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了多少学生
上海美专持续办学的四十年间,究竟培育了多少学生?查阅上海档案馆,因所藏上海美专档案不全,历届毕业生名单不全,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我曾拜访并询问过上海美专的一些毕业生,如王琦(版画家、美术史论家,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兼《美术研究》《世界美术》杂志副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美术》月刊主编、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及《版画》杂志主编),程十发(书画家、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沈之瑜(美术史论家、文物学家、上海博物馆馆长),任意(装帧艺术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等,他们的回答是,大体培育学生三千人左右。这一数字大致是接近实际的,因为旧时中国的美术院校招生都不多,入美术院校(尤其是私立美术院校)费用较高,若家庭经济不宽裕,是无力入美术院校的。所以,不必刻意考证上海美专培育学生的准确数字。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上海美专培育出了不少对国家有用的高级人才,除前面提及的王琦、程十发、沈之瑜、任意外,还有如:
沈逸千,一位突出的优秀人才。除前面提到率领上海美专国难宣传团外,后来他又组织并率领抗日战地写生队,赴各抗日战区,甚至深入访问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山西八路军总指挥部、延安中共中央所在地等,画了大量珍贵的记录抗日史迹的画作。他是以画笔为武器进行抗战的英雄,1944年遭到汪精卫汉奸政府特务的暗杀。
黄镇,求学于上海美专西画系。1931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并参加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全过程,以速写画留下了美术史上第一部记录红军长征史迹的画集《西行漫画》(连同封面画共25幅作品),1938年由上海风雨书屋出版,新中国建立后更名《长征画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再版,另出版英、法、日等外文版向全世界发行。红军长征期间,黄镇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红军十五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副主任、太行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新中国建立后,任中共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外交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等。晚年热衷于传统书画创作,出版《黄镇书画集》等。
周抗,在上海美专西画系求学时参加抗日斗争,毕业后一路以绘画宣传抗日抵达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专攻马列主义哲学,成为抗大出来的哲学家。新中国建立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列主义哲学教研室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中共上海市委委派至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任领导小组组长,一度领导上海美协工作。理论著作有《求是论集》等。
许幸之,画家、诗人、美术史论家、电影艺术家。从上海美专西画系毕业后留学日本,入东京美术学校(今东京艺术大学)专攻油画。返国后任上海中华艺术大学绘画科主任兼西画教授。以他为首发起组建左翼美术团体“时代美术社”,又以此为基础发起成立“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被推任主席。后又一度投身电影艺术,导演故事影片《风云儿女》(田汉编剧、夏衍改编),并创作不少诗歌,为影片《铁蹄下的歌女》插曲作词(聂耳谱曲)。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新四军。新中国诞生后,调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理论研究室主任,主持建立美术史论系,开讲俄罗斯美术史、西欧美术史、艺术概论等课程。擅长油画、粉画,留世不少画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三届理事。
