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多年前,法国天主教在中国创办了最早的教会学校,该处现今仍作为教育使用,即“徐汇中学”。其中的“崇思楼”建成于1918年,是早期徐汇中学保留下来的惟一一栋建筑,也是其主体教学楼。
初建时的崇思楼南立面
为更好地保护崇思楼,由笔者所在的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负责进行修缮设计,上海建工五建集团负责具体施工,对崇思楼进行了保护修缮工作,2010年7月工程竣工。这一保护修缮项目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
一、历史掠影
清道光三十年(1850),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创办了徐汇公学,又名圣依纳爵公学,目的是为江南地区的难童提供庇护和教育,创始人为耶稣会士南格禄。这是法国天主教在中国创办的最早的教会学校,也是中国近代天主教教会教育史上影响最大、地位最重要的一所中学。
1918年,其主体教学楼“崇思楼”由比利时神父、建筑师第斯尼(中文为叶肇昌)设计草图并亲自监督建造,6月20日举办落成仪式,沪上名流云集。
1932年,由教会向中国政府教育部门办理立案,徐汇公学改名为徐汇中学,采用初高中“三三制”。
1953年,徐汇中学由上海市政府接办,改为完全公立院校。
1994年,徐汇中学被公布为第二批三类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2004年,“崇思楼”被公布为上海市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归入徐家汇天主教历史建筑群。
二、建筑特征
崇思楼建筑采用法兰西第二帝国风格(Second Empire Style),是一幢砖木结构假四层(三层楼外加阁楼)的建筑,建筑面积5555.0平方米。
该楼建筑特征较为鲜明,一层由做工考究的清水红砖与人工凿毛的白色花岗岩构成竖向壁柱,柱间有券形竖向长窗,窗楣上有巴洛克式卷涡装饰;二三层为中段,采用贯通两层的科林斯壁柱,窗楣带红砖装饰,突出了和谐与理性共存相通于人体美的人文主义观念。
屋顶是典型的法国第二帝国风格的楔形孟莎式屋顶(Mansard roof),这是这幢建筑立面上最大的特色。所谓“孟莎顶”乃法文音译而来,指的是一种变坡的屋顶,屋顶下部比较陡,面积也比较大,上部较平缓,面积较小。它是由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师弗朗索瓦•孟莎(Francois Mansart,1598—1666)倡导的,因而得名。
崇思楼的清水红砖、壁柱与孟莎式屋顶
建筑立面对称,用壁柱强调出竖向构图,正中老虎窗顶部为巴洛克式的“破山花”,使得建筑同时具有了简化的巴洛克风格特点。
屋面采用石板瓦材料,是教堂建筑之外,民用建筑中少有的实例。
内部空间采用北侧单走廊,南侧大进深、大空间的格局,在近代教育建筑中也并不多见。内部铸铁柱支撑大木梁的混合承重体系更是上海较早应用的先例。
三、保护修缮理念与设计
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工作需要遵循科学的工作流程,在完成诸如基本信息采集、现场测绘图纸校正、图像信息采集等工作后,需要对建筑进行法式特征勘察与病害勘察等工作,从而根据建筑存在的结构、构造等问题提出修缮利用的建议。
这个阶段最大的难点是原状研究和判定工作,尤其是崇思楼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经历过几次修整,特别是1981年的大修工程,使得崇思楼在平面布局、立面装饰、屋顶形式、室内装饰、油漆色彩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一些重要的特征与价值所在都已经失去或者被湮没。
要判断崇思楼的特征和价值,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要回到过去,找寻历史上真实的崇思楼,发掘出它初建时的“原状”,并将其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进行甄别和判断。
(一)原状研究
