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赵基先生《从“国歌诞生地”说起》一文(载《徐汇文脉》第28期)中记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历史过程,是予人留下历史记忆的文史随笔佳作。文中谈及《义勇军进行曲》,原是由许幸之导演在1934年成立于上海徐家汇斜土路的左翼电影机构“电通公司”于1935年摄制的故事影片《风云儿女》的插曲。该电影剧本原由田汉撰写梗概和插曲歌词,后由夏衍编写完成剧本和修改插曲歌词,再由聂耳作曲。因为《义勇军进行曲》深刻抒发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烽火的历史背景下,浴血战斗奋勇前进的伟大情怀和决心,所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夕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讨论决议,并经中共中央领导人同意,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至此想及不仅是电影导演,还是剧作家、画家的许幸之,以及兼长美术史论的学者和教授,也是诗人和散文家,总之是位多才多艺者。特别是于1930年他负责创办左翼美术团体“时代美术社”,并以此为基础又发展创建“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领导开展左翼美术活动,留下了可贵的历史功绩。
许幸之导演影片《风云儿女》海报
许幸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1950年代,一度在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地址是上海市徐汇区衡山路10号)艺术处工作,笔者当时供职于华东美术家协会(地址是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路1162号),因工作关系与他多有联系,特别是为撰写美术史专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美术活动史话》(共20万言,后于2006年获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一书的史料采集而向他作过采访深谈,对其不平凡的生平较为了解,故在此择要记述一二,以资纪念。
许幸之1930年留影
许幸之(1904—1991),原名许富达,又名许达。原籍安徽歙县,生于江苏扬州。1919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在攻读西洋画时已兼露诗作和编剧才华,常在校刊壁报上发表诗配画和诗歌剧。他1924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美术学校(今东京艺术大学前身)专攻油画,师从早年留学法国的日本油画家藤岛武二,深受其“东方艺术要有东方特色”“艺术是民族审美意识的反映”等艺术理念的思想影响。1926年至1927年间,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合作,许幸之奉郭沫若电召回国,加入北伐革命军政治部第三厅宣传科从事美术宣传工作,后再赴日本继续留学直至毕业。1929年回国,一度受母校之聘在上海美专执教。后受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之邀,任该校绘画科主任兼西画教授。1930年2月,以许幸之为首在中华艺术大学发起成立左翼美术团体“时代美术社”,并由他撰写发表《时代美术社告全国青年美术家宣言》(刊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拓荒者》第一卷第三期和同年4月《萌芽》月刊第一卷第四期)。在此基础上,同年7月又扩建成“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总部设于中华艺术大学,许幸之被选为首任主席,主持左翼美联的工作。此时正是许幸之革命激情勃发而形成绘画、诗歌、剧本创作和电影编导的高峰期,他创作的系列油画《失业者》《铺路者》《逃荒者》等作品,触目惊心地揭示了黑暗旧中国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劳苦大众受压迫剥削及至难以生存的悲惨情景。这些作品与当时倾向革命的摄影家吴印咸(后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反映时代脉搏的摄影作品一并举行联展,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他的创作紧接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地气,发出那个时代呼声的诗歌《大板井》《卖血的人》《扬子江》《长城》等,分别辑成诗集《扬子江》《万里长城》在上海出版。