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字廑午,又字克强,号杞园,是辛亥革命的主要组织者和杰出的领导人。在为革命奔走期间,多次来上海,但是没有固定的寓所。“二次革命”中,在南京任江苏讨袁总司令,事败后流亡日本,不久赴美国。袁世凯“驾崩”后,黄兴回到中国,于1916年7月6日返回上海;仅几个月后,10月31日,在上海寓所病逝。
身穿戎装的黄兴
20世纪80年代后期,湖南黄兴故居的同仁拿着黄兴的讣闻,以及他们收集到的黄兴逝世后的相关报刊资料来到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希望协助寻找黄兴在上海最后的寓所。
黄兴讣闻的原文是:
黄公讳兴,字克强,痛于民国五年十月三十一日午前四时疾终沪寓,享年四十有三。经于十一月二日午前五时入殓。谨定于十二月二十一、二日在福开森路本宅开吊,二十三日举殡长沙。哀此讣闻。子:一欧、一中、一美、一球;女:文华、德华;主丧友人:孙文、唐绍仪、李烈钧、柏文蔚、谭人凤。(毛注青编著:《黄兴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91年,第503页)
讣闻中只提到黄兴寓所在“福开森路”,没有门牌号。黄兴逝世后次日,《申报》发表题为《黄克强先生作古》的文章,说:
民国伟人黄克强先生寓沪上福开森路三百九十三号,现年四十四岁。先生频年奔走国事,积劳成疾,近更咯血不止,医药罔效,于十月三十一日午前四时逝世。(1916年11月1日《申报•本埠新闻》)
当时的许多报纸对黄兴逝世作了报道,许多文章提到黄兴的住宅或灵堂在“福开森路三百九十三号”。福开森路就是现在的武康路,由当时担任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校监的美国人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1886—1945)主持修筑,目的在于拉近南洋公学与市区的距离,方便学校的交通,当地人称之为“福开森路”。1914年,法租界扩张成功,福开森路一带被划进了法租界,法租界公董局没有重新取名,仍然称之为“福开森路”,使用法文路名“Route Ferguson”。问题在于,上海的许多马路的门牌号在20世纪30年代前是很不稳定的,1916年黄兴逝世那年的“福开森路三百九十三号”是不是现在的“武康路393号”?
已故上海掌故家郑逸梅先生在《清娱漫笔》中说:“黄兴的寓所,在福开森路三百九十三号,是‘世界社’的原址。”(《最小的讣闻》,郑逸梅《清娱漫笔》,上海书店出版社,1982年,第89页)世界社由张静江、吴稚晖、李石曾等于1906年创办于法国巴黎,并在上海平望街204号设立分社,主要代表中国参与世界的教育文化会议,与世界各国合作办理中国学子赴西方国家“勤工俭学”,先后在法国里昂创办“中法学院”,在北京创办“中法大学”,在上海创办上海药学专科学校、世界学校等。当时的许多留学生就是在世界社的帮助下出国勤工俭学的,不少人由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约1929年前,世界社上海分社迁到法租界福开森路393号。《民国二十四年上海年鉴•学艺》载《世界图书馆展览会开幕》一文,说:
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之世界图书馆展览会,于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双十节在福开森路三九三号开幕。由该馆创办人吴敬恒(即吴稚晖)亲临揭幕。
又说:“展览场所假福开森路三九三号世界社大礼堂,四壁及中间均陈列出品,如照片、图样、表册、出版品等类,共计一千二百余件。”《年鉴•名人录》中还说:“李煜瀛,字石曾,河北高阳人。五十五岁,中央监察委员、中国建设银公司董事、中国农工银行董事长。住福开森路三九三号。”由此可以断定,1916年黄兴位于福开森路393号的寓所与1934年世界社所在地福开森路393号是同一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武康路393号。
1947年上海地图上的世界社和世界中学
毛注青编著的《黄兴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80年)第478页注文说:“黄兴返沪后,初寓圣母院路(石门一路)100号,继迁福开森路393号。”又说:“1917年1月18日,幼子一寰生于上海福开森路三九三号。”可见,1916年7月6日黄兴到上海后并没有直接入住福开森路393号,而是过了几天后,才由政府安排入住;黄兴逝世后,黄兴家族也没有立即离开福开森路393号。那么,福开森路393号原来是什么样的房子呢!
