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由于艺术精湛,蜚声海内外,所以京剧界许多后生争相拜在他的门墙之下。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梅兰芳收的弟子就有程砚秋、魏莲芳、杨畹农、李世芳、毛世来、张世孝、李元芳、刘元彤、冀韵兰、张君秋、新艳秋、言慧珠、陈伯华、任颖华、梁小鸾、顾正秋等。
这里专门来谈谈梅兰芳与程砚秋、李世芳二位弟子之间的交往和故事。
从收徒程砚秋到梅程同列“四大名旦”
程砚秋是梅兰芳的大弟子。1919年梅兰芳收程为徒时,梅兰芳26岁,程砚秋才17岁。梅兰芳教过程《虹霓关》《女起解》《玉堂春》《贵妃醉酒》等戏,他每天在剧场里给程留一个座位,让程看他的戏,看完戏后还给程指点。拜师的第二年,欧阳予倩主持的南通伶工学校邀请梅兰芳参加结业典礼演出,梅兰芳请齐如山陪同程砚秋去南通,代表自己出席典礼,并演出《贵妃醉酒》作为献礼。程砚秋拜梅之后,工青衣、花衫兼刀马旦,表演艺术突飞猛进,声誉日增。1922年他就独立挑班,在王瑶卿、梅兰芳、罗瘿公的指导下,扬长避短,独辟蹊径,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1927年程砚秋就与梅兰芳同列于“四大名旦”之列,随后程派剧目《青霜剑》《红拂传》《荒山泪》《六月雪》等风靡了整个剧坛。
《虹霓关》剧照
(左起:程砚秋饰丫环、尚小云饰东方氏、梅兰芳饰王伯党)
1930年,国民政府利用法国退回的“庚子赔款”创办了中华戏曲音乐院,具体经办人是国民党文化人士李石曾。该院分北平戏曲音乐分院和南京戏曲音乐分院。北平分院由梅兰芳任院长,齐如山任副院长;南京分院由程砚秋任院长并兼附设的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校长,金钟荪任副院长。1932年,程砚秋受南京戏曲音乐分院派遣,曾赴欧洲考察戏曲音乐。考察活动从1932年1月至1933年4月,历时一年零两个月。期间程砚秋曾到苏联莫斯科,法国巴黎、尼斯,德国柏林,瑞士日内瓦,意大利的米兰、威尼斯等地访问、考察,收集了大量的戏剧资料。1933年4月3日程砚秋考察归来回到上海,专门写了一篇《赴欧考察戏曲音乐报告书》。程砚秋这次考察促进了中西方戏剧艺术的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梅程同台合演
梅、程曾多次同台献艺。
1928年北京梨园界义演《红鬃烈马》,由王琴侬饰演王宝钏,从《彩楼配》开始,接下来是陈德霖、刘景然出演《三击掌》,王幼卿、松介眉的《探寒窑》,李万春、王蕙芳的《投军别窑》,周瑞安、侯喜瑞的《误卯三打》,马连良的《赶三关》,程砚秋、余叔岩的《武家坡》,荀慧生、高庆奎的《算军粮》,王凤卿、筱翠花、朱素云的《银空山》,大轴是杨小楼、梅兰芳、尚小云合作的《大登殿》。
1931年6月,上海闻人杜月笙在浦东建造的杜氏祠堂落成,举行盛大堂会。祠外的戏台于6月10日、11日由上海的京剧演员演出两天,祠内的戏台由南北名角于6月9日、10日、11日会串三天。每天从下午起演出,直至深夜。这次堂会荟萃了当时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京剧名伶,梅、程、荀、尚四大名旦全部参加,其它名角有杨小楼、龚云甫、王又宸、金少山、马连良、麒麟童、谭富英、高庆奎、言菊朋、姜妙香等,南北名角几乎“一网打尽”,即使梨园界,也难以齐聚恁多名角。