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路是沪上有名的具有欧陆风情的休闲娱乐街,它的风雅从东平路起蔓延一路,在靠近宛平路的那一段却内敛安静起来,全然没有了前面一段的灯红酒绿和繁华喧嚣。这一段是繁华热闹的衡山路最为安静的一段,从衡山公园开始的田园气息一直蔓延到衡山路结尾处的徐家汇,仿佛为充满时尚元素的衡山路画上了一个优雅的句号。
历史悠久的衡山公园
在衡山路与宛平路、广元路的交叉口有一处凹进去的地方,那里面藏着一个小公园,稍不注意就会错过。这个公园就是衡山公园,虽然面积不大,却历史悠久,公园融合了中西园林建筑风格,有一种潜在深处的浪漫。
衡山公园最早的名字叫贝当公园,是在法国军队的营地上建造的。当时,这一带还很荒凉。1925年8月,法国军队驻扎在贝当路(今衡山路)、汶林路(今宛平路)之间的贝当营房里,法租界当局嫌这里场地小,部队操练不便,便另觅地方设置营房。部队撤走后,这里成了一块空地,法国公董局决定把它改建成小花园。原址北部有一条旧河道,便用疏浚徐家汇河的河泥充作填土,后在其上种植树木,铺种草坪,搭建假山,还建造了一座亭子。1926年5月,公园建成后对外国人开放,因坐落在贝当路上,故定名为贝当公园。1943年10月,改名衡山公园,园名由当时的副市长赵祖康题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65年,曾作为儿童公园和以盆景为特色的公园对市民开放。1965年起,因建设工程需要,停止对外开放,大门紧闭,一关就是二十余年。1987年春天,公园经整修后重新恢复开放。公园在基本保持原有绿化布局的基础上,改造了园内局部地形。公园中间是个大草坪,右侧小卖部前有供游人休憩的石桌、石椅。公园内还有座小假山,山下有个小小的儿童乐园,里面有摇船和旋转木马。草坪的北面原先设置着一尊高2.6米的青铜翔鹰雕塑,极有气势。也许是觉得老鹰雕塑和衡山公园的气质不是很匹配,1990年,这尊青铜老鹰雕塑被迁移到钦州路田林东路的绿地内,这个绿地的名字就叫老鹰绿地。1991年11月,衡山公园在大草坪一侧建造了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先生的塑像。公园周边,通过种植高大的法国梧桐树构成了公园与城市的边界,使公园景观与城市隔离,自成一体,围合出完全封闭的空间。公园门前采用一个分流岛将公园人流和城市人流区分开来并导向入口,这个细节很能看得出设计者构思的巧妙。
衡山公园(贺平 摄)
进入园内,中间大道上有三排种满了各式时令花卉的梯形大花坛,花坛中的花草拼图,呈现出有规则的几何形状,体现出法国花园的风貌,同时在不经意间将游客引入花园深处的沈钧儒塑像。两侧种植着木瓜海棠、珊瑚树、桂花树等,一排高大挺拔的水杉使园内景色分外清幽。园内一条环路将园区分为周边与中央两部分。主要公共活动空间集中在中央大片绿地中,而经由低矮小灌木构成的植物墙以及大型乔灌木形成的视线壁垒则在园中四周形成了具有强烈围合感的静谧空间。公园南边是衡山宾馆挺拔的身姿,成了公园极好的借景。衡山公园又好比是衡山宾馆的后花园,从宾馆窗口往下看便是衡山公园的一大片碧绿的大草坪,两者相互借景,相得益彰。衡山公园与衡山宾馆就这样相看两不厌地彼此厮守了半个多世纪。
沿着法式风情的花坛步入公园中心地带,花木丛中坐落着长须飘逸的沈钧儒半身塑像。沈钧儒字秉甫,号衡山,原籍浙江嘉兴,1875年1月2日生于江苏苏州。1904年中进士,1905年赴日留学学习法政,回国后从事立宪运动,继而参加辛亥革命、倒袁护法运动、推翻北洋军阀的斗争和新文化运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遭到迫害。