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来人往的上海闹市徐家汇,辛耕路与天钥桥路这块地方,曾有一条不起眼的赵巷。清朝顺治年间,因赵家先人定居此地而得名。从20世纪20年代至1949年上海解放,有14位革命者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一批文化名人也在这里活动。发生在赵巷这个红色文化据点的人和事,从一个侧面生动反映了党的革命火种从传播到燎原艰巨而又辉煌的历程。
赵巷第一位大学生赵子云与蚁社
赵巷5号,住着赵子云,又名苏民,是赵巷第一个大学生。在震旦大学读书时他就心向革命,参加进步学生运动,举办演说活动,被校方开除后,转到中国公学学习药学。1928年,他参加了《青年之友》社。1930年,蚁社在《青年之友》社的基础上成立。蚁社是党领导的外围组织,发起人是许德良,社员有沙千里、章乃器等。之所以叫蚁社,是希望像蚂蚁一样,个体虽小但以团结的精神与敌人作拼死的斗争。蚁社将店员、工人还有职员等职业青年组织起来,举办蚂蚁图书馆、蚂蚁月刊、蚂蚁歌咏团、蚂蚁补习学校、蚂蚁剧团、读书会、参观团、摄影会、时事研究会等。蚂蚁图书馆里有两万册的书,是通过募捐得来的。蚁社通过让大家免费借阅进步书刊来宣传革命思想,即使是国外读者只要出邮费也可以寄过去。赵子云曾任蚁社设计委员,负责拟定工作计划,并完成蚁社在徐家汇地区的任务,赵巷老宅不少人都参加过他组织的唱歌等联谊活动,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赵子云在家里也办过文化班,参加的有五洲厂的工人,每周三次。他们一面识字学文化,一面传播进步思想,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赵子云(前排左二)与李伯龙(前排左一)等蚁社老同志合影
赵子云在抗战期间及抗战胜利后,为中国共产党做了大量工作。他与一批地下党员如沙千里、许德良、李伯龙、李剑华、陈其襄、徐雪寒、艾寒松等肝胆相照,曾经利用医院的救护车与陈其襄一起转移生活书店的革命书籍以及印书纸型;他在地下党组织办的公司里担任副经理,通过众多医药界的朋友,将药品秘密输送到苏北革命根据地;他在社会局工作时,与地下党员李剑华配合默契,在法庭上用法语揭露法商勾结日寇的罪行;他利用徐汇区副区长的身份,竭尽全力掩护地下党文委在赵巷老宅的秘密工作,除了担任党的活动据点汇丰木行经理外,还利用公开职务在地下党员出国审批报关通关等方面发挥作用。
赵巷10号的女婿查阜西与两航起义
查阜西,我国著名的古琴家,也是全国解放进程中两航起义的重要策划人。1923年在长沙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秋天和党组织失去联系,流落到上海,在徐家汇赵巷落脚。
查阜西的语言能力很强,在徐家汇短短一年,学会了徐家汇本地沪语。有个婆婆看到查阜西勤于学习,实实在在,将住在赵巷10号的姑娘徐问铮介绍给他,两人于1928年结婚后就住在赵巷10号。就在新婚的这一年,查阜西在赵巷做了一件大事——协助原海校同学聂开一成功草拟了中国第一份民用航空计划书,为交通部长王伯群采纳。他也因此成为交通部科员,由此踏入航空界。1930年查阜西考入军政部航空署任航务科长,由于英语娴熟,成为欧亚航空公司副总经理。
结婚二三年之后,查阜西就和夫人就搬出了赵巷。但在赵巷的日子里,查阜西点燃了一把又一把革命火焰。他介绍关露认识妻妹徐鸿,不仅助关露写出了反映工人生活的作品,还引导徐鸿走上革命道路。关露又将徐鸿介绍给柳湜,以后又产生连锁反应,使不少赵巷人踏上革命征途。
1949年,谢觉哉、李维汉考虑到查阜西在航空界十多年的人脉,想通过查阜西来策划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起义(史称两航起义)。查没有犹豫,欣然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他与地下党组织接头人吴克坚,冒着极大的风险,进行了艰苦复杂的策划,使两航起义终告成功。
赵巷7号的住客刘大明与读书生活出版社
