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在周信芳戏剧空间观看了上海京剧院的《我们共同走过——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演出》,京剧院老、中、青三代主要演员悉数登台,演出、演唱了精彩的传统剧目和新编剧目的片段和选段,黄钟大吕、委婉清丽的皮黄唱腔,在上海的夜空中回荡,就像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上海京剧的美丽长卷,不禁使人回想起上海京剧舞台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风雨历程。
上海一向是京剧演出重要的戏码头。1976年后,上海文艺界、京剧界迎来了新的春天。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上海京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解放思想,打造新的精品力作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运动,上海京剧界在文艺观念和创作理念等方面进行了反思和调整,特别是对文艺的功能以及文艺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有了新的认识,对海派京剧也有了新的认识。思想的解放,推动了剧目创作的发展。改革开放40年间,上海京剧界重新整理加工及新创的剧目达200余出。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上海京剧院选择了一些原来广受观众欢迎的海派剧目进行重新创排。如《乾隆下江南》,写清乾隆帝携护卫甘凤池下江南巡游,其间遇到美女、侠客、盗匪等的故事,反映出清代江南的世态民情。原为南派、海派京剧常演剧目,1985年上海京剧院重新创作,写成上下集,分别于1985年10月和1986年8月上演,由刘梦德、罗通明编剧,马科、董绍瑜等导演,关怀、黄小秋、夏慧华、艾世菊等主演,上座率很高,吸引了一部分青年观众。后改编成五集戏曲电视片播放。《盘丝洞》也是过去在上海舞台上常演的剧目,早在1875年金桂轩就曾演出。20世纪初,荀慧生也在上海多次演过此剧,他在剧中饰蜘蛛精,吸收海派的表演特色,很受欢迎,后来其弟子李玉茹、童芷苓也常演此剧。1984年起,上海京剧院重新改编上演。先是董绍瑜、王祖鸿的改编本于1984年9月上演,主要描写蜘蛛精与蚕仙姑正邪两方的争斗,由方小亚、赵国华、马博敏等主演,很受观众欢迎。1986年,黎中城再度改编,重新构思,糅合原小说中盘丝洞、女儿国、琵琶精等情节,由马科、贺梦梨导演,方小亚一人饰演女王和蜘蛛精两个角色。这个版本加强了戏的技艺性、文学性和可看性,运用了魔术、机关布景和歌舞等技巧,突出了神话色彩和海派特色,成为一出雅俗共赏的保留剧目,观众人数达20万人次。1995年,上海京剧院又推出了由陈少云、史依弘等主演的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等。
《盘丝洞》剧照(方小亚、赵国华)
《狸猫换太子》剧照(陈少云、史依弘)
上海京剧院还依凭在新创作剧目方面的活力和优势,着力打造时代意识和传统韵味并重的新剧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编演了《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成败萧何》等重点剧目。
《曹操与杨修》是新时期以来新编京剧历史剧中最优秀、最有代表性的剧目。三国时,曹操兵败赤壁后,招贤纳士,意欲东山再起。名士杨修来投,倾力协助曹操囤粮买马。功成之际,曹操因多疑错杀了杨修的助手孔闻岱,并谎称有夜梦杀人之疾。杨修于守灵之夜请出曹妾倩娘,期望曹操悔悟。曹操却为遮人耳目,竟忍痛杀了倩娘。曹、杨产生严重隔阂。经过多次冲突,曹操终由爱才变为忌才,最后杀了杨修。由陈亚先编剧,马科总导演,尚长荣饰曹操,言兴朋饰杨修,陈朝红、白涛等主演。这个戏以特殊的视角,描写了封建权势人格与文人智能人格之间的周旋、对峙、碰撞和争斗及其悲剧的结局,以深刻的历史哲理给人们以启示。剧作赋予人物多重的个人色彩,细致地刻画和揭示出人物复杂的内心冲突。在艺术上,广采博纳,熔于一炉,编、导、演、音、舞美,达到极高的整体水平。1988年11月首演于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场,引起轰动。这个戏也是优化组合的成果,编剧陈亚先是湖南岳阳的创作人员,主演尚长荣当时乃是陕西省京剧团的团长,整合优势,博采众长,充分体现了上海京剧创演方面的特色。
《曹操与杨修》剧照(左起:尚长荣、言兴朋)
