颇具趣味性的仿生建筑,主要表现为建筑形式的仿生,建筑立面造型与大象形体颇为相似。建筑的入口处理也别具一格,采用内凹的手法,在大门上方逐步出挑,处理成具有装饰艺术特征的形式,使人联想到古建筑的券门和柱式。
武康路115号密丹公寓
393号的黄兴旧居是装饰艺术派的建筑,流畅的线条,深褐色拼花墙面,浮雕装饰繁复精美,堪称古典主义装饰艺术派在上海近代小型公寓建筑中的代表作品。
最西边的诺曼底公寓(武康大楼)属于典型的法国文艺复兴样式。这座公寓楼由法商万国储蓄会于1924年投资建造,匈牙利设计师邬达克设计。它犹如等待起航的一艘巨轮,雄伟壮观,是武康路的一幢标志性建筑。
20世纪20年代的诺曼底公寓(武康大楼)
武康路建筑样式除了以上的西班牙式住宅样式、英国乡村别墅式、装饰艺术派与现代派风格、法国文艺复兴样式等以外,117弄1号建筑外形呈现哥特式建筑的风韵、西班牙式建筑的活泼和中国传统装饰手法上的文静和典雅,带有西方折衷主义风格;390号住宅,是沪上至今少见的地中海式建筑:平缓的四坡瓦顶,一层东、西、南均有敞廊,两边设弧形环抱台阶,整幢住宅几乎集中了希腊、意大利、法国南部等地区的风格和精华,在整个上海地区目前惟有武康路上这一幢……
武康路390号意大利领馆旧址
武康路之所以成为最具欧洲风情的街区,缘起1843年上海开埠,西方列强借助《天津条约》和《黄埔条约》在上海大肆扩张势力范围。1914年,武康路所在的西区正式被划入法租界。在法兰西科技、资金、文化的强力推动下,武康路迅速发展为“欧洲家园”的复制品。但经过百年沧桑变迁,老房子还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却在不经意中流失了很多。近年来,徐汇区率先于武康路在上海历史风貌和历史街道的保护方面做出了样板,尝试以“活化”要求对武康路进行复原性维修,还原了其经典的历史风貌。而武康路所在区域的湖南、天平街道,将“沪上闻人名宅掌故与口碑”申报为“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使其文脉相承、薪火相传。
一座城市就是一部历史,一条马路也是一部历史。浸润着幽雅高贵品质的武康路,不可复制,亦不可搬迁。1933年2月17日,英国剧作家萧伯纳乘坐英国皇后号抵达上海,在蔡元培、杨杏佛、鲁迅等人陪同下,去福开森路393号的世界社礼堂,出席国际笔会中国分会的欢迎会。会后,萧伯纳还饶有兴趣地在充满了西方情调的武康路上散步。他说:“走进这里,不会写诗的人想写诗,不会画画的想画画,不会唱歌的想唱歌,感觉美妙极了。”萧伯纳在上海停留仅短短一天,但在中英文化交流史上却留下了重要一笔;同时,也为武康路留下了一句意韵深长的评语。
(作者系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秘书长)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