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康路212号是一幢不太会引起路人注意的花园别墅,说它不引人注意是因为你走在街上根本看不到这幢建筑的身影,只有进入大门,沿着甬道走进去后才能在花园深处看见里面矗立着一幢漂亮的欧陆式的乡村别墅。建筑一反常态,主立面朝东,似乎是为了迎接初升的太阳而设。陡峭的屋顶覆盖着红瓦,主入口边上竖立着红砖砌筑的壁炉,烟囱高大挺拔,直出屋面,然细看其砖工却砌得十分精细。建筑外墙用白色粉刷,视觉上给人以十分强烈的色彩对比。二层楼建有宽大的露台,底层是联排的落地门窗。整幢房子在四周花木扶疏的簇拥下显得十分幽静典雅,令人不由得联想起安徒生童话故事里的结尾:王子和公主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
花园深处的武康路212号花园别墅
有人说这幢房子是英国式的,其实不然,细看之下我们还是比较容易发现它与英式建筑间的不同之处:虽然屋顶都是那么陡峭,但这幢房子在接近屋檐处是有举折的,英式建筑则没有;再看屋顶上面的老虎窗,英式住宅采用的是一面坡的顶,我们称为棚式屋顶,但它却有三面坡,这种做法多见于欧洲大陆;此外英式建筑的窗洞没它开得这么大,也鲜有室外的大露台……
武康路212号建筑侧立面
文字描述也许还不够直接,但凡我们去欧洲的乡村旅行,那么在中、北部的德国、丹麦、奥地利以及匈牙利、捷克等国家随处可见这种样式的乡村住宅。
有人说这幢房子是我国近代民族机器制造业的先驱、上海大隆机器厂创办人严裕棠的旧居,我有些疑问。严裕棠早年虽在洋行里做事,但心中的志向却是创办中国人自己的工厂,按理他是不会为自己建造这种纯粹的外国式的居所的。为此我专程去了图书馆查阅《字林报行名簿》,果然有收获!1932年版的《行名簿》上记录着福开森路212号住宅的主人是Mr.& Mrs.Ove Lunn(欧弗•鲁恩夫妇),找到了这条记录后再查男主人的职业,赫然发现他原来是丹麦驻上海的总领事,至此,答案揭晓了。
可紧接着新的问题又来了。按理一个国家的驻外使节是不大会为自己建造房子的,因为工作流动性大嘛,说不准哪天又奉召去另一个国家任职了,所以他们一般都是租房住,房租由国家报销。这么想来,房屋的业主应该还另有他人,但是可以证实我这个猜想的史料却遍寻不得,查至1936年版的《行名簿》,干脆连福开森路212号的记录也没有了,再查那一年的丹麦领事馆栏目下,总领事也已换成了别人,这里人去楼空了。
我一般不做轻易否定别人的事情,虽然写武康路212号严裕棠旧居文章的作者没有公布他的史料依据,但据查严裕棠除了兴办实业外,还从事房地产买卖,在江浙等地都置有房产,那就更不必说上海了。以此推断,大约晚至1936年,这处花园住宅已经是在严裕棠名下了。至于最初建造并拥有这处花园住宅的人很可能是一位丹麦或者德国的商人,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曾将此屋出租给欧弗•鲁恩用做领事官邸;30年代中期严裕棠买下了这处房产。按照中国人的行事风格,一般都比较低调,所以就拒绝了《字林报行名簿》编辑部的要求,不将这处房产予以登录,所以往后就找不到相关记载了。
大约在2010年前后,同济大学一批学历史建筑保护专业的学生参加了一项名为“城市徒步”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去考察了老房子非常集中的虹口区提篮桥街道,在此过程中发现了位于平凉路25号的严家旧宅。这是一幢体量庞大、外观呈中西合璧样式的三层楼大住宅,古朴庄重,亦中亦西,尤其令他们兴奋的是在用来砌筑墙体的青砖上找到刻有“严裕棠”或“庚申造”的字样,且不止一处。这些小青砖毫无疑义地道出了房屋的主人和房屋建造的年份,据推算,农历庚申年是1920年。当时严裕棠办厂已经很有规模了,应该有经济实力为自己建造这样气派的大宅子,并且这样的建筑样式也符合严裕棠作为一名民族实业家的审美观和对理想家宅的要求。