9日的大轴戏是梅兰芳、杨小楼、马连良、高庆奎、谭富英、金少山等合演的《龙凤呈祥》。10日的开锣戏是周信芳、赵如泉的《富贵长春》;接着程砚秋出演《骂殿》,以婉转的歌喉赢得了阵阵彩声;王少楼在《坐宫》中的大段唱腔唱得淋漓酣畅;王又宸的《卖马》,神情、做派逼肖当年的谭老板,嗓音清越,吐字磁实,“店主东”一段,一句一个彩声;杨小楼、高庆奎、雪艳琴的《长阪坡》也相当精彩。大轴是梅、程、荀、尚、麒麟童、马连良、言菊朋等的全本《红鬃烈马》,徐碧云首唱《彩楼配》,尚小云继唱《三击掌》,接下来是麒麟童、王芸芳的《别窑》,郭仲衡、芙蓉草的《赶三关》,梅兰芳、谭富英、言菊朋的《武家坡》,谭小培、雪艳琴的《算军粮》,荀慧生、谭小培、姜妙香的《银空山》,结局是梅、荀、马连良、龚云甫的《大登殿》。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合影
最后一天(11日)的大轴戏是“四大名旦”的《四五花洞》。《四五花洞》是一出玩笑戏,蜈蚣、蝎子、壁虎、蛤蟆、毒蛇,在五花洞修炼成妖,因恨张天师与之作对,故遣蝎子与壁虎往京都取闹。此时清和县逢大旱,武大郎偕妻潘金莲至阳谷县寻访武松。二妖遂幻变成武大夫妇,与之纠缠戏谑。因四人言语相貌毕肖,真伪难辨,互相扭至阳谷县衙,县令亦不能断。后由包公审问,以照妖镜验之,二妖遁去。张天师赶到,并追至五花洞缉拿。此剧因由四位旦角演员分饰真伪潘金莲,故称《四五花洞》,剧中“十三咳”曲调据称乃春台班胡喜禄所创。这次梅、程、荀、尚分饰潘金莲,高庆奎饰张天师,金少山饰包公,罕见的合作在观众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送客戏是麒麟童与赵如泉合演的《庆贺黄马褂》。同为大亨的王晓籁、袁履登和天津名票王瘦生也都上台客串。演出结束时,共摆了1200多桌酒席,宴请了万名宾客和乡亲。
1932年1月11日,长城唱片公司邀请当时如日中天的京剧“四大名旦”梅、尚、程、荀合作灌制了一张经典的传世佳作《四五花洞》唱片。经过商议,依次是:梅先生唱第一句,尚先生唱第二句,荀先生唱第三句,程先生唱第四句,然后合唱[十三咳]结束。这张唱片的唱词是这样的:
(四大名旦同白)咳,这是哪里说起!
[西皮慢板](梅兰芳)不由得潘金莲怒恼眉梢,
(尚小云)自幼儿配武大他的身量矮小。
(荀慧生)年荒旱夫妻们受尽煎熬,
(程砚秋)因此上阳谷县把兄弟来找。
(丑)你是个……
(四大名旦同唱)[十三咳]蠢精怪变人形。
梅兰芳与程砚秋还合演过二本《虹霓关》《西厢记》等剧目。在二本《虹霓关》中,梅兰芳饰王伯党,程砚秋饰丫环,尚小云饰东方氏。在《西厢记》中,程砚秋饰崔莺莺,梅兰芳饰红娘,尚小云饰张生。
《西厢记》剧照
(左起:尚小云饰张生、程砚秋饰莺莺、梅兰芳饰红娘)
抗战期间,梅兰芳在上海、香港蓄须明志;而程砚秋也屡次拒绝为敌伪演出,隐居在北平西郊青龙桥荷锄务农,耕植为生,在抗战胜利后才复出。1946年春夏之际,程砚秋率团来到上海,还带上了新收的弟子赵荣琛。到沪后他专程到马斯南路梅宅拜会了老师梅兰芳,师徒久别重逢,喜出望外。
当时,京剧界正好要举行捐助宋庆龄创办的中国福利会以及为上海妇女工作会冬令赈灾的义务演出,有些朋友就提议由梅兰芳携弟子杨畹农、程砚秋携弟子赵荣琛进行合作演出。梅、程都表示赞同,并拟定分别演出《四五花洞》和《龙凤呈祥》的戏目。《四五花洞》由梅兰芳、程砚秋、杨畹农、赵荣琛四人分饰潘金莲,一样的装扮,一样的服饰,而又分别用梅派和程派唱腔演唱,十分别致。《龙凤呈祥》则由梅兰芳、程砚秋、赵荣琛三位旦角同饰孙尚香一角,在研究戏份时他们彼此谦让,结果把唱工最重的《洞房》一场让给了辈份最小的赵荣琛,程砚秋演《别宫》一场,梅兰芳演最后的《回荆州》一场。这场戏阵容十分强大,除梅、程外,同台演出的名角还有谭富英、李少春、叶盛兰、纪玉良等。这两场义务戏,使观众大呼过瘾。