1999年又推出了新戏《贞观盛事》。剧作写唐贞观九年,谏议大夫魏征劝谏唐太宗李世民居安思危、革除奢靡弊端的故事,体现了“明君贤臣,直谏纳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励精图治,共铸盛世”的主题。这个戏情节波澜起伏,冲突扣人心弦。魏征向李世民谏奏,主张遣释后宫多余的三千宫女,李世民非但不听,而且当众训斥魏征,两人濒于决裂。此时有一段李世民和魏征在不同地点的老生、花脸的“背供”二重唱,尽情抒发了两位主人公各自的内心咏叹,而且在形式上也饶有新意。后来李世民目睹后宫宫女的悲凉幽怨,又经长孙公主规劝而醒悟,君臣重见,前嫌尽释。李世民命魏征草诏,一举遣释宫女三千余人。整场戏场面恢宏,雍容大度,在舞台上再现了盛唐风貌。此剧因为找到了历史和现实的契合点,所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时代的气息,被列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
《贞观盛事》剧照(关怀、夏慧华)
《廉吏于成龙》根据王永泰长篇小说《清官于成龙》部分章节编剧。2002年创编首演,编剧梁波、戴英禄、黎中城、王涌石,导演谢平安,由尚长荣饰演于成龙,关栋天饰演康亲王,其他主演有齐宝玉、夏慧华、任广平、奚鸣燕等。该剧写新任福建按察使于成龙到任后,发现前任官员制造了一起“通海通贼”的冤假错案,造成无数平民锒铛入狱、田园荒芜、怨声载道、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为了重审旧案,开释无辜,于成龙不顾自身安危,想尽各种计谋,向驻节福建、权倾朝野的康亲王坦诚进言,与骄横偏执、心理阴暗的勒春、喀林等周旋斗法,以其正直执拗的人格魅力和清廉简朴的品行操守,感化了康亲王及一应同僚,终于审清冤案,救民众于水火之间。于成龙因政绩卓著而升任直隶巡抚,在一片依依难舍的送别声里,他悄然踏上了新的艰苦征途。京剧《廉吏于成龙》的情节基本上出自史实,几经修改加工,后也被列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及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2009年6月,京剧《廉吏于成龙》又走上银幕,赢得了更广泛的赞誉。
2004年又开始编演《成败萧何》。此剧在情节上延续了麒派经典剧目《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但《成败萧何》讲述的却是另一段“追韩信”的故事:刘邦一统江山,建立汉朝,于长乐宫中祭“斩蛇剑”并赐宴群臣。楚王韩信迟到,引起吕雉的不满。西楚败将钟离昧逃往楚地,刘邦命韩信即刻捉拿,韩信不但没有缉捕钟离昧,反而将其收留,并且整日练兵演阵。刘邦大为震怒,下诏各路封王随驾征剿韩信。萧何一次次庇护韩信,但韩信我行我素,最后萧何在吕后的威逼下,不得不为了“大汉江山”追回出走的韩信,带进长乐宫受死。这是一出具有浓烈麒派特色的剧目,由李莉编剧,石玉昆导演,由陈少云饰萧何,安平饰韩信,何澍饰刘邦,郭睿玥饰吕雉,其他主演有范永亮、傅希如等。2004年12月参加文化部“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10周年活动”首演于上海。此后,剧本三易其稿,于2008年11月在第5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获新编历史剧一等奖(金奖)第一名,主演陈少云获特别荣誉表演奖。
上海京剧院在打造这些重点剧目时,坚持取信历史、观照现实的原则,把历史经验、人文精神与时代意识很好地贯通起来。在艺术方面,广采博纳,认真继承京剧传统表演的精华,又适度吸收当代艺术的元素和京剧现代戏的描写经验,使剧目呈现出创意新颖,舞台大气、华美、精致的特色,得到了广大观众和京剧界人士的普遍认可。
京剧现代戏方面也有很多成果,创作了《刑场上的婚礼》《映山红》《浴火黎明》等现代戏。《刑场上的婚礼》写1927年广州武装起义前后,地下党员周文雍与陈铁军,因革命工作需要,扮成假夫妻,在共同斗争中产生感情。后因叛徒出卖,双双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临刑时,在刑场上举行婚礼,书写了一首革命与爱情的壮丽诗篇。《映山红》则改编自电影《党的女儿》,写共产党员梁玉梅不怕牺牲,与敌人艰苦卓绝斗争的故事。近年又创作演出了新戏《浴火黎明》,以更深、更新的视角描写“红岩”故事,以“狱中八条”为戏核,表现信仰和反腐的题旨。戏中不仅塑造了邵林、许志烨等一群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还着重刻画了范文华的艺术形象,他曾经一度迷茫,丧失信仰,有过失误,但在残酷的斗争中,在组织和战友的帮助、激励下,重拾信仰,最后为革命而献身。剧作真实地再现了一场血与火的斗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刑场上的婚礼》剧照(张学津、黄汝萍)
二、努力培养京剧人才,上海的京剧队伍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上海的京剧队伍不断壮大。一批当时已经成名的艺术家继续在舞台上展现风采,如童芷苓、李玉茹、童祥苓、李丽芳、李炳淑等分别推出了《王熙凤大闹宁国府》《伍子胥》《宝剑出鞘》《白蛇传》等一出出好戏,风靡了舞台,起到了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王熙凤大闹宁国府》剧照(左起:童芷苓、童祥苓、张南云)