综上,我们似乎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武康路212号花园住宅可能是严裕棠名下的房产,但不是他的旧居。旧居的概念是要主人在那里曾有过具体的居住时期或者日常活动的记录。不过我仍然希望有人能够找到类似这样的记录,因为即便我的判断被推翻,但历史的真相却被找到了。
写到这里,发现这个题目无论如何总绕不开严裕棠这位历史人物,故据查得的资料,连缀成短文,以馈赠读者:
严裕棠先生的生卒年份是1880—1958年,出生于沪西严家宅。严家祖籍江西婺源,后落籍江苏吴县。十九岁时进英商老公茂洋行当练习生,由于工作认真勤快连获升迁,任洋行大班皮文斯的私人助理,后又进公兴铁厂当跑街。1902年严裕棠与铁匠褚小毛在杨树浦太和街合伙办铁工作坊,取名大隆铁工厂,最初仅有4名学徒,7名正式工人,做些敲敲打打的修理工作。1906年起改独资经营,承制上海英商等自来水厂的水管、闸门、龙头等金属铸件,仿制农业机械。1913年严裕棠又在平凉路建起12间平房,工人、学徒达到四五十人,业务扩展到为黄浦江上的外轮修配机件。1918年夏,大隆厂迁到大连湾路(今大连路),工人学徒增加到300多人,开始向制造业发展。
1924年严裕棠在光复西路购地60余亩建造厂房,业务正式由纺织机件修配向机器制造发展。1926年迁入新厂时,有工作母机200余台,职工1300人。在此期间,严裕棠与人合伙租办苏州苏纶纱厂,建立光裕公司,总管大隆、苏纶两厂,实施棉铁联营。1930年又在苏州建苏纶第二厂和织布厂,同时向国外订购全套发电设备,自办发电厂。翌年,六子严庆龄自德国学成回国,严裕棠命其主持大隆业务,并聘请外国专家治厂,生产成套棉纺机。1934年,严裕棠收购上海隆茂纱厂,改名仁德纱厂,并投资常州民丰纱厂、戚墅堰通成毛纺厂和郑州豫丰纱厂,成为上海、苏南著名实业家。此外,严裕棠还在社会公益方面投入不少精力,先后兴建小学3所,免费吸收同姓及职工子弟入学。资助静安小学和同德医学专门学校,设立上海正养中学清寒助学金和圣约翰大学教师补助金;捐款修复上海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建苏州甘棠桥(被当地命名为“裕棠桥”),还资助建设彭浦董家桥、吴淞江造币厂桥等等。尤其是在上海“一•二八”事变期间,严裕棠大力赞助和支持十九路军。
1937年上海沦陷后,大隆机器厂被侵华日军占用,改名大陆铁厂。次年子严庆龄以大隆库存器材在租界开设泰利机器厂,并投资常熟开设小型纱厂,艰难生存。
抗战胜利后,1947年严家赎回了由国民党政府接收的大陆铁厂,复名大隆。同时合伙开办苏州纱厂、香港怡生纱厂。1948年严裕棠离开上海到香港,转而又赴南美巴西里约热内卢发展,成为当地著名的企业家。
1949年大隆、泰利等厂部分机器由其子严庆龄、媳吴舜文运台湾,开设裕隆铁工厂,以及台元纺织厂,逐渐形成拥有汽车、纺织、机器、金融等业的裕隆集团,为台湾十大财团之一。
1958年9月严裕棠回台湾定居,10月18日病逝于台北。
由严裕棠创办的大隆机器厂解放后改为公私合营,一直在光复西路旧址,直到2001年该区域拆迁改造才搬迁到宝山区新建的厂区,如今历经一百多个春秋的大隆依然活跃在上海机械制造行业。严裕棠及其大隆机器厂对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功劳在于,他让中国纺织业有了中国人自己制造的机器,改变了“仰给于舶来品”的尴尬状况,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做出了一份贡献。
(作者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