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上海中国画院为庆祝成立二十五周年,编辑出版了一册三十二开本纪念性的《美术文集》,书名由时任名誉院长王个簃先生题写,《前言》则由时任院长程十发先生撰写。书中辑有启功、伍蠡甫、沈柔坚、杨仁恺等撰稿的二十六篇学术性和回顾性的文章外,附录一篇《上海中国画院历来书画家传略》,分别介绍了画院自1960年6月成立以来先后聘任的107位画师的小传。其中对陆小曼(1903—1965)画师的介绍最简单,只有两行多一点,不足五十字。其实,作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活跃的女国画家、上海中国画院首批画师之一、才女和美女,又是“新月派”著名诗人徐志摩妻子的陆小曼,其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和身世颇有独特性,应在上海中国画院的画师中对其详述才合适。
中年时的陆小曼
笔者于20世纪50至60年代,以上海美协会刊《上海美术通讯》主编兼记者身份常参加上海中国画院的活动,自然也和陆小曼在多次促膝交谈采访中结有亦师亦友的友情。
受到陈毅市长重视和关怀
20世纪50年代,时任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市长陈毅同志是革命军事家(当时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司令员),又是诗人,文化素养高,十分关心文化工作。在他的重视和关怀下,陆小曼1956年起任上海文史馆研究馆员,1959年起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60年成立的上海中国画院聘其为专职画师,同时被华东美术家协会(后改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今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为什么陈毅市长那样重视陆小曼?我想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陆小曼的丈夫徐志摩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诗人;二是作为才女的陆小曼,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也不多见。因此,重用陆小曼,有助于团结文化界建设新中国。
当时,笔者为研究美术史之需,除访谈陆小曼之外,也与她的老师、时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贺天健(1891—1977),及她的另一位老师刘海粟(也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还有中国女子书画会的同道李秋君、陈小翠(也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等有过交谈。
从宗谱看陆小曼家史
陆小曼,又名眉,1903年农历九月十九日出生在上海南市孔家弄。她的一生,主要居住生活于上海,十足是上海人。
陆小曼的出生地上海南市孔家弄
陆小曼祖籍江苏常州东郊樟村。近年发现的《樟村陆氏宗谱》中,关于陆小曼父亲陆子福、祖父陆荣昌等的身世,以及陆小曼本人,都有记载。
《樟村陆氏宗谱》卷十三,记录着陆小曼祖父陆荣昌的简历:“荣昌,行二,字致和,朝议大夫,钦加运同衔赏戴花翎,候选同知,国学生。配刘氏,子三:子芳、子梁、子福。”“公生于道光二十年庚子七月十一日辰时,没于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十二月十六日酉时,享寿六十有二。”