上海还从外地引进了尚长荣、陈少云、何澍等优秀艺术家加盟上海京剧院。
尚长荣,京剧净角,原名尚叔欣,河北南宫县人。生于1940年,“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之子。尚长荣5岁登台,10岁正式拜师学京剧花脸,先后师从陈富瑞、苏连汉、候喜瑞等名家。解放后长期随父在陕西省京剧团工作,因主演《姚期》《李逵》等剧,初露头角。1964年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主演《延安军民》。1979年后,恢复演出传统剧目,并编演《射虎口》《西门豹》等剧。1985年获戏剧梅花奖。1988年加盟上海京剧院,先后主演了《曹操与杨修》《歧王梦》《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等新戏。尚长荣的表演在注重京剧传统手法的同时,与现代文化意识有机融合,强调以京剧固有的表现手法和技法刻画人物,表现情感,注重心理体验,力求把握情感的细微之处,并通过规范化的技法表现出来。他有一副训练有素的好嗓子,唱功吃重的“铜锤戏”和做表繁难的“架子花”皆能驾驭自如,形成了富有个人特色的表演风格。他在《曹操与杨修》中塑造了一个性格复杂的曹操形象,他塑造的魏征、于成龙等形象也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给人无穷的回味。现今,尚长荣不仅是上海京剧院的代表人物,同时是全国京剧界的领军人物,还是唯一的中国戏剧梅花大奖的得主,现任中国剧协名誉主席、上海剧协名誉主席。
尚长荣(右)在《廉吏于成龙》中的剧照
陈少云,文武老生,生于1948年,原籍北京,湖南省京剧团演员。1995年调入上海京剧院,专攻麒派,2003年拜周少麟为师。成功排演过《狸猫换太子》《宰相刘罗锅》《鸿门宴》《成败萧何》等剧,曾获戏剧梅花奖、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榜首,现已成为上海京剧院的台柱之一,并被视为当今最具代表性的麒派艺术继承人。
陈少云(右)在《成败萧何》中的剧照
上海在培养京剧人才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开放之初就恢复了上海市戏曲学校的建制,之后又创建了培养有大学本科学历戏曲演员的上海戏剧学院。经老师们的精心育苗,悉心传授,四十年来,上海戏曲院校培养出了一大批京剧人才。为了促进青年迅速成才,上海京剧院又开展了多种培训活动,提出“岗位练兵,岗位成才”,每年组织集训和考核,把青年骨干送至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深造或把京剧名家请进剧院教学。还举办了“梨园星光”“菊坛群星”“东方戏剧之星”个人专场演出活动,给青年演员提供更多的舞台实践机会。通过这些措施,一大批天赋条件好、基本功扎实、有文化、有艺术创造能力的新生代优秀中青年演员逐渐成为上海京剧院的中流砥柱,并被全国观众所认知和接受。
如今的上海京剧院人才济济,力量雄厚,汇聚了尚长荣、李炳淑、陈少云、夏慧华、奚中路、唐元才、何澍和史依弘、安平、李军、严庆谷、胡璇,以及王珮瑜、傅希如、李国静、熊明霞、蓝天等老、中、青优秀艺术家,已成为有剧种代表人物、行当领军人才、人才梯队结构合理、文武齐全的京剧院团,被评为全国重点京剧院团。
三、上海京剧走向青年,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上海的京剧在体制、机制等方面推行了多项改革,对承包责任制、总经理负责制等作了多种探索。为了繁荣创作和集聚人才,面向全国引进文学剧本,引进优秀人才;还探索了剧院与剧场合一的经营管理体制。为了培育京剧观众,开拓京剧演出市场,举办了“京剧走向青年”“上海京剧万里行”等大型活动。
这些年,因历史等原因,京剧观众严重断层。如何培养青年观众,成为一个重要课题。1995年11月25日至12月8日,上海京剧院赴北京举办了“京剧走向青年”的大型巡回展演活动,这是首次大规模直接面对大学生观众的专场演出。由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文化部艺术局、国家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司、上海市文化局等八个单位联合主办,以首都大学生为主要观众群,免费赠送戏票,旨在向广大青年学生宣传、推广京剧艺术,同时认真听取青年观众的反馈意见,深入探索京剧事业的发展之路。演出队伍由180多人组成,携带《曹操和杨修》《盘丝洞》《智取威虎山》和《歧王梦》四台大戏,在剧场演出10场,观众达12000余人。还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活动,应邀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大中学校开展京剧知识讲座和剧目座谈。这次活动盛况空前,在首都大中学校中掀起了一股“京剧热”。不少青年学生发出“与京剧相见恨晚”的感慨。青年学生热情赞扬京剧的巨大魅力,直呼京剧太美妙了。著名戏剧家郭汉城先生说:“京剧走向青年展演是一次很有意义的试验,它证明了青年能接受京剧。心目中的京剧就是最古老的戏剧艺术与最现代人的手段的结合。”