新中国成立后,梅、程还在朝鲜战场上同台演过一次。那是1953年10月,第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前往朝鲜。慰问团的总团长是贺龙,梅兰芳、周信芳任副总团长。参加慰问团的有梅先生率领的梅剧团、周信芳率领的华东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剧团,还有程砚秋率领的程砚秋剧团和马连良率领的马连良剧团。
慰问团到达朝鲜后不久,在志愿军司令部驻地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慰问演出。这么多的大牌同台,如何排戏码真是个难题,但大师们个个互相谦让,最后商定戏码顺序为:程砚秋、沈金波(饰王允)的《三击掌》,周信芳、齐英才的《徐策跑城》,马连良的《四进士》一折,大轴是梅兰芳的《贵妃醉酒》,由齐英才、马富禄扮演高力士、裴力士,如此坚强的阵容可说是千载难逢。演出在司令部前的空旷土坡上进行,舞台是临时搭建的,一块幕布把前台、后台隔开。志愿军战士们沿着土坡,一层一层地席地而坐,约有一万余名观众,场面十分壮观。大师们的精彩表演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多次谢幕,欲罢不能。演出结束后,贺龙同志和志愿军首长上台,祝贺演出成功,并设宴招待全体同志。因为正值战时,又地处前沿,宴会极为简朴,只是吃一些罐头食品而已,但是亲人团聚一处,气氛分外热烈和亲切。
梅兰芳与程砚秋不仅多次同台演出,而且还共事多年。第一次是1930年,国民政府利用法国退回的“庚子赔款”创办了中华戏曲音乐院,梅兰芳任北平分院院长,程砚秋任南京分院院长。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和程砚秋分别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和副院长,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合作。
所谓师徒“打对台”
谈到梅兰芳、程砚秋二位的师徒关系时,人们总会提到两人“打对台”的事。其实以前剧团演出完全是市场经济,两个剧团在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剧场演出是很平常的事情,评弹演出也有这种情况,两位艺人在同一码头的不同书场演出,称为“敌档”。当然这只是客观上形成竞争的态势,大部分情况下并没有什么敌意,倒是有些好事的观众因喜爱不同的艺人和流派而拼命较劲。所以我认为对“打对台”的现象不必作过度的解读。
所谓梅、程“师徒对台”,第一次是在1936年9月。梅兰芳1935年曾经赴苏联访问演出,获得很大成功。回国后,他于1936年夏重返阔别了四年之久的北京舞台。这次他邀了一大批名角,其中有老生王凤卿、王少亭,小生程继先、姜妙香,花脸刘连荣,旦角于连泉,老旦孙甫亭,丑角萧长华等,并选择了北京最大的剧场第一台,此剧场能容3000名观众。此次演出准备的剧目有《凤还巢》《西施》《霸王别姬》《宇宙锋》《洛神》《太真外传》《生死恨》《汾河湾》《奇双会》以及昆曲戏《金山寺》等。
梅兰芳《霸王别姬》剧照