以后在上海从事教育工作,执律师业务,掩护和营救许多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1935年主持成立上海文化界救国会,翌年主持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当年11月被捕,为著名的“七君子”之一。1941年代表救国会参加筹备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称中国民主同盟),1947年,民盟被国民党反对政府解散。1948年1月在香港主持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宣布与共产党合作,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同年9月赴解放区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1956年,任中央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1956年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主席,1963年6月11日在北京逝世。
沈钧儒塑像(贺平 摄)
沈钧儒塑像3米高的基座由三块不规则的巨大花岗石组成,由小到大向上托起塑像,象征沈钧儒先生一生经历过清朝、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始终如一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用青铜制成的塑像高1.5米,面部笑容可掬,双眼微眯,须髯飘拂,有一种动感。成自然形态的四块大小造型不同的花岗石参差不齐地分布在基座两旁,在不规则中给人以和谐统一和力度的美感。塑像旁一块碗形巨石上镌刻着介绍沈钧儒生平的文字。沈钧儒号衡山,其塑像安置在衡山公园也算是实至名归了。沈钧儒一生爱石,他常说石头最坚硬、最纯洁,他的书斋就名“与石居”,公园里特地让沈钧儒的塑像与石同居,以遂他生前所愿。在塑像后有两座小山岗,上面栽植了几棵香樟树,山岗下有罗汉松、广玉兰、白玉兰、红叶李等点缀其间。每年清明时节,沈钧儒的亲属等都会到塑像前来祭拜,并奉上鲜花。
园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三棵树龄已有165年的香樟树,每棵都有十几个分株,有点独木成林的气势,十分壮观。这三棵珍贵的香樟树有两棵在公园大门西面,一棵在公园东侧树丛中。公园中央有千余平方米的大草坪,高大的乔木与大块草坪、灌木、花卉组成各色景观。衡山公园是少有的没有以水构景的公园。全园规划布局自由,植物形式天然而少规则,虽隐约透露出当年法租界的文化气息,但与讲究人工设计的法国园林风格并不完全一致。原先的儿童乐园已被改建成健身广场,广场上铺设着塑胶地毯,健身器材齐全,绿荫丛中的这个健身广场很受市民喜欢。除了来健身的附近市民,还经常可以看见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友人,我就看见过一家年轻的外国夫妇带着两个孩子到健身苑来健身,那种悠闲、自然,完全没有在异国他乡的隔阂感。一侧的长廊加盖了玻璃雨篷,下雨时供游人避雨。园内的紫藤花架下攀爬着一株已有115年高龄的紫藤,花开时节,美不胜收,赢得无数市民争相前往观赏。
衡山公园内百年香樟树(贺平 摄)
壮观的中国铁路工人纪念塔
从衡山公园出来,在门前大型十字路口的圆形街心花园中心位置可见静静耸立着的中国铁路工人纪念塔,这里实际上是衡山路、广元路、宛平路、建国西路四条道路的交会处,面向衡山路处有三级台阶引领其上。这座纪念塔落成于1991年1月6日,由美国著名女雕塑家格洛妮亚•柯南设计制作,用钢铁材料制成。钢雕连底座高约9米,重1.5吨,底座长77厘米,宽75厘米,中间一根直径55厘米的钢柱,整个塔体由三千枚铁路道钉连成一线,钢柱盘绕而上。该塔是美国伊利诺斯州政府捐赠给上海市民的,专为纪念为建设美国东西海岸铁路作出杰出贡献的13 000余名华工。
