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加载中...
2021-12-09 14:54:07
距今四百五十多年前,也就是明嘉靖四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公元1562年4月24日),上海老城厢(当时称松江府上海县)出生了一位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先哲,也是我的先祖——徐光启。
徐光启像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晚明杰出的科学家,中西文化融汇沟通的先驱。他的一生凭着执着的信念,凭着对社稷民生深深的情怀,凭着敏锐和特有的目光,凭着坚韧不饶的毅力,在科学、经济、政治、文化诸多领域,对农学、天文、历法、数算、军事乃至音律、文学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可以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先祖必将“愈入后世,声望愈隆”。
由于先祖晚年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要,逝世后崇祯帝谥“文定”,所以我们后辈子孙均尊称他为“文定公”或“阁老太太”,外人则以“徐文定公”或“徐阁老”相尊称。
先祖徐光启儿时“矫挚,饶英分”,活泼且聪颖异常。在家庭良好的教育下,自小素怀大志:“论为人,当立身行道,……治国治民,崇正辟邪,勿枉为人一世。”文定公的一生,应该是忠实实践此“志向”的一生!
文定公20岁中金山卫秀才;36岁中第一名举人;43岁北京会考中进士,同年改充翰林院庶吉士。听父亲说,文定公尽管文笔佳妙,科学上多有建树,然而,他科举之路和仕途却多坎坷。他正直的品行,求真务实、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方法以及忧患社稷黎民的那种信念,与当时浮夸奢靡之风盛行的晚明官场,是格格不入的,注定必受排斥甚至打击。崇祯帝即位后,诛杀了魏忠贤等奸党,先祖官复原职,后升为礼部左侍郎,又升礼部尚书,这已经是朝廷的重臣了。崇祯五年(1632)先祖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机要)。崇祯六年(1633),先祖再加为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至此,文定公已位极人臣了。但他没有经营官场,却集中了自己最后的时间和精力,拼搏于毕生为之奋斗的科学领域。文定公离世前的一段时间,“每日入值,手不停挥,百尔焦劳”,“归寓夜中,篝灯详绎,理其大纲,订其细节”,这是他宰相兼科学家繁忙生活的写照。不久即病倒,同年十一月病危,但他仍奋力写作,“力疾依榻,犹矻矻捉管了历书”,临终前嘱咐家属“速缮成《农书》进呈,以毕吾志”,一语不言及私。
文定公为了科学事业可谓“鞠躬尽瘁”。1633年11月8日,一代哲人逝世,终年72岁。崇祯帝闻讯停朝一天,特为先祖赐祭,追赠为太子少保,谥“文定”,并派遣专使护送灵柩回归故里。
崇祯十四年(1641),文定公安葬在当时上海县城西十里开外的三河交汇处(即现在的上海徐家汇光启公园)。由于徐氏子孙在此守墓、居住、繁衍生息,加上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和宗教的兴起、城市的变迁,大量人员迁入,这一带逐步由“徐家湾”改名为“徐家汇”。
文定公出于爱国忧民的热忱,怀着宗教的悲悯情怀,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帮助国家逐步富强起来,使天下的黎民能够“丰衣食,绝饥寒”。
他认为“富国必以本业”,开辟农庄,身体力行,参用当时比较先进的太西的农业、水利技术,认真总结了农业种植、引种、水利等方面的经验,编撰多部农著,不仅提出了与农事行之有效的见解、方案,而且对农业在国家中所居的地位,国家应采取什么相关政策,提出了系列政治主张。他编撰的中国古代最为完整的农业百科全书——《农政全书》,就集中体现了先祖的这种思想。谨举二例:先祖综述了历代备荒的议论、政策,分析和提出了应采取的政策措施,并特别介绍描述了荒年可资充饥的草、木、野菜、树皮甚至粘土等,而这一切均经过他本人亲口尝试之后才列入书中。对于当时的朝廷命官,要做到这一点,应是难能可贵的。另外,他大力宣传引种甘薯这一事实,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甘薯成了农民救荒的法宝,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当时农村受灾的程度。有资料表明,自从明末甘薯被大面积推广引种后,中国人口呈现出实质性地增长。
在数算领域,他与意大利著名传教士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可以从另一侧面看到他与众不同的极具前瞻的科学目光。文定公对《几何原本》评价颇高,认为“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坚信“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认为几何是“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的科学。事实证明这种远见卓识,远领先于同时代的学者,也对后世这门学科的发展和推广,起到至为重要的作用。史实证明300年后,几何学的确成为新学教育不可或缺的学科。徐、利合译的几何原本,一次成功,翻译之精准,无出其右,被称为“字字精金美玉,是千古不朽之作”。
晚年,先祖主持历局工作,修撰了《崇祯历书》(现用的农历即在其基础上修正而成),其中的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起到重要且十分形象的指导作用,至今还是农村农作时令的主要参考之一,也是城市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历书的修撰也起了“示范”作用,促进了明清之际学习西方科学潮流的形成。先祖在晚明历法改革中也表现出不同寻常的组织领导才能,机构的设置、管理体制的建立、资金的计划和使用、仪器的制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选译,特别是不拘一格选用科学技术人才等方面,都表现出高瞻远瞩的科学眼光和高度的爱国热忱!
先祖文定公的贡献,寥寥数笔是难以穷尽的。
文定公之所以在诸多领域有如此突出的建树,我想与他聪颖天分外那种以社稷、黎民百姓为重的坚韧信念是密不可分的。另外,他充满着对新事物特有的见解、兴趣和爱好,勤于咨访,不耻下问,随闻随笔,一事一物,必讲究精研,不穷其极不已,实在值得我们后辈好好汲取和学习!那种“一物不知,儒者之耻”的求知精神;那种善于破除陈见、杂采众家、兼出独见的融汇创新精神;那种精谨的归纳、演绎、总结的科学方法;那种一丝不苟、极为严谨的科学大家风范,不都是留给我们后代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吗?这不也是我们当今社会需要大力倡导和推广的吗?
先祖徐光启的一生是学习、思考、实践、总结的一生,是创导知识“经世致用”实学思想的一生。他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农政全书》《崇祯历书》《几何原本》《徐氏庖言》等一系列博大精深、堪称近代科学史上起着“坐标”作用的著作和译著;而且,他在研究实践中所开创的路线、方法,所站立的高度,以及那种高屋建瓴式的学术风范,更闪烁着灿烂的光辉,给予我们后人以极为丰富的启迪!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海市政府特别是徐汇区人民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出巨资多次修缮、改扩建并完善光启公园(先祖墓地),辟建徐光启纪念馆,建土山湾博物馆……为后人纪念、学习先祖,继承中华优秀历史文化提供了非常良好的环境。对于政府工作人员的呕心沥血,我谨代表我们徐氏后裔对他们的出色工作深表感谢!
(作者系徐光启第十三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