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庆祝土山湾博物馆建馆十周年这样一个机会,我集中从土山湾和中国近现代美术这方面来展开本次讲座。之前李天纲教授已经把徐光启、徐家汇和土山湾的历史传承关系都解说了,我就接着李天纲教授的内容继续说。李教授前面也提到了土山湾画馆,实际上这是整个土山湾文化重镇的重要板块。
我今天利用这段时间跟大家讲述以下几个话题:第一,土山湾是一处非常重要的文化地标,虽然现在它已经消失了,但是它对于海派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力还存在。第二,聚焦在土山湾画馆,徐悲鸿先生对土山湾画馆有一个精辟的概述,他认为它是中国西洋画的摇篮。第三,为什么土山湾画馆和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关系特别密切?因为它是一个重要的艺术教育机构,它培养了很多重要的艺术人才,这些艺术人才对于以后的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四,从土山湾的美术教育的摇篮,到20世纪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它是有历史传承的关系,有演变转型的关系。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有一个重要的文化运动,在这个运动里,现代美术教育成为重要的主流和力量。第五,上海海纳百川,有很多重要的中国故事可以讲,和20世纪中国的文化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处在这样一座文化资源宝库当中,一定要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将这些重要的文化资源好好进行保护和转化。
一
首先,土山湾现在已经消失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因为种种市政建设规划的变化,我们的地图版面上就没有这个名字了,但是关于它的文化记忆还是存在的。从徐汇区的历史文化的保护来讲,我们会不断地集中徐汇区的文化资源,讲述历史文脉的故事。徐汇区有很多对中国近现代艺术非常重要的中国故事可以讲,比如说武康路的历史街区,同样的,土山湾也是一个重要的诉说海派文化故事、诉说中国故事的很好的历史资源。虽然它在地图上已经消失,但是在文化记忆层面,我们还是应该很好地记住它。徐汇区的故事,可以从徐光启说起,然后说到徐家汇,再说到土山湾。
20世纪30年代的土山湾
二
关于土山湾已经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了,今天最重要的就是重新来解读和弘扬土山湾的文化资源。土山湾实际上有百余年历史的发展经历,在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演变当中,我们现在可以聚焦在1864年。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教材中也好,或者我们的研究文本当中,记下了很重要的同治三年,就是1864年。因为这一年土山湾的孤儿院成立了,而且这个孤儿院里面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图画间,或者叫土山湾画馆。所以,一般是以这样一个年代作为标识的。
近代到现代一直到当代以来,实际上美术界也好,学术界也好,有很多重要的学者、艺术家都提到了土山湾,觉得土山湾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记忆的内容。
首先在美术教育方面,丁悚实际上是一名非常重要的在近代活跃于上海画坛的艺术家,他做过上海美专的教务长,是当代著名漫画家丁聪的父亲。丁悚在早年就写过一篇文章,说起上海早期的西洋画的教育(见丁悚:《上海早期的西洋画美术教育》,上海文史馆、上海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上海地方史资料》(五),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他说徐家汇的土山湾有一个图画馆(即土山湾画馆),并重点讲到了它教授的科目,因为讲教育就是要讲它的专业科目、师资力量、人才培养等等方面的内容。丁悚觉得土山湾画馆和传统教育不一样,它里面的科目分了水彩、铅笔、擦笔、木炭、油画等等,这跟以往的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是不一样的,而且里面起初还有临摹写影、人物、花鸟。我想丁悚先生提到的问题,实际上已经启发了我们,就当时来讲,在西洋画方面,这是一种很具有创新意义的美术教育体系。