此时,北京许多名伶正在歇夏,但程砚秋还在北京演出,剧场是能容800名观众的中和戏院。他倒并非故意与师傅打对台,而是为了剧团演员的生计,决定继续演下去,这样就客观上形成了徒弟向师傅挑战的局势。程砚秋剧团的演出阵容也相当坚挺,有老生王少楼、武生周瑞安、花脸侯喜瑞、小生俞振飞、旦角芙蓉草、老旦李多奎、丑角曹二庚等;演出剧目为《金锁记》《文姬归汉》《鸳鸯冢》《青霜剑》《红拂传》等。程砚秋剧团每逢周六、周日晚演出二场,卖座也还不错。但是毕竟梅的名气更大,而且阔别北京四年,所以梅的叫座力更强,登台一个多月以来,几乎场场满座。徒弟未能敌过师傅,但程砚秋那种不避锋芒、积极进取的精神还是十分可嘉的。
1946年的秋天,梅兰芳和姜妙香、刘连荣、萧长华等在上海的中国大戏院演出,这时程砚秋应天蟾舞台之邀也来到上海,这样,一场师徒的“对台”不期而遇。两边的阵容都很强大,梅这边有姜妙香、刘连荣、萧长华及杨宝森、杨盛春、俞振飞、孙甫亭、魏莲芳;而程这边有谭富英与他挂双头牌,还有王少楼、张春彦、高盛麟、叶盛兰、袁世海、芙蓉草、刘斌昆等名角,可说是旗鼓相当。程砚秋因为原先不知道师父在上海演出,来到上海才知道要与师父对台,他很感愧歉地到梅兰芳寓所拜谒,向梅表示歉意。然而梅兰芳十分大度,并不介意,还安慰程砚秋,让他放心。梅所演出的中国大戏院有2000多个座位,经常满座。程所演出的天蟾舞台有4000个座位,程的新戏《锁麟囊》以及与谭富英合作的《四郎探母》《柳迎春》也很卖座。两人势均力敌,难分伯仲,可以说这场“对台戏”打成了平局。虽然在戏迷中所谓“梅党”与“程党”喧闹纷争了一阵子,但梅与程本身还是以平和的心态看待这场公平的艺术竞争的,并未引起师徒间的不快。
程砚秋《锁麟囊》剧照
解放后,程砚秋于1953年又到上海,献演了新戏《英台抗婚》等。此时,梅兰芳的梅剧团在江苏演出,按计划很快也要到上海演出。眼看二人又要撞车,师徒又有对台的可能,这事被细心的周恩来总理得知,他让中国京剧院党组书记马少波出面“把你们的两位院长拉开”。马少波先找到梅兰芳,梅兰芳闻此就延长了在江苏的演出期限;又赶到上海,向程砚秋讲明险些发生的对撞,这才使第三次“对台”没有成为现实。
梅程师徒情深
虽然梅、程师徒曾有对台的经历,但并没有影响两人的关系。程砚秋一直非常敬佩梅兰芳,恭敬地执弟子之礼。1933年11月11日,移居上海的梅兰芳四十大寿。程砚秋特往拜寿,行叩头大礼。程砚秋在山西讲学时盛赞老师所演的《贵妃醉酒》,坦陈自己从老师的艺术中得到了许多教益。梅兰芳也十分欣赏程砚秋这位弟子,特别赞赏程能根据自己的条件,另辟蹊径,有探索创造的精神。1958年3月,程砚秋不幸病逝,梅兰芳闻讯后立即写成《哭砚秋》一文,发于《人民日报》。第二年他又写了《追忆砚秋同志的艺术生活》一文,称程砚秋为“天才演员”,赞扬程“行腔有时高亢激昂,有时若断若续,如泣如诉,这种声音和这种唱腔演悲剧是具有极大的感染力的”。他还说:“《六月雪》这出戏,我也演过不知多少次了,比起砚秋却自愧不如。”由此可见梅兰芳的虚怀若谷和对弟子的高度赞赏。1959年《程砚秋文集》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梅兰芳亲笔题词中有“今抚遗篇,泫然泪下”之句。这些都表明了他们师徒二人的惺惺相惜和情深谊长。
梅兰芳收15岁的李世芳为弟子
梅兰芳的另一位弟子李世芳,原名李福禄,生于1921年,其父是山西梆子名旦李子健,艺名“红牡丹”,戏路宽广,青衣、花旦、刀马旦无所不精。李世芳之母亦为山西梆子艺人。李世芳3岁就随父母来往于大小码头,1931年7月正式入富连成科班学京戏,攻青衣、花旦,师从萧连芳、尚小云、萧长华等。由于他天资聪颖,习艺刻苦,艺术进步很快,一年后便能上台主唱单折小戏,与毛世来成为世字辈的“科里红”。他的嗓音、扮相与梅兰芳年轻时颇为相似,科班决定为他排演梅派新戏。1935年春,他在广和楼首演《霸王别姬》,获得成功,北京各报刊纷纷载文称颂,并赠以“小梅兰芳”的美誉。