中国铁路工人纪念塔(贺平 摄)
美国东西海岸的铁路由联合国太平洋铁路(东段)和中央太平洋铁路(西段)组成。1869年5月10日,这两段铁路在美国犹他州的普鲁蒙托里角接轨,正式宣告了被誉为世界铁路史上一大奇迹的横贯美国东西的大动脉建成,堪称19世纪最伟大的工程。这条铁路建成后,美国才变成了一个真正完整的国家,连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在他的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里也提到这段铁路修建的意义。因为没有它,八十天环游地球永远只是个梦想而已。在这条铁路修成之前,从纽约到旧金山至少要走6个月,铁路建成后则只需要7天。
1849年底,一批中国移民来到美国,他们中大多数是劳工。太平洋铁路西段要穿越整个内华达山脉,工程极为艰巨。西段铁路于1863年1月8日在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两条街道的相交处破土动工。从西部往东的路段,一开始便是最艰难的工程,横亘在筑路者前面的是海拔2100米的内华达山脉,最初的40英里都是在崇山峻岭中穿行,必须建设50座桥梁和10多条隧道,施工条件极为艰苦。1865—1869年间在铁路修建难以为继的状况下,先后有13 000余名中国劳工参与修建连接美国东西海岸的这条铁路大动脉。据说一开始招收筑路工人时,不少人认为华人个子矮小,体单力薄,根本没有能力参加这么艰苦的工作,还是铁路总承包人克罗科一语中的,他说:“能建万里长城的民族,当然也能修铁路。”事实也正是如此,中国劳工安分守己,吃苦耐劳,聪明能干,任劳任怨。由于中国劳工的出色表现,中国劳工的人数越来越多,从前期的85%一直上升到后期的95%,占了筑路大军的绝大部分。这条铁路原计划修建14年,由于中国劳工的吃苦耐劳和聪明才智,仅用了7年时间就完成了,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一半的时间。
这座中国铁路工人纪念塔一侧下部的碑文上用中英文写着这样一段文字:“中国建路工人所作的贡献是连接美国东西海岸并促成其国家统一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本纪念塔用三千枚铁路道钉塑造,以表彰他们的业绩,并象征伊州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的持久友谊。美国伊利诺斯州政府赠。州长詹姆斯•R. 汤普森 塑造者格洛妮亚•柯南。一九九一年一月六日。”该绿地于2006年9月改建,并在塔的侧面刻有“道钉绿地,改建于2006年9月”字样。
纪念塔黑色向上的瘦高造型屹立在街心,显得很特别,又好似衡山公园和徐家汇公园中间的一个顿号。在纪念塔对面的衡山路上,便是徐家汇公园了。
凝聚上海百年风情的徐家汇公园
衡山路是上海著名的法式风情街,Art Deco风格是衡山路上沿街建筑物的重要特征。地处衡山路一侧,和衡山公园仅一路之隔的徐家汇公园其实是一座大型带状绿地,那种浓郁的田园风情透过公园的枝枝蔓蔓飘散在衡山路上,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情舒畅,为在衡山路上逛累了的游人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休憩之地,形成人与绿色自然的对话,调节了都市人疲惫的心理,无形中缓解了生活的压力。