宗谱中关于陆小曼父亲陆子福的记载是:“子福,行三,字厚生,官名定,又字静安,号建三。同治十三年甲戌七月十六日午时生。邑庠生,即补知县,度支部员外郎,资政院一等秘书,二等嘉禾章,财政部参事,赋税司会办。配徐氏,武进鉴渊公长女,生于同治十二年癸酉六月初九日寅时,卒于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四月二十二亥时,葬于宝山县江湾镇。继配吴氏,武进中丞第耔禾公长女,光绪二年丙子九月十四日卯时生。子二:耀璋、耀增。女三:长次早卒;三小曼,生于光绪二十九年癸卯九月十九日寅时,待字。”
《樟村陆氏宗谱》于民国九年(1920)修成。当时陆小曼十八岁,尚未出嫁,所以宗谱中以“待字”记之,意指待嫁。陆小曼的两位姊姊因为早就夭折,家里只留下她这位宝贝千金,所以特别宠爱她。
陆小曼祖父陆荣昌这位清代“赏戴花翎”的“朝议大夫”,于咸丰年间为避“太平天国”战乱,而举家迁居上海。
陆小曼父亲陆子福,晚清举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留学日本期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积极投身辛亥革命。民国初年,袁世凯篡权后,陆子福曾遭通缉。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出任财政部参事、赋税司司长等职,并主持创办了中国储蓄银行,首创中国银行业零存整取储蓄。
小曼母亲吴曼华,是常州著名的白马三司徒中丞第吴耔禾的长女闺秀,多才多艺,深有古文基础。清末,丈夫一度担任贝勒学校教师,她常帮助丈夫批改带回家的学生作业。尤擅长工笔绘画,小曼自幼喜爱画艺,深受母亲影响。连“小曼之名”,亦取自母亲名字中的一个“曼”字。
总之,陆小曼出身于官僚、银行家、书香之家,是受到良好教育的大家闺秀。
少女时已显才情
陆小曼幼年在上海过完幼儿园生活后,六岁随母赴北京父亲处,因当时陆子福在北京袁世凯掌门的政府供职。小曼七岁起进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读书,九岁到十四岁在北京女中读书,十五岁转入北京圣心学堂。进入这些新型学校,尤其是西洋式贵族化教育的圣心学堂,陆小曼的聪慧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父亲还专门为她请了一位外文家庭教师。陆小曼十六七岁时已精通英语和法语,并能弹奏钢琴乐曲,还擅作西洋油画和水彩画,加之具有上海女孩的灵秀活泼特点,真是人见人爱。一次,有法国人来圣心学堂参观,见到一幅精细入微描绘花卉的油画,问是何人所绘,校方告知是学生陆小曼。当见到作者是一位小巧可人的妙龄少女时,参观者顿觉惊讶和佩服,当即以二百法郎购下这幅油画。陆小曼为感谢学校的培育,当即将二百法郎缴校方供作经费,校方为有一位如此才情横溢又明事理的学生而感荣耀。
少女时的陆小曼
当时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要圣心学堂推荐一名精通英语和法语、秀美可人的姑娘去外交部参加接待外交使节的工作,校方首选的便是陆小曼。校方征求陆小曼父母意见,父母认为这正是让小曼参与外交活动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就同意了这件事。于是,小曼经常被外交部邀请去接待外宾,参加外交部举办的舞会等,在其中担任中外人士之间的口头翻译。
陆小曼能歌善舞,擅长演戏,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眉目清秀,体态轻盈,声音柔和,热情又能随机应变,在应邀参与的三年外交活动中,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陆小曼在外交活动中表现出爱国的品格,巧妙地应对外国人蔑视华人的言行。一次,法国的霞飞将军在检阅我国的仪仗队时,看到仪仗队的动作欠整齐,就带讽刺性地说:“你们中国的练兵方法,大概与世界各国不相同,欠整齐也可以。”陆小曼当即机敏回答:“没什么不同,全因为您是当今世界上的有名英雄,大家见到您不由得激动,所以影响动作的整齐。”以此维护了我国的尊严。