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在20世纪初,清政府的上海道署“洋务局”在公共租界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青海路顶头,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为“南京西路旧货店”)设立机构,同时,在相近的戈登路(江宁路)建造“道台花园”,就是上海道台会见外国领事或商人的府邸。上海光复后,上海军政府急于筹款,开始变卖清政府产业,这个“道台花园”被卖给了英商麦边洋行的老板麦边(George McBain),变成了“麦边花园”。后来,麦边又把“麦边花园”卖给了一家酒店公司,公司在这里开办“Majestic Hall”,就是著名的“大华饭店”。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宋美龄的世俗婚礼就是在这里举行的。“道台花园”旧址的位置相当于现在的美琪大戏院及附近一带。
接待外国领事的“道台衙门”没有了,但是,上海还得有一个外交机构,于是在民国以后,就选择比较偏远的、地价相对低廉的福开森路再建造外交场所,那就是福开森路393号。黄兴到上海后,成了这里的第一位住户。因为这是公产,黄兴家族迁出后,世界社就搬迁入住。
《民国二十四年上海年鉴》还说,以冯陈祖贻为馆长的中国国际图书馆举办的“世界图书馆展览会”,有英、美、法、德、瑞士等15个国家的40余家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以及中国故宫、同济大学等20余家图书馆参加了展出。展览会结束后,不少图书馆把参展的部分图书和展品无偿捐赠给了世界社。以后,世界社为了扩大收藏和开展图书馆学研究,设立了以研究世界图书馆为主的“世界学院”,和以研究中国典籍为主的“中国学典馆”。1936年,世界社又开设这两个机构的预科——世界中学。
据中国历年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和协定,上海道台是负责处理外交事务的机构,清帝逊位后,上海道署的洋务局遣散了,于是,北京政府在上海设立“外交部驻沪交涉通商使”,接替清朝的上海道署和洋务局。这个机构的名称不断地变换,1916年开始使用“外交部特派江苏驻沪交涉员公署”,福开森路393号应该是这个机构的驻地;可是,这里被黄兴居住了,后来他们只能另选他址,重建办公机构用房,一直到1923年1月31日,才正式迁到丰林桥(今枫林桥)新建的公署内。
黄兴寓所占地面积10余亩,北面紧挨着福开森路,南面到霞飞路(当时叫做“宝昌路”,就是现在的淮海中路),从福开森路393号门进出。主建筑在北侧,坐北朝南,面临大块的草坪和绿化,二层砖木石混合结构,英国乡村别墅式风格。黄兴逝世后,当黄兴的家族搬离后,福开森路393号的房子仍然由政府收回,不久调拨给李石曾和世界社使用。后来,世界社在这里建立“世界学院”“中国学典馆”和“世界中学”。在字林洋行1937年版《中国行名录》的登记中,福开森路393号的住户是Kiangnan Railway Co.和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就是“江南火车公司”(这是意译,它是否就是中国名称,尚有待考证)和“中国学典馆”。上海的铁路机构“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简称“两路管理局”)的英文名称是Ministry of Railway或N.-S. and S.-H.-N. Railway Administration,估计,那个Kiangnan Railway Co.是中央政府派驻在上海的铁路管理机构。于是,上海地方政府划出福开森路393号沿街的地块,他们在这里建造了办公楼,建筑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近现代主义风格。
武康路393号建筑北立面
武康路393号建筑南立面
1948年上海市教育局编印的《上海市中等教育概况》中说,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后,世界中学校长陶玄赴重庆,世界中学一度处于停顿状态。1938年,为了预防敌伪染指学校,世界中学一度改为“私立世界中小学”。抗日战争胜利后,校长陶玄,董事长吴稚晖,董事李煜瀛、钱新之、张静江、杜月笙、王晓籁、江一平(虞恰卿的女婿,著名大律师)等相继回沪,学校呈复兴之势。《上海市中等教育概况》在叙述学校场地和建筑时说:“本校基地约八亩,建筑物占六分之一,运动场占六分之四,校园面积占六分之一。”显然,原来的黄兴寓所的绿地大部分已经建设为校舍和运动场。新中国成立后,原来的世界社由华东文教委员会接管,建筑改为他用;世界中学由上海市教育局接管,仍为学校,不过,校名多次更换,1981年改名为“沪光中学”,改从淮海中路1788号进出。
20世纪40年代武康路393号南楼
(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地名学会副理事长)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