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喜堂唱八音,唱起八音迎嘉宾。
欢迎嘉宾一起来做客,请喝一杯“便当”酒。
贺喜堂全家老幼喜洋洋,唱起八音迎嘉宾。
欢迎嘉宾一起来做客,山欢水笑齐同乐。
一首布依族八音坐唱《贺喜堂》,开启了布依族原生态音乐专场的展演活动。布依族八音坐唱简称“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音乐样式。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布依八音,千百年来一直在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村寨传承续衍着。据史料记载,八音早在唐宋时期就流传于南盘江的贵州兴义、安龙、册亨等县布依族聚居区。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平南乐》中称:“广西诸郡,多能合乐,城廊村落,祭祀、婚嫁、丧葬,无一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盖日闻鼓笛声也。每岁秋成,众招乐师教习弟子,听其音韵,鄙野无足听。唯浔州平南县,系古龚州,有旧教坊,乐堪整异,时有教坊得官,乱离至平南,教土人合乐,至今能传其声。”元明时期,八音演唱内容加入了民俗、喜庆的内容,并吸收了其他戏曲特点,大大丰富了演唱内容。清代,“八音以弹唱为营业之一种,所唱生、旦、净、丑诸戏曲,不化妆……”(据《清稗类钞》)。至此,八音已发展成为曲艺演唱形式。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清时期,布依八音曾一度盛行,在盘江流域布依族村寨普遍开设有教乐坊“八音堂”,专门传授布依八音技艺,演出八音坐唱的八音队多时达到三百余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义市布依八音队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演出,被誉为“盘江奇葩”“凡间绝响、天籁之音”“南盘江畔的艺术明珠”等。
每当人们说到“布依八音”“八音坐唱”,总会问这“八音”是什么意思?它代表的是什么?其实在中国音乐史上,“八音”这个称谓最早出现在周秦时期,那时把乐器按不同的制作材料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等八类,叫做“八音”。而流行于贵州省黔西南州的布依族“八音”乐队,则由牛骨胡、葫芦胡、月琴、箫筒、刺鼓、镲、包包锣、小马锣等八种民族民间乐器组合而成。又因乐队演奏以坐唱的形式表演,故得名为“八音坐唱”。虽布依八音乐队组合属于传统乐队的吹、拉、弹、打形式,但因其乐器由当地民间艺人自制而成,其音色和形制特征都独具民族性和地域性。
经过不断的发展,布依八音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成熟,由最开始单纯的器乐演奏逐步融入了歌唱内容,为人送祝福表演,继而演唱历史、民间故事传说、歌颂特定时代风貌等内容。而后,逐渐区分角色,有了生、旦、净、丑等行当,但不化妆,坐着演唱。布依八音表演者以第一人称的“跳入”唱叙故事,以第三人称的“跳出”解说故事,也有加入勒朗、勒尤、木叶等布依族民间乐器进行伴奏的情形。演唱时,男艺人多采用高八度,女子则在原调上进行演唱,这样不仅可以产生强烈的音高和音色对比,还能增添演唱的趣味性。布依八音唱腔使用布依语,道白有汉语的,也有使用布依语的,有小嗓和平嗓之分,由乐队人员分担角色。曲牌有正调、正音、走音、长调、倒长调、反簧调、倒茶调、吃酒调等三十多个,可单独演奏,也可边唱边奏。其表现形式有坐弹唱和带戏剧性的演弹唱等。
“八音坐唱”旋律古朴流畅、悠美悦耳,常在节庆、婚嫁、立房、祝寿等场合表演,是一种深受布依族人民喜爱的艺术样式。布依八音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贺喜堂》《布依婚俗》《胡喜与南祥》《迎客调》《敬酒歌》等。内容主要取材于布依族民间口头文学、民间音乐和说唱艺术,表现出布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丰收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美善的歌颂、对丑恶的鞭挞,源远流长,婉转优雅,又不失本民族的传统音乐特色。因此,布依八音在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别具一格,既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又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这次到上海参加布依族原生态音乐展演的演员,皆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的布依族师生。他们把布依族最地道的传统民歌带到了上海,用他们最真诚的声音,深深感动着上海民众。
布依族原生态音乐在上海土山湾博物馆展演
布依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勇敢的民族,在远古时期,布依族的先人们在劳动实践中,不断得到新的感知,积累了生存的本领,也增长了智识。他们尝试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崇拜自然的过程和感受。起初,他们用生动朴实的语言、真挚无华的音调、原始简约的舞姿、丰富美妙的想象,描绘着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起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象与造物精神。最原始、最简朴的古歌和乐舞由此而诞生,而其中最古老的便是一种口头韵文式的吟诵型古歌。古歌唱述了布依族先民对天地形成、人类产生、万物来源的若干想象,无不折射出布依族先民对自然的认知,表现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如在这次展演中,布依族民歌传承人韦光芬和韦利奎为大家演唱的一首布依族古歌《问布》,歌中唱道:“各位众亲,今逢吉日,是摆古事之时。摆王造天,摆王造地。远古时候,宇宙迷蒙,天地相连,混沌不清。布依祖先“翁嘎”最聪明,布依祖先“翁嘎”最能干。他用大斧头把天地劈成两半,他用大楠竹把天地撑开。上浮者为天,下沉者为地。上有日月星辰,下有山川河流,天地从此开辟了。”