又有一次,外交部举办的节日宴会上,有的外国人为了取乐,用点燃的纸烟头接触中国儿童所持的气球,突然“乒”的一声爆破,使原本正玩得高兴的中国孩子吓得哭了起来,而那些外国人却捧腹大笑。陆小曼见此,立即以牙还牙,用同样的方法爆破外国儿童所持的气球,而使洋人吃惊苦笑,那些原来为了取乐的外国人意识到自己行为欠妥而得到应有的教训。
如此美丽聪颖的陆小曼,在圣心学堂有“皇后”之称,在外交场合有“东方美女”之誉。
少女时代的陆小曼,还能通过敏锐的观察判断政坛情势。当时(民国初年),因袁世凯篡权建立的北洋政府要清除孙中山的影响,便借口孙中山在广州的“二次革命”与北洋政府中的国民党议员有关系,下令通缉议员中的国民党员。小曼父亲陆子福是议员中的国民党员,意识到父亲凶多吉少,小曼就提醒父亲不要将国民党党证带在身上,而藏到不易找到的秘密处。果然,陆子福走出家门上班时,被警方传唤搜身,因在身上未搜到国民党党证,从而脱了险。
曲折的婚姻
1922年,陆小曼二十岁,她离开圣心学堂,与王赓结婚。这是一场按传统婚俗由父母作主的婚姻,而且从订婚到结婚,前后不到一个月,十足是“闪电结婚”。然而对陆小曼来说,这种“闪电结婚”,是带有强迫性的不幸婚姻,于是二人在1925年离婚。
之后,小曼与著名诗人、“新月派”文学代表人物徐志摩于1926年8月14日,即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的中国情人节,在北京的北海公园举行订婚仪式,接着于同年10月3日(农历八月二十七)孔子诞生日在北海公园举行婚礼。当时小曼二十四岁,志摩三十一岁。结婚介绍人是胡适,证婚人是梁启超,名教授赵元任和陈寅恪专程从清华大学赶来,北京大学教授金岳霖是伴婚人,来宾共二百余人,多半为知识界人士。
陆小曼与徐志摩
梁启超这位徐志摩的老师所作的证婚词,既有爱,又有训导,可谓历史上别有天地的证婚词:
徐志摩!陆小曼!你们的生命,从前经过些波澜,当中你们自己感受不少的痛苦!社会上对于你们还惹下不少的误解。这些痛苦和误解,当然有多半是别人给你们的;也许有小半由你们自招的吧?……
你们基于爱情,结为伴侣,这是再好不过的了。爱情神圣,我很承认;但是须知天下神圣之事,不止一端,爱情以外,还多着哩。……
徐志摩,你是一个有相当天才的人,父兄师友,对于你有无穷的期许,我要问你,两性情爱以外,还有你应该做的事没有,从前因为你生命不得安定,父兄师友们对于你,虽一面很忧虑,却一面常常推情原谅,苦心调护。我要问你,你现在,算得安定没有,我们从今日起,都要张开眼睛,看你重新把坚强意志树立起,堂堂地做个人哩!你知道吗?……陆小曼,你既已和志摩作伴侣,如何地积极地鼓舞他,做他应该做的事业,我们对于你,有重大的期待和责备,你知道吗?以后不能再分他的心,阻碍他的工作。你是有一种极大的责任,至少对于我证婚人梁启超有一种责任。(见《胡适来往书信选》)
小曼和志摩结成连理后,举家(包括小曼父母)由北京迁回上海,先后居梅白克路(今新昌路)143号、环龙路(今南昌路)花园别墅11号、福熙路(今延安中路)四明村923号等处。当时志摩仍在北京大学等校执教,所以常旅途于京沪之间。
陆小曼和徐志摩居于上海福熙路四明村923号的家
与徐志摩合作话剧《卞昆冈》
徐志摩对于陆小曼的爱是刻骨铭心的,在他的诗歌中时时流露出对于陆小曼美的欣赏:
一双眼睛也在说话
睛光里漾起
心泉的秘密
……
这一对文艺领域才子才女的结合,情投意合下激情的不断碰撞,激起了二人合作作品的欲望。
小曼和志摩的共同爱好之一,是都喜欢戏剧,共参演戏剧。巧合的是,小曼曾翻译过意大利剧本《海市蜃楼》,而志摩也翻译过意大利剧本《死城》。他俩对于如何驾驭话剧剧本的编写,可谓熟门熟路,于是婚后便共同酝酿创作五幕话剧《卞昆冈》。