徐家汇公园通过雕塑、雕塑墙、铺地图案和绿化种植等手段,以简洁的景观线条、高低错落的空间处理,在公园内延续了Art Deco风格和衡山路特有的法式风情。在绿树丛中有四块贴着雕塑的雕塑板,风格前卫的造型充分展示了现代设计理念。公园在衡山路宛平路交叉路口坐落着一座名为“希望之泉”的大型雕塑。“希望之泉”雕塑原作坐落于法国马赛建城纪念公园广场上,为表达对上海人民的深情厚谊,马赛市政府决定对此原作进行复制,于2005年5月作为当年中法文化交流年的礼物赠送给上海人民,使其成为中法文化交流史、上海和马赛友好城市交往史上的重要见证。整座雕塑坐落在一个花岗石喷水池中,造型犹如一本翻开的历史书,上面是用不锈钢材料镂空的大树截面,下面由26根水柱组成三种可以变幻的曲线造型,喷水时满园浪漫。在公园靠近衡山路一侧还坐落着美国雕塑艺术大师曼纽尔•卡博内尔于2007年4月捐赠给上海的铜雕作品《新一代》,这尊大型雕塑传递出满腔的母爱,雕塑家将上海比喻成新生的婴儿,希望将“爱”带给上海人民,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友爱,是和平与合作的象征。这些雕塑作品和对面的中国铁路工人纪念塔互相呼应,共同构成了具有国际意义的城市景观。
希望之泉
衡山公园和徐家汇公园使这一带成为整条衡山路最具田园风味的地带。沿衡山路一路铺开的徐家汇公园,一直延伸到衡山路、肇嘉浜路的徐家汇。虽然建造于20世纪末,却是一座凝聚着上海百年风土人情的公园。这个以绿色植物为主的公园,特别突出了与原有徐家汇繁华商业圈以及衡山路老上海时期花园别墅风格的融合,通过保留建筑、雕塑小品、平静的湖面、景观天桥以及重新修缮的大工业时代留下的烟囱等景观,将公园连接为完整的城市绿地景观,而大轴线、对称分布、大色块在造景上的运用,体现了现代国际化的景观造景手法,是上海市中心难得的绿色植被与城市景观融合的综合性绿地。公园在保护和利用历史性建筑物,继承和表现城市文脉,运用现代空间构成手法造园等方面很有特色,为不同人群提供了多样化的活动空间,不失为一座现代感、人性化、文化内涵深厚的城市公园。面对周边繁杂的交通量与人流量,公园由南到北的地形落差处理得相当好,公园与道路之间也被设计成一定的高差,从而形成公园内部优雅静谧的休闲小环境,使开放式的公园与徐家汇商圈既自然过渡又俨然两个世界。公园北部的地形处理则采用了硬质铺装,以自然平缓的方式与衡山路相接,看似无意地将衡山路闲适宁静的氛围导入了公园,使游客漫步在公园,犹如徜徉于衡山路上一般。公园内有挺拔茂密的竹林,四季常青的松林,有展示热带风情的海枣和椰子,也有季相明显的栾树林,沿湖还有垂柳和桃李。绿化品种丰富,搭配合理。其整体布局好似缩小了的上海版图,带状的公园湖形同黄浦江,将公园分为“浦东”“浦西”两大板块。特别是在“黄浦江”上架设了“徐浦”“卢浦”“南浦”“杨浦”四座桥,并在湖面第一个弯道处设计了豫园景观,非常巧妙地展现了公园人文景观设计的精心构思。原大中华橡胶厂的烟囱、原百代唱片公司所在的小红楼是大工业时代与老上海风韵的遗存,体现了沪上的地域文脉与西方园林设计中“现代与传统的对话”。园内大量使用了模纹、绿篱和林荫道等符号化的景观表现,交叉直线的运用暗示了近代上海的城市肌理,试图勾起游人对老上海过往历史的回忆。
公园的骨架是由“一心、一带、三轴”构成的,由此组织起各景区和景点。“一心”,是公园中心的老城厢下沉花园,多条轴线道路汇聚于此,成为富有凝聚力的公园中心。“一带”是黄浦江水系及与之相伴的带状开敞空间,是全园的核心开敞空间,其他景区在其周边次第展开。“三轴”是三条直线型的公园主路。第一条是东西向从天平路、衡山路口延伸至中唱小红楼的林荫大道;第二条是位于公园中部,南北向从肇嘉浜路延伸至老城厢花园的林荫大道;第三条是东西向从肇嘉浜路、天平路口延伸跨越老城厢花园的景观天桥。在空间形态统筹安排上,用大中华烟囱统率全园,以水系核心空间、滨水曲路、轴线直路等构成空间形态大骨架,用景观天桥形成立交空间。