其后,又在上海等地连续举办“京剧走向青年”的活动。上海京剧院走业余普及与专业推广相结合之路,编写入门教材,去各大学校巡演,由史依弘、严庆谷、王珮瑜、傅希如等多位著名青年演员担任主教老师。而于1990年代成立的上海京剧院业余艺校,常年“飞行”于上海各大中小(幼儿园)学校,平均每年教学点多达40余处,行程约5万公里,因而被业内称为“飞行学校”。所到之处,不仅涌现出了一批新的京剧“追星族”,而且其中不少学生就此考入专业的戏曲院校,从事京剧事业。在大规模普及的基础上,挑选和培养了未来京剧艺术的继承者。
上海京剧万里行是由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上海市文化局、上海京剧院联合主办,由上海京剧院实施的大型巡回演出活动。其宗旨是培育京剧演出市场,培养京剧观众,“为群众找好戏,为好戏找观众”“播撒京剧种子、培养新一代观众”。
第一次于1996年9月22日至11月10日,演出团携《曹操与杨修》《盘丝洞》,传统剧《长坂坡·汉津口》《起解会审》,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打进匪窟》等一批剧目,沿西安、成都、重庆、武汉、岳阳、长沙、广州、深圳一线,跨越五省八市,行程2万里,演出38场,观众达6万多人次。在此期间,演出团还多次深入工矿企业、山乡老区、灾区及军营慰问演出;沿途还到高校举办“京剧知识讲座”及“大学生京剧座谈会”,继续开展“京剧走向青年”活动。
此后,上海京剧院不定期地举行“上海京剧万里行”的巡演活动,先后举办过“上海京剧南方行”“上海京剧东北行”“上海京剧西北行”“上海京剧长江行”等巡演活动。
2005年3月,推出“庆祝上海京剧院建院50周年暨‘上海京剧万里行’10周年纪念”大型巡回演出,携新编历史京剧《廉吏于成龙》赴广州、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武汉等地演出。“上海京剧万里行”活动历时10年,行程六七万公里,演出百余场,观众逾10多万人次,演出足迹遍及华北、华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东北等19个省市的34座城市。2015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上海京剧院开启第十二次“上海京剧万里行”品牌巡演。途径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南、湖北、重庆、江苏、安徽等8个省份和自治区,共15市,40天中完成20场演出,行程达5512公里。
从1996年到2016年,20年间先后成功举办过12次大规模巡演,演出超过200场次,总行程超过10万公里,观众人数逾30万人次,演出足迹遍及东北、西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和香港地区近80个大中小城市。这是一件富有创造性的振兴京剧的壮举,被《人民日报》誉为“一次播撒京剧艺术种子,培养一代京剧观众的万里长征”,成为京剧界乃至国内演出市场最具影响力的大型京剧巡回演出活动。
上海京剧还走向了世界,上海京剧院屡次赴欧、亚、美洲20多个国家演出,蜚声海外,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广大观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四、“非遗”保护传承和重大活动
2006京剧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2010年中国京剧又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何保护、传承、发展这一非遗项目,是上海京剧的一项重要任务。其实前面所说的剧目传承和创新、京剧人才的培养,都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部分。