话剧《卞昆冈》构思了这样的故事:卞昆冈是一位雕塑家,深爱着妻子青娥。青娥病逝后,卞昆冈与老母一起抚养着孩子,并且一直思念着妻子。儿子阿明的眼睛酷似母亲青娥,卞昆冈看着儿子的眼睛,仿佛依然和妻子青娥相处。但是,妻子已亡,这是明摆的事实。为了摆脱这一亡妻的悲境,在老母的催促下,卞昆冈与寡妇李七妹结了婚。谁知,李七妹是个恶女,因每天见到卞昆冈依然牵挂着亡妻,产生愤恨,于是与奸夫合谋把阿明的眼睛弄瞎,继而又害死阿明,远逃他乡。阿明的惨死,毁灭了卞昆冈心中的爱与美,他竟于悲愤中跳崖自尽。而他的徒弟此时拿起了复仇的柴刀,去追杀出逃的恶女李七妹及其奸夫……
《卞昆冈》是一出将“美、爱、死”糅合一起,带有唯美主义色彩的话剧剧本。剧本的结构是由陆小曼设计的。剧本的编写,是小曼和志摩两人依偎在小曼的梳妆台前,你一言我一语,仿佛在排戏似地演示、推敲,最后由徐志摩执笔完成。小曼的普通话语音相当标准动听,剧本中角色的对话语气,也主要由陆小曼设定。总之,五幕话剧本《卞昆冈》的诞生,是小曼和志摩爱情的产物。
《卞昆冈》于1928年4月至5月,在徐志摩主编的《新月》月刊一卷二期和一卷三期上连载。同时由导演余上沅主持,开始排演《卞昆冈》。同年7月,《卞昆冈》由新月书店出版单行本。1931年,余上沅导演正式将《卞昆冈》搬上话剧舞台。之后,由上海龙马影片公司改编拍摄成故事影片,男女主角分别由王元龙(兼导演)、雪明珠担任。由此可见,《卞昆冈》因为在艺术上有审美价值,主题思想具一定积极意义,为当时社会所肯定。2000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所属的青年话剧团,于上海现代人剧社又排演此剧,并于10月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上演,依然显示着该剧的艺术生命力。
徐志摩因她结缘美术界
多才多艺的陆小曼,从总体上看,艺术兴趣注重在绘画。对此,徐志摩在和陆小曼结婚后,对她有了深入的了解,所以总是鼓励小曼多多作画。由此,徐志摩转而较多关注美术界,与美术界交往多起来,甚至直接参与美术界活动。
徐志摩
20世纪初由上海兴起的“洋画运动”,到1929年正是如火如荼之时。所谓“洋画运动”,便是引进西洋美术,发展中国的现代新美术。正因为上海是倡导中国新美术的发祥地,所以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于1929年4月10日至5月10日,在上海国货路新普育堂举办“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
上海南市国货路新普育堂为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会址
第一次全国美展盛况空前,共展出油画、水彩画、色粉画、雕塑、中国画、书法、篆刻、建筑设计、工商美术设计等各类美术作品近三千件,前来参观的中外人士近十万人。徐志摩因个人名望影响,又关注美术界,展览期间,应邀担任第一次全国美展特刊《美展》三日刊的首席主编,全力投入编刊。在《美展》三日刊第一期,徐志摩写有发刊词《美展弁言》刊于头版头条,论述了举办第一次全国美展对于推动发展中国新美术之意义,以及出版《美展》三日刊旨在探讨有关美术的学术问题。在各期《美展》三日刊上,除报道有关美展的活动外,还发表有不少论文,如孟寿椿的《美术与人生》、陈小蝶的《艺术自身的热力》、黄宾虹的《画家品格之区异》、马孟容的《现代国画之派别及其趋势》、郑岳的《论国画之力与天分》、贺天健的《美术为心灵动作之表现》等。特别是《美展》三日刊第五期,发表了徐悲鸿的论文《惑》、徐志摩的论文《我也“惑”》(徐志摩文因篇幅长,又在《美展》第六期连载),就如何评价西方现代美术流派、如何吸收西方现代美术来发展中国的新美术,展开了热烈论争。
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特刊《美展》三日刊第一期