他除导演故事影片《风云女儿》外,1938年又出任上海剧艺社等进步戏剧团体的编导,并连续创作多部戏剧剧本:独幕剧《小英雄》(1939年,上海光明书局出版)、多幕剧《天长地久》(1939年,上海光明书局出版)、多幕剧《最后的圣诞夜》(1942年,上海今日出版社出版)、独幕剧《不要把活的交给他》(1946年,上海联华书局出版)。同时将许多散文辑成《归来》散文集,于1940年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于1947年在上海《文艺春秋》杂志上发表电影剧本《望夫石》和《随波而去》等作品。抗日战争时期,他作为革命的文化人,又直接投身到中共领导的新四军中工作,参与了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的筹建和教学工作,培育新四军的文化艺术人才。1945年临近抗日战争胜利时,中共中央原设想由新四军接管上海,所以当时委派新四军许幸之等原先来自上海的一批干部重返上海为接管做准备工作。后考量到当时新四军接管上海的条件尚未成熟,所以取消新四军接管上海的设想,而对于已返上海的许幸之等一批干部则继续留在上海,开展相关工作为日后解放上海做准备。就此,许幸之依然留在上海,兼任上海市实验戏剧学校、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苏州社会教育学院教授。上海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度在华东文化部艺术处供职期间,又兼任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负责人,参与《中国万岁》《海上风暴》等影片的摄制。1954年则奉命调往北京,出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主持建立美术史系工作,编写讲义并教授《俄罗斯美术史》《西欧美术史》《艺术概论》等美术史论课程。晚年创作有《田园新居》《红灯柿》《海湾渔场》《丰收季节》等描绘新中国生活风情的油画、水彩画作品并结集出版《许幸之画集》。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三届理事。
《许幸之画集》、许幸之诗集《扬子江》封面
许幸之油画《失业者》《晚步》
就许幸之先生毕生所从事的文化艺术事业而言,其中于1930年创建的“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及其活动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有着重要影响,故在此侧重将其钩沉在后。
创建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的历史背景是,1927年国民党右派头目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背叛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破坏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领导的北伐革命,大量屠杀共产党人等革命志士。并且,蒋介石为巩固独裁政权,进而对中共的工农红军进行五次军事“围剿”,同时在其统治区内对革命和进步文化进行文化“围剿”。中共则针锋相对,坚决进行军事和文化两方面的反“围剿”。左翼美联在上海成立,以及在此前后于上海相继成立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和“中国左翼音乐工作者联盟”等左翼文化中心团体,标志着文化反“围剿”的深入发展。当时中共中央设于上海,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委”)领导了文化反“围剿”的斗争,文委书记是潘汉年。当时留在上海的瞿秋白,是代表中共中央指导文化反“围剿”的最高领导人。
左翼美联的前身是成立于1930年2月的“时代美术社”。该社由中共领导的上海中华艺术大学(组建于1925年,校长为陈望道,校务委员会主任为陈抱一,教务长为夏衍)的绘画科主任兼西画教授许幸之牵头,联络有志进步美术事业的沈叶沉(又名沈西苓)、王一榴(又名王敦庆)、周熙(又名江丰)、张谔、刘露、汤琳(又名汤小丹、汤晓丹)、冯乃超、叶灵凤等发起创立。左翼美联成立时,时代美术社社员都转入左翼美联。