布依族古歌是一种韵文体,布依族古歌在布依族语中叫“问久关”,意思是关于从前古老的歌。布依族古歌反映的内容与神话相近,描绘了天地的形成、人类以及世上万物的起源和原始社会的生活等,展现了布依族远古时期历史演变的画卷,显示了布依族先民有着令人钦佩的创造能力。布依族古歌篇幅宏伟,充满了千迷万幻的色彩;语言生动朴实,想象丰富美妙。布依族古歌通常在布依族聚居村寨的婚恋交往、婚嫁庆典、丧葬祭祀等场合演唱,大致分为爱情调、光棍调、孤儿调等10余种调子。布依古歌不管是演唱,还是用木叶、二胡、嘞尤、月琴等演奏,每一首都有相应的语义。逢赶场或婚丧嫁娶,以及年轻人谈情说爱的“赶表”“浪哨”等重大节日节庆活动,无论是城镇村寨,还是山间田野,你都会听到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那优美的古歌与木叶、嘞尤、月琴、二胡、锣鼓等各种声音交汇在一起的“歌”的海洋,以歌代言对歌叙话,以歌传递爱慕之情。
布依古歌是布依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布依族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承载着布依民族精神与情感,闪耀着布依族人民智慧的光芒,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个性,在布依族人民中广为传诵。至今,民间还广为流传着脍炙人口的原生态布依族古歌《桑郎大调》《乜王大调》《赛合乜》《聊昂央》《布依族敬酒歌》《刺梨花》《婚嫁歌》《布依童瑶》等。布依古歌对于世世代代的布依人民,不管在民族性格、民族精神上,还是在民族的伦理道德和审美观念的形成上,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布依古歌”现已成功申报为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除了布依八音、布依古歌、布依民间乐器外,由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院长韦家燕(布依族)女士演唱的一曲《好花红》民歌把整场展演活动推向了高潮。其歌词内容为:
好花红,好花红,好花生在刺梨蓬。
好花生在刺梨树,哪朵向阳哪朵红。
《好花红》是一首在布依族地区广为流传的民歌,朴实优美,亲切通俗,平易上口。它伴随着布依人的晨曦和晚霞,轻轻地摇曳着,一路抹去了岁月的尘埃,从遥远的过去一直走到了今天。它是由世代依山傍水而居的布依族人所创造的,演唱于田间地头、小河溪流边等风景迷人的地方。因为环境开阔、风景秀丽宜人,《好花红》在歌者演唱时会充分体现出布依族人朴实、纯正的性格,让人在感受演唱者内心世界的同时,还能联想到布依村寨美丽的风光。
布依族人民热情好客,形成“无酒不成礼仪,有歌方算待客”的习惯风俗。他们以歌代言,以歌明礼,以歌抒情,以歌赞劳动,以歌表达感情。《好花红》之所以广为流传,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久唱不衰,是因为它有着深邃、甜美的歌调和积极、乐观的内容,是布依族人叙唱爱情、表达情感的经典情歌。每当春暖花开时,河边地头、山野林边,蓬蓬刺梨盛开,朵朵粉红色的刺梨花,带着湿润芳香的气息,盛开在翠绿色的刺梨蓬中,水灵灵、活鲜鲜地向着太阳,艳红可爱。这时,布依族人就常常会用刺梨花来象征布依少女和美好的爱情,因为它能很好的诠释布依少女身上特有的淳朴、恬静和柔情,这也正是布依青年爱情的魅力所在。
《好花红》这首民歌在音乐结构上是上下句式分节歌,调式是以“6”为核心音的四声或五声羽调式,节奏是以三拍子与二拍子相互依存的混合型节奏。歌曲的旋律优美,曲调优扬,由于它节奏明朗,悦耳动听,清新甜蜜,令人回味,被誉为布依族民歌中的一颗明珠,光彩照人。在歌词方面,以布依语为主,也有使用汉语演唱,七言四句为一首,常为比兴手法。
在这次展演中,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的“音乐家”们不仅把布依族各种各样的乐器展示给了大家,而且把布依族山歌以情景式的表演方式呈现,给上海民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展演最后,由全体布依族演员伴随着鼓声和高亢明亮的山歌,跳起了布依族热情奔放的转场舞《嘞呜》,并邀请台下的观众一起跟着节拍跳起了转场舞。大家手牵手、心连心,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整场展演活动结束了,观众久久不愿离场。
于此,愿这“天籁八音”世代滋养着布依族人的身心,愿它永远印刻在上海人民的心上,愿布依八音这一中华民族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永远散发光芒。
(作者姚仕秀系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民族声乐青年教师;韦家燕系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艺术系副主任、副教授)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