徐悲鸿在《惑》中认为,西方后期印象派、野兽派等的作品是使人无法容忍的东西,因而斥之为“无耻之作”,把他们的作品比为“乡下人的茅厕”那样令人恶心。徐志摩在《我也“惑”》中则针锋相对,反驳徐悲鸿对塞尚和马蒂斯的否定言词。文中以英国艺评家罗斯金当年指责侨居英国的美国画家惠勒斯的事件为例,说徐悲鸿的看法也是一种不为历史认可的“偏见”,因为罗斯金曾以“俗物、无耻、纨绔”等语言否定惠勒斯的创作,以致后来酿成一场轰动伦敦的笔墨官司。
上述“二徐之争”,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第一次有影响的关于如何评价西方现代美术流派、如何吸收西方现代美术来发展中国新美术的学术之争。“二徐之争”的论者都是留学欧美的饱学之士,归国后徐悲鸿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兼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徐志摩任北京大学等校教授。“二徐之争”又吸引了留学英国、时任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的西画教授兼建筑系西画教授李毅士撰文《我不“惑”》参加论争,刊于《美展》三日刊第八期。李毅士既不赞同徐悲鸿对西方现代美术诸流派的简单否定,承认塞尚、马蒂斯的艺术表现是一种“十二分诚实的天性流露”,又以社会效果为衡量艺术价值的尺度,不主张让西方这种现代派画风在中国广泛流行。他主张等到将“欧洲数百年来艺术的根基多少融化了,再把那触目的作风,如塞尚、马蒂斯一类作品,输入中国来”。
第一次全国美展在上海展出一个月后闭幕,特刊《美展》三日刊出十期后休刊。作为首席主编的徐志摩,觉得《美展》三日刊只出了十期,意犹未尽,这么大一个中国,应继续有一份学术性的美术刊物为好。于是,以他为首,继续保持《美展》三日刊的原有主编班子(陈小蝶、杨清磬、李祖韩等),在1929年7月1日宣告成立“上海美周社”,创刊学术性美术周刊《美周》。出版第一期后,接着在7月8日又出版《美周》第二期。在这两期《美周》上,刊出有叶遐庵的《甪直保圣寺唐代杨惠之塑壁略记》、黄宾虹的《虚与实》、陈小蝶的《现代画派之紊乱》、贺天健的《从学理上估定山水画价值》、胡佩衡的《画箑纵读》、杨清磬的《印象派之蒙奈》、中坚的《关于风景画》,以及倪贻德、俞剑华、狄平子、郑午昌、吴湖帆、俞寄凡等人的学术论著。可见,《美周》是一份生气勃勃的美术界学术刊物。
据陆小曼说,当时徐志摩为了编《美展》和《美周》这两份刊物,常为阅稿编校弄到深更半夜,乃至通宵达旦。由此可见,他是为美术界出了力的。
与徐志摩的结婚纪念册《一本没有颜色的书》
徐志摩保存有一册十分珍贵的他与陆小曼的结婚纪念册《一本没有颜色的书》,汇集了他结缘于美术界的不少朋友为他和小曼作的带有纪念性的诗歌和绘画,虽然都是用毛笔单纯墨色所写所绘,但是却洋溢着深厚的朋友情谊,令人回味和感动。例如林风眠绘的一幅《双燕》,表现一对燕子结伴而飞,形影不离,借燕恭贺志摩、小曼结为生活伴侣。画幅左侧题曰:“燕:你勿悲,你当思人间。”实际上点题的含意是俗话所说的“不悲则喜”,真诚告诫志摩、小曼,可能生活中会出现波折,但不要悲观,结伴继续前进就是幸福。又如曾留学法国学习绘画、与徐悲鸿等组织留学生美术团体“天狗会”的画家兼诗人邵洵美作的一幅《茶壶茶杯对话图》,题曰:“一个茶壶,一个茶杯;一个志摩,一个小曼。”以巧妙构思,用茶壶和茶杯来象征志摩和小曼已结成谁也离不开谁的天然姻缘关系,也是祝贺他俩结成美满伉俪。再如画家兼文化学者杨杏佛为陆小曼作的一帧侧面头像,把小曼的聪明灵秀气质表现得栩栩如生。还有漫画家张正宇、中国画家杨清磬、画家兼雕塑家江小鹣,以及画家兼诗人、学者闻一多等都留下了诗画并茂的作品。
林风眠作《双燕》并题词
邵洵美作《茶壶茶杯对话图》并题诗
杨杏佛画陆小曼侧画像
另外,因徐志摩和画家胡亚光、张大千友情甚深,1931年徐志摩遇难后,胡亚光与张大千合作绘了《诗人徐志摩遗像》立轴,以此怀念志摩。
(作者系美术学科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