1930年7月,左翼美联在上海法租界环龙路(今南昌路)靠近马思南路(今思南路)一座双开间门面的二楼前厅(即当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主办的暑期文艺讲习班所在地)举行成立大会。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委派夏衍,既代表文委又代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赴会致贺词。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代表凌鹤到会贺词。中共江苏省委派张眺出席执行成立大会领导工作。赴会的美术家代表共三十余人。成立大会由许幸之主持,于海任秘书。会上选出执行委员九人:许幸之、于海、张眺、江丰、胡一川、姚馥、沈叶沉、刘露、张谔。执行委员中又选出许幸之为主席,沈叶沉为副主席,于海为总干事。
中共中央于1930年9月1日在上海出版的机关报《红旗日报》第十八号,对左翼美联成立大会所通过的工作决议案作了报道,包括参加一切革命的实际行动,组织工场农村写生团,组织研究会、演讲会,领导各学校团体的美术活动,推动各文化团体的联合协议,出版美术言论刊物,举办普罗(即无产阶级大众)美术展览会等十项决议。
左翼美联成立后,总部设于窦乐安路233号(今多伦路201弄2号)中华艺术大学绘画科。当时的中华艺大,实际上是左翼文化活动中心。
左翼美联创建后的日常工作主要由许幸之负责,沈叶沉、于海协助。张眺后来调入文委工作,经常负责联络和领导各左翼文化团体。1932年3月,于海由张眺、洪灵菲介绍加入中共,之后于海担任左翼美联的党团书记(即身兼共产党和共青团书记)。
因为国民党政府查禁革命和进步文化活动,所以左翼美联的盟员一般不进行大型活动,而多为分散在各单位的盟员小组展开的灵活多样的活动。左翼美联的盟员小组有: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盟员小组,以张谔为骨干,有蔡若虹、洪叶(吴天)、钱文澜、张明曹、施春瘦等参加;新华艺术专科学校盟员小组,以陈烟桥为骨干,有陈铁耕、马达、王艺之等参加;中华艺术大学盟员小组,以许幸之、沈叶沉为骨干,有卢炳炎、郑宝益、萧建初、王汝玉(女)、梁白波(女)等参加;上海一八艺社研究所盟员小组,以胡一川(胡以撰)、姚馥(女,又名夏朋)为骨干,有吴似鸿(女)、艾青(蒋海澄)、李岫石、力扬、顾鸿干等全体社员参加;上海艺术大学和白鹅画会没有建立盟员小组,只有江丰、刘露、倪焕之(倪家襄、倪攸鹤)等个别盟员的活动。此外,有苏虹(女)、易洁(女,又名叶华),以及加入中国籍的朝鲜人萍子(女)等,亦参加左翼美联。还有,在日本东京留学专攻美术的留学生成立了左翼美联东京分盟,成员有顾鸿干、黄新波、陈学书、管亦民等。
左翼美联先后开展了如下主要工作:
一、蓄谋已久侵略中国的日本军国主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入侵我国东北领土,接着1932年“一•二八”又进犯上海而发生淞沪抗战。左翼美联总干事兼党团书记于海代表左翼美联参加上海反帝联合会的工作,并组织江丰、陈铁耕为上海反帝联合会编绘和石印以抗日为内容的八开《反帝画报》,又为上海民众反日救国会编印慰劳抗日军民的八开《慰劳画报》。同时与“左联”合作,编绘出版抗日连环画《东洋人出兵》(附有瞿秋白写的上海方言歌谣作为说明文字),以及印制抗日诗画传单并大量散发和张贴。
江丰、陈铁耕编绘《慰劳画报》1932年2月第一期(鲁迅收藏,现存上海鲁迅纪念馆)
二、鲁迅先生为倡导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于1931年8月17日至22日在上海举办“木刻讲习会”,左翼美联向鲁迅推荐了十三名学员:江丰、陈铁耕、黄山定、顾鸿干、李岫石、倪焕之、陈卓坤、钟步青、郑启凡、苗勃然、乐以钧、郑川谷、胡仲明。特邀日本版画教师内山嘉吉(上海内山书主人内山完造之弟)讲授黑白和套色木刻版画的技法及创作技巧,并指导学员进行创作实习。经过六天的专业培训,为中国新兴版画发展培育了第一批创作骨干人才。其中特别是江丰(1910—1982),上海浦东人,后来成为新兴版画运动最为活跃又有才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并且又注重美术史论研究而成为学者型艺术家。他参加上海反帝大同盟(后改名为上海民众反日救国联合会),负责主编《反帝画报》和慰问抗日军民的《慰劳画报》,创作了《日军侵华暴行》等系列木刻版画,印成传单张贴散发街头。1932年3月,江丰加入中国共产党。接着他又负责组建左翼美术团体“春地美术研究所”“铁马版画会”,并出版《铁马版画》期刊,以及成立“上海木刻工作者协会”。江丰曾先后两次遭国民党特务逮捕坐牢,经营救均得获释。1938年2月,他由中共党组织安排而赴延安,在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主编《前线画报》,之后出任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兼任陕甘宁边区美术界抗敌协会主席等职。后又调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主任。1949年9月江丰南下,在杭州出任由原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改名的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后调任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院长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撰写出版《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西洋名画欣赏》《论印象画派》等专著,以及汇聚学术论文的《江丰美术论集》上下集。