李世芳剧照
1936年,梅兰芳由沪赴京,观看了李世芳演出的《霸王别姬》和《贵妃醉酒》,颇为满意。经叶龙章、萧长华介绍,梅兰芳收李世芳为弟子,在他们的请求下,同时拜师的还有毛世来、张世孝(后改名为张世兰)、刘元彤等人。此时,李世芳15岁。梅兰芳收李为徒后,倾囊相授。在梅的悉心教导下,李世芳努力学艺,技艺日见精进。出科后,他以梅派传人为号召,挑班至各地献演,声名鹊起。1940年北京《立言报》效仿二十年代评选“四大名旦”之举,从青年新秀中评选“四小名旦”,经观众公开评选,李世芳和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被选为“四小名旦”,李世芳为其首。
1946年冬,李世芳来到上海演出。梅兰芳为了推介自己的弟子,让上海观众认识这位“小梅兰芳”,对他的演出精心策划,细加指导,使李世芳在上海首场演出《霸王别姬》,便获得极大的成功。不久,上海市场逐渐萧条,娱乐业也趋于廖落,李世芳在上海的演出卖座率下降,这使他非常焦虑。梅兰芳一方面安慰他不要为一时的困难而气馁、灰心,鼓励他要振作精神,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努力演好戏;另一方面,他亲自出马为弟子保驾护航,与李世芳合作贴演《金山寺》,并带《断桥》,自己演白素贞,由李世芳饰小青,以此来提携和帮助弟子,如此情况才有了好转。
李世芳罹难,梅师痛惜
1946年的年底岁末,山东的剧场来邀约李世芳去演出,但李世芳因夫人有急病,决定先回北平,并订好了飞机票。那时京剧武丑演员张春华在武汉演出结束后,搭乘班机飞往上海,下午3点多从武汉起飞,6时左右到达上海上空时,整个城市笼罩在浓雾之中,飞机无法着陆,在天空中盘旋了三个小时,最后坠落在南市王家渡一带,机头与机身断为两截,机上40多人绝大多数罹难。当时张春华被摔出机舱跌在泥地里,经医院抢救竟然免于一死,是这次空难中少数几位幸存者中的一员。出事后的第五天,李世芳到医院探望张春华。张春华得知李世芳准备乘飞机赶回北京时,就劝他改乘火车。李世芳听了张春华的劝告,退掉了飞机票。可是,正巧杨宝森的夫人因临时有事推迟了去北京的时间,又把买好的飞机票让给了李世芳。1947年1月5日,李世芳还是乘上了上海到北平的飞机。这架飞机飞经青岛时遇到了大雾,天色昏黑,结果撞上了山,飞机坠毁,李世芳与同机40多名乘客一同遇难。
那天,梅兰芳还亲自到机场送李世芳上飞机,想不到当晚就听到噩耗,正在中国大戏院后台化妆的梅兰芳差点晕了过去。李世芳的岳父姚玉芙更是老泪纵横。梅兰芳强压住心中的悲痛,把戏演完。回到家里他拿出李世芳的照片,看着看着,禁不住失声痛哭。为了痛悼李世芳的不幸去世,抚恤他的家属,梅兰芳组织当时在上海的京剧名伶在中国大戏院举行6场义演,程砚秋、俞振飞、言慧珠、李玉茹、顾正秋等都参加了演出,梅兰芳还发表了感人肺腑的讲话。这次义演筹得6000万元的抚恤金,全部寄给了李世芳的家属。即使这样,仍然不能减轻梅兰芳失去爱徒的创痛。1950年,梅兰芳带儿子梅葆玖演《金山寺》《断桥》,演完戏后他触景伤情地对许姬传说:“回想四年前在上海中国大戏院,李世芳陪着我唱青蛇,这还是我演《金山寺》带《断桥》的初次尝试。……从此就不愿再演这两出戏。我刚才扮上戏,又想起我的学生,还是止不住一阵心酸。”可见他对弟子李世芳的钟爱和深情。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