赵巷7号曾经的住客有刘大明,又名赵刘根、赵子诚。1936年,刘大明的邻居、住在赵巷10号的徐鸿认为刘大明是个正直且有一定思想基础的青年,就将正在读中学的刘大明推荐给中共党员柳湜。正好那时柳湜与李公朴、艾思奇三人创办了读书生活出版社,就介绍他去做练习生。在读书生活出版社,主任和编辑们一起搬书、装书、打包、邮寄,这与国民党办的出版社等级分明形成鲜明对比,刘大明被那里的革命热情深深触动,进步很快,业余时间积极参加上海救国会活动。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他随出版社先后到了武汉和重庆,并于1938年入党。1940年初夏,根据周恩来指示,刘大明被读书生活出版社派往根据地工作。到华北晋察冀豫边区即八路军野战总部所在地辽县(今左权县)后,刘大明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办起了华北书店,陆续印了几十种书。华北书店与新华书店合并后,刘大明先后任出版科长和业务科长,多次受到罗瑞卿和彭德怀的接见。抗战胜利后他调任冀鲁豫新华书店副经理,书店在战火中频繁搬家,但他坚持工作,保证《冀鲁豫日报》正常出版发行。
刘大明在读书生活出版社成都分社门市部(1939年)
山西太行山根据地辽县(今左权县)华北书店门市部(1941年)
赵巷7号的女婿艾寒松与“密室
引发“新生事件”《闲话皇帝》的作者艾寒松,也与赵巷有一段红色往事。艾寒松曾是邹韬奋的助手。1938年,在吴克坚等人的介绍下入党。1941年,艾寒松经人介绍与住在赵巷7号的赵金秀结婚。婚后,艾寒松夫妇奉党的指示,到苏北根据地,艾任《盐阜日报》总编,赵金秀担任报社译电员。抗战胜利之后,艾寒松奉命从苏北来到上海,住在赵巷7号岳父家。作为中共上海地下文委委员,从1946年初到1948年秋,艾寒松在赵巷的一间“密室”里开始了他将近三年的惊险人生。
艾寒松与赵金秀结婚照
由艾寒松担任总编的《盐阜报》
所谓“密室”,是赵巷7号老宅岳父家里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房间。之所以选择在这里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一方面,他的岳父赵琴舟是赵巷老保长,夫人赵金秀的堂兄赵子云是副区长,不太会引起国民党的怀疑;另一方面,“密室”处在弄堂深处,地形复杂,不熟悉的人很难找到,有逃生通道。为掩护秘密活动,他们在赵巷的路口开了一家汇丰木行。艾寒松化名何仁甫,对外说是木行的商人。木行犹如路口的“瞭望哨”,让“密室”活动更安全。
赵巷7号的这间密室,实际上成了中共上海地下党文委的一个活动据点。艾寒松在这里编辑进步杂志《民主》《群众》周刊和《新文化》半月刊等。经常来往的地下党员和革命志士有梅益、陈其襄、丁之翔、郑振铎、唐守愚、周建人和夫人王蕴如等。他们在这里分析形势,研究对策,传达学习党的文件、指示。艾寒松白天到木行露面,一到夜里就在昏暗的油灯下奋笔疾书,一篇篇由他撰写和编审的充满激情、针砭时弊的文稿从7号“密室”送出去排版、印刷、发表……而迎送客人,负责与周建人、马叙伦、许广平等知名人士联络、送信的任务就由夫人赵金秀的大哥赵子競担任。这样一直坚持到1948年的秋天。一天,艾寒松在路上突然遇到一个人,躲避不及,只能上前寒暄几句。这个人是他在苏北认识的,现在已经成为特务了。艾寒松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他甩掉,马上向组织汇报。组织当即命令他们夫妇俩和周建人全家马上撤离去西柏坡。中共地下文委在赵巷7号的活动据点就此终止。
赵巷18、19、10号的革命火种
赵巷18号的住户叫赵金根,又名赵敬耕。赵金根十多岁就到印刷厂当学徒,倍受资本家欺压。受进步思想影响,他参加工人运动,加入了共青团。身份遭暴露后,经组织安排,1941年1月,他和崇明人范本和等,乘船转移到苏北抗日根据地盐城,在抗大五分校学习五个月后留在根据地工作。
住在赵巷19号乙的是赵维龙和赵维南兄弟俩。赵维龙是可的牛奶公司的工人,1946年,在交大地下党员穆汉祥办的夜校听课,由于表现积极,次年由穆汉祥介绍入党。上海解放前半个月,国民党疯狂迫害共产党员。国民党特务到赵巷10号附近,问赵维龙住在哪里,好心邻居立即向赵维龙通风报信,他果断跳后窗撤离。他夫人把党的文件放在大灶里全部烧掉。等国民党特务七转八弯到了他家门口,哥哥赵维南称最近没看到弟弟,才使赵维龙侥幸躲过了一劫。哥哥赵维南是五洲固本肥皂厂的第一批工人,后由解放上海时进驻五洲固本肥皂厂的解放军部队政委郭玉峰介绍入党。
赵钰龙,小名玉龙,住赵巷10号。在学生时期就追求进步,后进入中华工商专科学校读大专。受学校里地下党组织的影响,赵钰龙在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由余故人等人介绍入党。
赵维龙、赵维南、赵钰龙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在解放前夕的护厂护校斗争中都做出了贡献。
(赵景国系上海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