1931年鲁迅先生在上海举办的“木刻讲习会”结业留影
(左起:钟步青、郑启凡、苗勃然、乐以钧、黄山定、顾鸿干、李岫石、郑川谷、胡仲明、江丰、鲁迅、陈铁耕、内山嘉吉、倪焕之、陈卓坤)
三、组织盟员为江西中央苏维埃区域的学校的文化课本绘制插图,例如中央苏区《列宁小学读本》每页都绘有插图。
左翼美联组织盟员为江西苏区的《列宁小学读本》绘制的插图
四、于海参与“左联”的外围刊物《文艺新闻》周刊的编辑,主编该刊《美术版》专刊。江丰则在水沫书店原址,协助作家楼适夷编“左联”机关刊物《前哨》。
五、协助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在上海北四川路创办新亚学艺传习所,设有绘画系、木刻版画系、实用美术系等,由陈烟桥、顾鸿干、郑野夫负责,招收学员,培养新美术人才。
六、左翼美联的漫画家张谔、蔡若虹等,常为《漫画生活》月刊和《时代漫画》月刊创作反映时代风云、针砭时弊的漫画作品。
七、1935年8月,左翼美联东京分盟以“中华留日美术座谈会”名义,举办中国美术作品展览,展出百余幅作品,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不少中国新兴木刻版画。
八、在左翼美联领导下,上海先后建立了上海一八艺社研究所(1930年9月成立)、春地美术研究所(1932年5月成立)、MK木刻研究会(1932年9月成立)、野穗木刻社(1932年冬成立)、涛空画会(1933年春成立)、上海绘画研究会(1933年春成立)、未名木刻社(1933年11月成立)、铁马版画会(1936年1月成立)等左翼美术社团,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开展左翼美术活动。前述这些左翼美术社团成员创作了许多揭露日军侵略罪恶、鼓动中国民众奋起抗战的作品。例如江丰的木刻版画《九一八日军侵占沈阳城》(1931年作)、陈烟桥的木刻版画《巷战》(1932年作)、胡一川的木刻版画《到前线去》(1933年作)等。尤其是陈烟桥,受鲁迅先生的委托征集到新兴木刻版画78幅,随后通过支持中国革命的美国友好人士、作家埃德加•斯诺,和法国友好人士、《Vu》(《看》)周刊记者绮达•谭丽徳,将作品送到法国,于1934年3月14日以“革命的中国之新艺术”为题名,在巴黎皮尔•沃姆斯画廊揭幕。作品展出后法国《人道报》刊文评述,旅欧华侨出版的《华侨导报》第一卷第二号作了详实报道。展览至3月29日闭幕,在展览期间编印有《革命的中国之新艺术》目录一份,内附有陈铁耕的《法网》、陈烟桥《天灾》、郑野夫的《1933年5月1日上海泥城桥》、叶洛的《斗争》(1933年创作)四幅木刻版画,还有法国的安德烈•维约里斯的一篇评论,以及法国革命作家和艺术家协会写的《前言》。展览目录《前言》高度评价了中国的革命美术家们,在国民党统治区白色恐怖的困难条件下坚持战斗,“创作了生动淳朴和富有真正革命光辉的作品”。后又经苏联驻巴黎大使馆将“革命的中国之新艺术”展览移至苏联莫斯科,同样受到好评如潮,扩大了中国新兴木刻版画等作品在国际艺坛的影响。
1934年法国巴黎皮尔•沃姆斯画廊“革命的中国之新艺术”木刻版画展目录册封面和册中叶洛的木刻版画《斗争》
木刻版画《九一八日军侵占沈阳城》(江丰作)、《巷战》(陈烟桥作)、《到前线去》(胡一川作)
九、每年逢“红五月”,围绕“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新文化运动纪念、“五卅”惨案纪念等,组织相应的纪念宣传活动。
十、同时亦注意革命美术的理论建设。左翼美联主席许幸之撰有两篇关于左翼美术运动的论文《新兴美术运动的任务》和《中国美术运动的展望》,分别于1930年刊发在由夏衍在上海主编的《艺术》月刊和《沙仑》月刊。这两篇论文实际上代表着左翼美联成立后所提出的左翼美术运动的理论和行动纲领。
最后需关注的是如今上海多伦路201弄2号(原窦乐安路233号)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旧址,因当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总部设于该校,故而如今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立于该校旧址。那么当年左翼美联总部也设于该校,故笔者建议在该校旧址内也同样陈列左翼美联的史迹为宜,或者亦建立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纪念馆。
(作者系美术学科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