陈秋草,画家、美术教育家。从上海美专西画系求学走出校门,1925年与美专同学潘思同等创办白鹅画会,后更名白鹅绘画研究所、白鹅绘画补习学校,先后招收学员千余人,后来著名的江丰、程及、邵克萍、费新我、刘汝醴、沈之瑜等都曾是“白鹅”学员。期间出版《白鹅》周刊、《白鹅年刊》,创刊主编《美术杂志》等。新中国诞生后,又开办新中国美术研究所,招收学员。并发起创办和主持新国画研究会。先是在华东文化部艺术处工作(任美术科副科长),后任中国美协上海分会副秘书长、展览部主任,上海美术馆首任馆长,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兼画师。擅长粉画、水彩画、中国画。出版有《秋草画集》《陈秋草花卉小景画选》等。儿童读物《小蝌蚪找妈妈》插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1978年“野间儿童图书插图比赛”二等奖。为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一、二、三届理事,中国美协上海分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文联委员。
滕固,美术史论家、作家。1918年由上海美专西画专业毕业后,留学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专攻美术考古和美术史论。后又赴德国留学,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返国后任母校上海美专教授和金陵大学等校教授,并任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常委、故宫博物馆理事。1937年5月与马衡、陈之佛等发起成立中国艺术学会,被推举为负责人。抗日战争期间在重庆出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并在中央大学讲授“古代艺术”课程。出版文艺史论著作《中国美术小史》《唐宋绘画史》《唯美派的文学》,短篇小说集《壁画》《迷宫》,中篇小说《银杏之果》,诗文集《死人之叹息》等。
倪贻德,油画家、美术理论家、作家。1922年上海美专西画专业毕业后,留学日本,专攻油画和美术理论。归国后任母校上海美专教授,同时从事西洋美术理论著述和文学创作,为文学团体“创造社”成员。并参与组织摩社、决澜社等美术社团。抗战爆发,出任国共第二次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艺术处美术科代理科长,投身抗日救亡工作。后赴重庆任教于国立艺专。新中国建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兼油画系教授,后又出任中国美协浙江分会副主席、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出版美术理论著作《西洋画概论》《西画论丛》《水彩画之新研究》《画人行脚》《艺术漫谈》《现代绘画概观》《倪贻德美术论集》,小说、散文集《玄武湖之秋》《残夜》《百合集》,以及《倪贻德画集》等。
叶灵凤,装帧艺术家、文学家、中国藏书票艺术开拓者。在上海美专学习西画后,加入新文学团体“创造社”,先后参与编辑《洪水》《幻洲》《创造月刊》《现代小说》《现代》《文艺画报》等文艺刊物,并负责这些刊物的装帧设计和插图。在《现代》月刊上著文介绍外国藏书票,自己也开始创作藏书票,倡导在中国推行藏书票。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在《救亡日报》社工作。1938年离沪去香港,与叶浅予、郁风、戴望舒等创刊《耕耘》杂志,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理事。藏书数万册,博览群书。出版短篇小说集《菊子夫人》《女娲氏之遗孽》,长篇小说《红的天使》《时代姑娘》《未完的忏悔录》,散文随笔集《白叶杂记》《读书随笔》(一、二、三集)、《文艺随笔》《北窗读书录》《书鱼闲话》《香港书录》《香港方物志》《晚晴杂记》《霜红室随笔》等,并大都自己装帧设计,其装帧风格细柔工整,富灵气和书卷气。
潘玉良,杰出女画家,擅长油画、中国画,兼长雕塑。1921年于上海美专西画系毕业后,考取公费留学法国,与徐悲鸿是同学。1929年归国,入聘母校上海美专绘画研究所,又在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任西画教授,并参与创办上海美术团体“艺苑”“默社”等。期间大量创作油画、中国画和部分雕塑作品。其油画和中国画,均融中西艺术之长而具特色,作品富感情色彩。在南京中央大学和上海多次举行个人作品展。后定居法国巴黎,任巴黎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会长。作品多次参加法、英、德、日、希腊、比利时、瑞士等国画展,在比利时获银质奖章,在法国巴黎大学获多尔烈大奖等。毕生创作4 000余件作品,留下遗嘱将其千余件作品捐献给丈夫潘赞化(辛亥革命同盟会老会员)家乡安徽省博物馆。
莫朴,画家、美术教育家,擅长油画、版画。1933年于上海美专西画系毕业前后即投身抗日宣传活动。1940年参加新四军,编辑《抗敌报》,任苏皖地区文化事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出版部部长、鲁迅艺术文学院华中分院美术系主任,又赴延安鲁艺美术系任教,后执教于华北大学美术系。新中国建立后,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教务主任、副院长、院长,中国美协浙江分会主席,全国文联委员,浙江省文联副主席等。
还有著名新兴版画家郑野夫、刘岘、赵延年、沃渣、林夫、张明曹、张望、张怀江、黄笃维、陈叔亮,著名油画家阳太阳、杨秋人、孟光、朱金楼、刘苇、刘抗、刘狮、钱鼎、丘堤、周丽华,著名水彩画家潘思同,著名漫画家张光宇、米谷、张谔、蔡若虹、吴耘,著名国画家朱屺瞻、陈大羽、戈湘岚,著名书法家黄若舟,著名连环画家张令涛,著名动画电影美术家、中国美术电影开拓者万籁鸣,著名电影美术家、版画家、散文家韩尚义等,都曾求学于上海美专。