对历史“原状”进行研究,需要深入地发掘历史资料,进行广泛的走访调查。我们发掘的相关资料有两种:一是直接资料,主要包括历史照片、历史图纸、现场残留的构造痕迹、使用印记及残存材料构件等;二是间接资料,主要包括文献记录、采访回忆、同时期建筑做法比较等。其中在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发现的原《徐汇中学崇思楼设计图纸》,为崇思楼历史“原状”的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历史依据。
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保存的《徐汇中学崇思楼设计图纸》
崇思楼老设计图纸局部
只有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抽丝剥茧式的整理和分析,我们才能做到对崇思楼的初建状态精确还原。
(二)现状评估
通过对崇思楼的现场勘察发现,其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屋顶方面,由于采购不到合适的石板瓦,1981年大修时便将整个屋面改为了机平瓦屋面。
2.部分木屋架被拆除了,孟莎式屋顶被改为简单的三角形山花墙,所有老虎窗以及小气窗消失,原建筑优美的屋顶轮廓线不复存在。
修缮前的崇思楼,孟莎式屋顶被改为简单的三角形山花墙
3.室内格局变动很大,平面布局根据功能需要随意分隔,一二层的北走廊消失,三层原本的大空间变得异常琐碎,被分为大小不等的十余个房间而无走廊,到达中间房间需要穿过其他教室,给使用带来极大不便。
这些改动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建筑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文物保护原则与技术手段,进行合理的修复设计。
(三)修复依据
1.平面修复依据
根据原设计图及图标注的尺寸,再加以现场测绘核对和补充,绘制出崇思楼的现状测绘各层平面图及各层复原平面图。通过与原设计图的对比,再结合现场痕迹及历史上存留的老照片,逐步在比较杂乱的平面格局中梳理出崇思楼的平面“原状”及演变过程。
2.立面修复依据
据《徐汇中学崇思楼设计图纸》标注的尺寸以及通过现场测绘核对、补充,绘制出崇思楼的立面图及复原立面图。
3.屋顶修复依据
根据原设计图和现场调查,崇思楼原设计为楔形的孟莎顶,采用木结构屋架,主要有三种形式,三种屋架坡度不尽相同。
屋面原来采用木结构,主要由木屋架、木檩条、木椽子、屋面板和机平瓦组成。原设计的彩图中,屋面为水彩渲染的淡蓝色;同时,从老照片中屋面与红砖墙的色差中也可以推断,屋面并非此时使用的红色机平瓦,而是较浅的颜色。
通过考察同时期法国国内建筑瓦的材质颜色,以及同时期上海修建的徐家汇天主教堂(1910年落成)屋面瓦的材质,我们初步判断,崇思楼的屋面应为与徐家汇天主教堂相类似的石板瓦,颜色为法国国内常见的蓝灰色。
在保护修缮过程中,我们在隐藏的坡屋顶夹层内发现了原始的石板瓦,由此可以确定当时使用的石板瓦颜色、规格以及构造形式。
四、修缮内容
对崇思楼的主要修复内容为:
(一)修复了孟莎式屋顶,以及配套的老虎窗、山花墙、女儿墙等,屋顶瓦片全部更换为原建筑采用的蓝灰色石板瓦。修复主要依据历史图片、历史图纸、现场屋架构件、石板瓦残件等,修复结果基本接近崇思楼的屋顶“原状”,在构造做法上,也结合了当代技术,使其防水隔热性能更好。
施工中对孟莎式屋顶木屋架进行修复
(二)为了做到合理利用,对崇思楼的室内布局进行了调整,使各楼层功能分区明确,平面使用合理。保留了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二层西文藏书室,同时保留了一二层的内走廊布局,三层增加中间内走廊,四层增加北走廊。这样的设置既保留了原建筑重要的房间的格局,同时也便于今后使用。
(三)在建筑功能方面,一层中部仍为小礼堂,东西两侧为校史陈列室,同时靠北布置演播室、更衣室、接待室等;二层西侧两间为校长办公室,东侧一间为教师休闲阅览室,其余均为藏书室、书库及学生阅览室;三层为特色音乐工作室;四层为特色美术工作室,附带一间会议室。
修缮后崇思楼阁楼特色美术工作室与会议室
(四)建筑外墙清水砖北立面风化破损严重,对其进行了清洗,破损处采用砖粉修复面层,完工后再刷一层无色透明、透气的外墙保护涂层,起到防水作用。
(五)建筑层间线脚和窗楣、柱头等处的灰塑基本保存完好,仅女儿墙顶端的线脚由于加砌外墙,缺失较严重,北立面柯林斯柱头破损较严重。在修复前,将所有装饰线条拍照、拓样,并保存留作验证的依据。破损的灰塑均予以补配,并做化学封护处理。
(六)原设计图中,外立面窗户有内外两层,内侧为玻璃窗,外侧为百叶窗,修缮前百叶窗仅保留西北角的一扇。修缮中复原了所有百叶窗,并恢复了原建筑南入口大门玻璃上的印花。