从公园西南入口步上台阶,迎面就是一根硕大的近百米高的铁锈红色的烟囱,烟囱外壁粗糙,一排铁质楼梯贴附其上,伸向顶端,烟囱下部是一个六边形的基座。基座正面刻着“徐家汇公园”五个大字,其余几个面上分别雕刻着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平面图、大中华橡胶厂厂区图、徐家汇公园建设纪事以及农耕、舞蹈、射猎、飞鸟白云、树木花草等浮雕。公园的纪事告诉人们,这片绿地所在地以前曾是大中华橡胶厂、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和部分企事业单位旧址及居住区,这根高耸直立的烟囱便是有着70多年历史并曾为我国橡胶工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原大中华橡胶厂用来排放污气的烟囱。大中华橡胶厂是我国早期最大的橡胶工业企业,也是最早制造轮胎和出口轮胎的工厂。该厂1928年由旅日侨商余芝卿和橡胶工业专家薛福基等创办于上海衡山路839号,起初主要生产“双钱”牌胶鞋、人力车胎等橡胶制品。1934年开始生产各种“双钱”牌汽车轮胎、卡车轮胎,打破了国外轮胎垄断中国市场的局面。有意思的是,在公园建设中,大中华橡胶厂这根烟囱不仅没被拆除,反而增高了11米。设计人员别出心裁地将“长高”部分的内部设计为布满光导纤维、外观镂空的“高帽子”,烟囱一旦通电打开,光导纤维发出的光亮透出外罩,就像是烟囱顶端冒出的白烟,弥漫整个夜空,煞是好看。如今这根大烟囱已成为徐家汇公园的标志性景观建筑,它纪念了那个时代,警示着环境污染的危害。烟囱左边有一个人造小山坡,中央伫立着一座造型别致的小喷泉,四周是一圈梯形瀑布,水流倾泻而下流入人工湖中,在夕阳照耀下,水珠泛出晶莹的亮光。从浙江省长兴县移植来的500多棵翠竹与梯形喷水瀑布一起,再现了浦江源头景象。沿阶而下,便是亲水广场,那里设置了3个罩着透明玻璃钢棚顶的硕大棚架,下雨天,游人们可以坐在那里避雨,同时欣赏公园里的美景。
由大中华烟囱下的小广场向宛平路延伸的贯穿东西大半个园区的弧形景观天桥,是徐家汇公园最大特色之一,总长度258.9米的天桥采用充满现代气息的钢结构,桥面护栏还配上天蓝色的安全玻璃,轻盈流畅。这座象征着申城高架道路的天桥是贯穿整个公园的空中走廊,也是公园观景独具特色的场所。漫步桥上,葱茏绿色、人文景观,尽收眼底。跨越这座桥,犹如穿越“时空隧道”,既可鸟瞰公园全貌,又仿佛在阅读上海的百年历史。天桥脚下是清澈的人工湖,湖底的鹅卵石隐约可见,一群群鱼儿在水中穿梭,好不自在。横贯东西的带状水系串联起全园的核心空间,弯弯的河道仿佛象征着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蜿蜒穿城而过。凝神望去,只见人工湖上横跨着四座各具历史特色的桥梁,有用规整石块按传统工艺砌成的石桥,有仿古的拱形桥,有简洁的现代桥。湖边有一片白墙黛瓦的明清风格建筑,让人想起上海的老城厢,无形中把游人的思绪带入开埠前后的上海。沿着水系北岸是步行带,是游人亲水赏景之地,南岸则是绵延入水的自然草坡和婆娑的树林。
天桥
公园中心是老城厢下沉花园广场,模纹花坛勾勒出“老城厢”内交错的道路网。红木立柱、青石基、灰砖路演绎出老上海的风情。为了突出中国文化“元素”,设计者匠心独具,在圆形广场草坪上的大树下随意散放了大大小小十几扇古老的磨盘或是碾子,这些磨盘均有几十年历史,由山东民间收集而来,释放着一种古朴的乡村气息。它们是可视可亲的,走累了,游人不妨坐在上面,静静地休息一回,还可闻闻青草的味道呢。一边设置了儿童老人游戏健身区,在香樟和银杏为主的树林中布置着老人健身和儿童游戏的场地和设施。东部以竹林草地为背景,设置了三个篮球场,经常可以看到年轻人在那里运动的身影。
(作者系上海作家协会会员)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