此外,应一提,第二任校长张聿光在任期间,力主实行对贫困学生半工半读制。例如家境贫寒、具艺术天赋的学生谢之光以半工半读入学,求得优异成绩在西画系毕业,后成为兼长中西绘画的优秀人才,既是老上海“月份牌”画和新中国新年画高手,又是中国画革新者,为上海中国画院首批画师之一。
在迎接上海解放的日子里
抗日战争胜利后,因国共两党和平谈判破裂,国家又陷入内战,在美国的错误政策和军备支持下,国民党政府于1946年7月发动了全面进攻解放区的战争。中共领导的原八路军、新四军改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越战越强,不仅有力地反击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而且迅速转入解放全中国的解放战争。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在撤离中共代表团上海办事处(周公馆)之前,托人转告刘海粟,希望他不要离开上海,坚持办学,迎接解放,为将来的新中国作贡献。于是,刘海粟积极组织上海美专师生在迎接上海解放的日子里坚持办学,同时投身反内战、要和平的民主爱国运动。
上海美专师生于1948年参加全市大中小学师生联合举行反对美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的示威游行中,遭到政府当局军警的镇压,上海美专有八名学生受伤并被逮捕关入提篮桥监狱。刘海粟校长得知这一情况,十分愤慨,在同学们的支持下,和当时的上海警备司令宣铁吾进行交涉,表示强烈抗议,要求立即释放无辜被捕同学,接着又亲赴监狱慰问和鼓励同学。
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由于政局动荡,物价飞涨,货币贬值,当时上海美专在校学生百余人的食堂伙食难以维持。时任美专学生会副主席、膳委会主席、中共地下党员陈秋辉,将情况向刘海粟校长汇报,刘校长立即挥笔作画,交学生会去出售。获得钱款后,立即为学生食堂买下大米和副食品,又换了“袁大头”银圆,使学生伙食又维持了下去。
1949年5月,上海临近解放的日子里,刘海粟校长支持师生们绘制迎接解放的宣传画。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的第一天,在上海市中心最热闹的“大世界”大门口上方张挂的巨幅画——绘在布匹上的毛泽东主席肖像,就是上海美专师生所绘制。
院系调整和上海美专的延续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上海文化事业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是夏衍同志,他是新中国第一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和上海市文化局局长。当时,夏衍召集文化界代表人物座谈会,与刘海粟见面时,刘海粟提出:愿将上海美专的校舍、设备等全部奉献给政府,希望政府以此为基础办一座公立上海美术学院。夏衍的回答是:这要由中央政府全局来考虑而定。后来中央在1952年作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决定:上海设公立上海音乐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不设美术学院;而将上海美专与苏州美专、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刘海粟任校长,校址设在无锡。后华东艺专迁南京,更名为南京艺术学院,刘海粟任院长。后刘海粟因年事高而改任南京艺术学院名誉院长,直至谢世。
从历史的角度看,应该说,上海美专与他校合并后的华东艺专和南京艺术学院,刘海粟一直担任校长,实质上是上海美专的延续。但从刘海粟的私人感情而言,经营四十年之久的上海美专被合并掉后,不仅名称没有了,而且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新美术发祥地,从此却没有一座高等美术学府,与国际大都市的地位不相称。这在刘海粟思想感情深处转不过弯,多年来一直耿耿于怀。
重评刘海粟 建立刘海粟美术馆弘扬刘海粟精神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进入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刘海粟恢复名誉,恢复原有一切职务,而且新担任了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美协顾问、中国书协名誉理事、江苏省文联名誉主席、中国美协上海分会名誉主席、上海美术馆名誉馆长等职,重又活跃在文化界、美术界舞台上,开展各项活动。
尤其是1982年12月15日,在上海市文联大厅,中国美协上海分会隆重举行了“庆祝刘海粟教授从事艺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七十年”的活动。庆祝会由中国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沈柔坚主持,上海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靖基、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江岚到会向刘海粟祝贺。会上,频频相继发言的有:周谷城、王个簃、吕蒙、关良、朱屺瞻、颜文樑、朱金楼、李詠森、杨可扬、张充仁、应野萍、万籁鸣、朱膺、洪世清、黄若舟等,他们对刘海粟这位美术教育家、画家、书法家、美术史论家、美术活动家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沈柔坚说:“古人论诗,认为识、胆、才、力是构成诗才的四大因素,而识见则是根本,它主宰着胆、才、力在艺术上的施展与发挥。学画更是如此,还应加个‘勤’字。从刘海粟身上可看到勤奋出天才的真谛。海粟老人是画家、书法家和诗人,人们从他的油画和国画作品乃至诗、书法中,都可看到他出众的才华、深厚的力量和卓越的胆识。他在艺术上的‘大’和‘力’,则是由他对学艺的坚定主旨和独到的见解所决定的。”