上海京剧院、上海戏曲学校努力挖掘和保存京剧的史料、剧目、表演技艺,认真记录代表传承人的表演艺术,建设非遗资料数据库,还成立了谭鑫培艺术研究会、周信芳艺术研究会、张君秋艺术研究会等组织传承京剧流派艺术。作为海派代表,周信芳的麒派艺术更是传承的重点,为此引进了麒派老生陈少云,全面传承麒派剧目,并创作了《成败萧何》等新的麒派力作。2008—2009年周信芳艺术传承研习班,由上海市委宣传部、文化部艺术司、上海市文广局联合主办,其宗旨为改变麒派艺术后继乏人的严峻现状,推动麒派人才的培养。研习班聘请了小王桂卿、赵麟童、张信忠、萧润增、陈少云等10位对麒派的表演艺术研究有素的资深教师,20名来自上海、福建、吉林、北京、天津、河北、云南等地的优秀中青年演员。在历时半年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向学员分别传授了《四进士》《徐策跑城》《追韩信》《斩经堂》《清风亭》《坐楼杀惜》等麒派名剧。学业结束时,学员范永亮、于辉、郭毅、田磊、鲁肃等进行了四场汇报演出,获得好评。此后连续举办了多届麒派艺术研习班,除陈少云外,涌现了裴咏杰、郭毅、鲁肃、于辉等一批麒派新秀。现在麒派和其他京剧流派后继有人,令人可喜。上海京剧院更是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单位先进集体”称号。
2010年岁末,为了庆祝中国京剧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津沪58位京剧名家和新秀云集沪上,在上海大剧院举行了两场“京津沪京剧流派对口交流演唱会”,京剧名家们精彩曼妙和风情万种的演唱倾倒了上海的新老观众,在中国戏剧舞台上吹起了一股京剧的和煦春风。参加这次演唱会的58位演员都是当红的名角,是京津沪三地最具实力的京剧艺术家和优秀青年演员,其中将近一半获得过中国戏剧梅花奖。这次演唱会以同一行当和流派进行组合演出,如杨派老生组合、梅派青衣组合、裘派花脸组合、李派老旦组合等。如此规模的流派对口交流演出,在京剧史上可说无此先例。它对外充分展示了京剧流派的精彩纷呈和京剧艺术的巨大魅力;对内则是一次检阅、盘点和切磋、竞赛。参加这次演出的演员并不是一个辈份,他们之中有享有盛誉、造诣很深的老艺术家,如刘长瑜、杨春霞、尚长荣、叶少兰、李炳淑、冯志孝、耿其昌、李维康等;有当今京剧舞台的中坚,如于魁智、陈少云、张克、张建国、王佩瑜、李胜素、史依弘、张艳玲、王蓉蓉、董圆圆、李佩红、刘桂娟、孟广禄、邓沐玮、袁慧琴、胡璇等;还有青年新秀,如金喜全、安平、王艳、李国静等。由此看出京剧队伍已经形成梯次,这是承上启下的基础。许多演员演唱流派唱段中规中矩,看得出艺有自来,同时也看得出各自结合自己的领悟和自身的条件,有一定的创造,这也是京剧富于活力之所在。
改革开放四十年,上海继续居于南方京剧重镇和活动中心的地位,有许多重大的京剧活动在上海举行。
1988年10月,上海举办了“中国南派京剧研讨会”,开始了对海派文化的关注和研究。
1994年12月至1995年1月,中央文化部、北京市政府、上海市政府联合举办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1994年12月在北京开幕,此后在北京、上海演出梅派、麒派名剧。1995年1月7日在上海举行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和文化部门领导近百人出席。1月10日在上海体育馆举行了纪念活动闭幕式暨盛大文艺演出。
周少麟、梅葆玖在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闭幕式上演出《打渔杀家》
2004年12月,文化部和上海市政府联合举办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29台剧目参演,演出55场,《廉吏于成龙》《梅兰芳》《楚天恨》等15台剧目获奖。
2011年1月25日至2月28日,上海大剧院主办了“京津沪群英会·迎春京剧展演月”,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天津京剧院、天津青年京剧团、上海京剧院五大京剧院团云集上海大剧院,演出了《杨门女将》《红灯记》《红鬃烈马》《沙家浜》《野猪林》《京剧折子戏》《郑和下西洋》《成败萧何》《智取威虎山》《穆桂英挂帅》《赵氏孤儿》《京剧演唱会》等12台剧目。全国著名的京剧角儿悉数登场,好戏连台,是京剧队伍的一次检阅,展现出京剧的雄厚力量和蓬勃发展的恢弘气象。
2015年1月,文化部、上海市政府主办的纪念周信芳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分别在北京、上海隆重举行,在两地展演了麒派名剧,进行了讲演活动。1月13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了以“弘扬麒学精神,推进艺术发展”为主题的大型研讨会,全国各地戏剧理论家、艺术家和海外学者出席会议。经过8年艰苦筹备的《周信芳全集》16卷在上海图书馆首发。事后还出版了《论麒谈艺——周信芳120周年诞辰纪念研讨文集》。
改革开放四十年,上海的京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使京剧这朵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作者系上海市“非遗”专家委员会专家,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特聘研究员)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