五、修缮技术与施工工艺
(一)保护修缮难点剖析
1.外墙面清理施工难度大
由于在以往的修缮过程中,对部分墙面采用了多种装饰、修补材料,有的增加了外墙涂料,有的为修补外墙渗漏使用了外墙防水涂膜,既大大影响了原有建筑的艺术风格,同时也给清除这些“垃圾”造成不小的难度。再加上长期受到空气质量的影响,出现了表面生物附着及表面泛碱,对外墙面的清洗工作来说可谓是雪上加霜。因此在对外立面清洗时需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清除技术措施。
2.清水外墙修复复原技术工艺难
外墙面的清洗之后,需针对外墙不同的破损情况采取相对应的修补工艺进行修补。对清水砖墙进行修补,要使之能尽可能恢复到建筑物原有的历史风貌。
不同的破损情况经过对分析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种:
(1)原建筑墙面早期的勾缝为纸筋灰质的元宝缝,经过多次的修缮后已变为平缝,材料也由原来的石灰变为水泥。这破坏了本建筑特意强调的立面构图线条,改变了建筑原有的外立面风格,降低了建筑物的艺术价值。
(2)经过100多年的风风雨雨,建筑物清水砖外墙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风化脱落,部分墙面出现开裂现象。
(3)由于自然原因及人为因素,原建筑物外立面装饰雕塑出现严重的掉角、缺损情况。
(4)建筑物已经过多次大修,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因此后期修复的墙面与原始建筑的风格很不协调。
(5)砖墙面的损坏表现在缺失、断裂、表面粉化、苔藓等生物附生等,局部出现泛碱。
修缮前崇思楼室外破损的门窗及砖墙
(二)施工工艺优化
1.墙体勾缝的优化
在修复清水砖墙砂浆勾缝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般的修复工具完成的砖墙勾缝,其线条缺乏饱满度,不能凸显立面构图的线条质感,因此施工员、技术员对勾缝工具进行了改进,利用铜管制成勾缝工具,使勾缝线条有外凸的半圆效果,真的有了“元宝”的感觉。
施工中对砖缝进行“元宝缝”勾缝
2.修复部位颜色调制
由于建筑的不同立面所受的阳光辐射、风雨侵蚀不尽相同,从而使各立面的墙面产生不同的轻微色差,如按原设计确定的调色配比进行施工,完成修复后的建筑则缺少了历史的沧桑感,违背了“修旧如故”原则。因此技术人员在墙面修复前先对修复区域进行了大致的颜色比对,按不同区域调配出不同的砖粉配比,使修复后的墙面相邻砖墙的颜色基本一致。
3.对于部分起壳花饰的修复措施
按照原设计要求,将对所有基层起壳的花饰予以凿除后重做,但技术人员为了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原貌,对基层起壳但无裂缝,并且基层强度较好的花饰,采取保存原物、背注环氧树脂的工艺,以提高花饰附着力,再次充分体现“修旧如故”的修缮原则。
柱头花饰的修复过程
4.外墙增加保护涂料
考虑到墙面修复后将再受到雨水侵蚀,为增加墙面的耐久性,技术人员在墙面施工完成后,对墙面进行多角度、不同强度的冲淋试验。最后在完工后的墙面外表再增刷一层无色透明并具有透气效果的进口溶剂型有机硅材料,作为外墙面的保护涂层,以起到防水、耐冲刷作用。
外墙清洁及修缮工艺流程
六、修复效果与启示
修复后的崇思楼,恢复了原有的风貌与格局。老校友在徐汇中学160周年校庆返校时,均对此表示赞叹不已,这与他们记忆中的校舍几乎吻合,唤起了他们沉睡多年的美好记忆。
修缮后的崇思楼北立面
2011年,崇思楼保护修缮工程获得了“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奖。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一栋历史建筑,如果它的历史资料特别丰富,尤其是有丰富的照片资料的话,是可以进行科学而详尽的复原推导、研究,还原它的“原状”,从而再现其艺术价值,并唤起人们的记忆和感情的。
当然,这种修复工作必须慎之又慎,任何修复必须要建立在充分的、科学的依据之上,任何臆测都是不允许的。
同时,在修复中,必须保证该建筑的“岁月痕迹”,切忌将一座老建筑修缮一新,感觉跟新建的差不多,这样的修缮无疑将会是失败的。
修缮后崇思楼向市民和外宾开放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双聘研究员,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