沈柔坚接着说:“当二十世纪初欧洲绘画传入中国的启蒙时期,我国油画崇尚写真,在这风习之中,欧洲近代革新画派不免被视为异端。海粟先生独具慧眼发现了欧洲近代革新画派融有东方绘画以形写神的血脉,大胆吸取印象派、后期印象派和野兽派艺术的精粹,融合中国金石、书法和传统绘画的养分,在艺术上自辟蹊径,使他的油画特具中国民族的气派和富有刘海粟个性的奇格。在这条道路上他勇往直前,毁誉不计,步步走上高超的艺术境界。他的油画借景抒情,倾情挥洒,自然而不造作,雄浑而有气魄,色块和线条都充满着交响的韵味和力量,画出了‘火一般的颜色’和‘狂飙般的节奏’。”
沈柔坚还说:“油画和国画是刘海粟艺术的一对孪生姐妹,相互连贯和渗透。二者材料工具不同,但由于他在书法上有深厚功力,在宣纸上运笔画线可说是力透纸背,泼墨或泼彩显出他的雄健气势,人老画不老,在艺术上不断焕发其青春的艺术生命力。他为了表现特定的艺术效果,有时激动之中,兴之所至,更是随情而发,自由挥写。同样,作为美术教育家的刘海粟,倾注一生的上海美专,犹如他的美术创作一样,用孜孜以求的创新探索精神来办学,为培育中国新美术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中国新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引进欧洲的美术教学方法,却坚决摆脱学院主义的束缚。他提倡旅行写生,让师生尊重自然,进入生活,师法造化,并且尊重个性,主张各种学派兼容并蓄,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把上海美专办得生气勃勃。上海美专在美术史上是值得讴歌的一所学校。”
沈柔坚是老共产党员美术家、美术理论家,是新四军革命老战士、新四军军部战地服务团美术组组长。新中国诞生后,他长期担任上海美术界领导,上述对于刘海粟先生的评价,实际上代表我们国家相关部门对于刘海粟先生的肯定。
此后不久的1985年4月17日,周恩来同志的夫人、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邀请刘海粟与夫人夏伊乔,到北京家里做客。会见时邓颖超对刘海粟说:“您是一位爱国的画家,作了许多贡献,所以大家都尊敬您。”
1988年9月12日,上海美术馆隆重举办“刘海粟十上黄山画展”,展示了刘海粟自1918年第一次上黄山写生作画,至1988年7月九十三岁高龄第十次上黄山作画,历经七十个年头所积累创作的100福描绘黄山充满诗意、多姿多彩壮景的作品。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后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同志,得此喜讯,预先在8月6日,特以毛笔为画展作序文。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出席画展开幕式并剪彩,夏征农、叶公琦、曾庆红、王力平、胡立教、陈至立等领导同志也出席开幕式。这标志着国家高层对刘海粟先生的进一步肯定。
刘海粟1981年八上黄山创作《泼墨黄山》
刘海粟1982年九上黄山创作《散花坞云海奇观》
刘海粟受到如此高规格的重视,内心激动万分,发愿将毕生收藏的艺术品和积累的个人作品悉数捐献给国家。后来国家接受了他的捐赠,并特于1995年3月,在上海西区虹桥路1660号环境优美之地建成了刘海粟美术馆,由江泽民同志题写馆名。该馆设备先进,建筑面积达5 000平方米,有五个展厅,并设艺术研究室、图书资料室、画室、画库、会议室和具有声像、多种语言同时翻译的多功能会议厅等。该馆收藏了刘海粟捐赠的唐、宋、元、明、清、近现代名家字画和他创作的个人油画、中国画、书法、画稿、手稿等作品千余件,以及1930年由比利时颁发的国际荣誉奖状、1981年由意大利国家艺术院授予的院士证书暨金质奖章、1983年由美国国际安全和平会议授予的金勋、1983年由意大利国家学院和意大利艺术大学颁发之功勋证书、1984年由美国世界大学授予的文化艺术博士学位证书,还有刘海粟历年出版的画集《海粟之画》《刘海粟国画》《海粟油画》《海粟老人书画》《海粟老人近作》《刘海粟油画选集》《刘海粟名画集》和论著《欧游随笔》《画学真诠》《中国绘画上的六法论》《刘海粟艺术文选》《齐鲁谈艺录》《刘海粟大师论艺类辑》(东京出版日文版)等。刘海粟捐赠的大量藏品,不定期进行陈列,向社会开放,并举办专题研究、学术讲座等,使刘海粟美术馆成为一个公益性艺术学术机构。
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刘海粟欧游画集之作《海粟油画》第二集
1987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刘海粟艺术文选》,编集了自1912年起刘海粟历年的文字言论66篇
2012年,在举行纪念上海美专创建一百周年活动之后,原来的刘海粟美术馆所在地因要建设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则将刘海粟美术馆迁出,在延安西路1609号凯旋路口绿化带重建新的刘海粟美术馆,规模更大,设备更先进,这有助于进一步弘扬和展示刘海粟及上海美专的创造精神。
(作者系美术学科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