第二,在中西美术的交流方面,土山湾画馆也受到了我们的前辈的关注。比如说潘天寿先生,他曾经在20世纪20到30年代在上海的美专和新华艺专等学校任教,其中教的一门课就是中国绘画史。后来这本教材汇编成《中国绘画史》一书,最初于192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教材里还附录了《域外绘画流入中土考略》,讲述国外的绘画怎么流传到中国来?潘先生写的这样一篇附录性的文章,里面第一次提到了土山湾画馆的内容。他在这本书里聚焦的不是课程,他特别感兴趣特别关注的是画馆有若干人练习油画,且自制油画颜料,他们跟着老师自己制作油画的颜料来进行绘画。
潘天寿著《中国绘画史》书影
第三,在工艺美术教育方面,土山湾里面有很多工作间,实际上从整个孤儿院来讲,画馆仅仅是其中一部分,还有很多工作间是涉及到工艺美术的,比如说金工、印刷、雕刻、刺绣等等。所以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徐蔚南先生就在《中国美术工艺》(1940年中华书局出版)中也提到了土山湾。这就说明,近现代以来,实际上有很多前辈、名家都在关注这样一个地区。徐蔚南先生觉得它不是侧重于油画的,也不完全侧重于课程科目,它侧重于美术工艺方面。他说里面有一个美术工场,工场里工艺内容广泛,有印刷、装订、绘画、照相、冶金、木工、木雕、泥石、玻璃制作等等。围绕着工艺美术,他讲得非常详细,而且他觉得土山湾是蜚声海外的。土山湾出品的工艺美术作品,不光参加了世界博览会,而且对于当时整个国内外地区的影响也很大。最后他觉得,以上海而论,有这样一个重要的美术工艺工场,但是当时国人还不太清楚,这多少有点遗憾。
第四方面聚焦在一个比较专业的话题,就是中国西洋画的运动。20世纪以来,中国的美术有几条线,一条线是传统美术的演进,第二条线是西方绘画引入中国,第三条线是大众美术的流布。实际上这三条线彼此关系都很密切,其中有一条线就是西画东渐,即西洋画是怎么从技术引进到文化引进传到了中国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有专家学者关注到了土山湾画馆,比如胡怀琛先生,他写过一篇《西洋画、西洋音乐及西洋戏剧之输入》(见《上海市通志馆期刊第四期》,1934年),这篇文章非常重要。胡怀琛先生说在这个时期,介绍西洋画到中国来的,有两个人是非常值得一提的,因为他们是先驱者,非常重要。这两个人一个是徐咏青,一个是李叔同。李叔同大家都很清楚了,早年他到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学习西洋画科,然后把西洋画的那套教学体系、画法带到了中国。虽然他的时间传播的面有一定的局限,但是他是最初的先驱者,对早期的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还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位徐咏青大家几乎不大清楚,但恰恰是这位徐咏青,恰恰是土山湾画馆的学徒出身,这个就变得很重要了。这样一位最初的先行者,他没有到海外留学,而是出身于土山湾画馆,所以胡怀琛先生觉得这点非常重要,而且这位徐咏青被誉为中国近代水彩画的第一人。学界也有这样的疑惑,他的水彩画是哪里学的呢?很必然的,这跟土山湾画馆的教学实践有密切的关系。
到了20世纪30至40年代,中国的西洋画运动达到了一定的高潮。这个高潮主要是因为现代美术教育的公立、私立的学校兴起了,同时文化的交流也频繁了,然后有很多适应中国国情的需求来建立的一种中国西洋画美术的思潮、实践和理论体系。
在这个过程当中,陈抱一先生,一位留日画家,在20世纪40年代作了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洋画运动过程略记》(续)(见《上海艺术月刊》1942年第6期)。这篇文章是一篇非常重要的划时代的文章,对于研究中国油画史、西洋画是非常重要的文献。在文章里他提到了徐咏青,认为这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而且在介绍徐咏青的同时,他再三强调,徐氏是徐家汇土山湾美术工艺所出身的,同时还提到了他的老师刘修士,实际上就是刘德斋先生,土山湾画馆的后一任主持人。
陈抱一及其《洋画运动过程略记》(续)
在这一时期,对我们学界影响力最大的一篇文章,是徐悲鸿写过的《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这是他在重庆时期写的,1943年3月15日发表在《时事新报》上。他在文中说:“至天主教之入中国,上海徐家汇亦其根据地之一,中西文化之沟通,该处曾有极珍贵之贡献。土山湾亦有习画之所,盖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也。其中陶冶出之人物:如周湘,乃在中国最早设立美术学校之人;张聿光、徐咏青诸先生,俱有名于社会。”这段文字是非常经典的,前面李天纲老师也提到过。文字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它对土山湾画馆进行了最重要的文化史、艺术史上经典的概括——它是一处根据地,中西文化的根据地;它还是一个摇篮,中国西洋画之摇篮。第二层,正因为土山湾画馆是根据地是摇篮,它最大的影响力在于又陶冶出一批重要的人物,这批重要的人物目前一直在发挥对后世的艺术界的巨大影响。徐悲鸿对后面陶冶的人物做了基本的概述——中国近代美术的先驱者,这批人物是非常重要的。这批先驱者不可能百分之百都在土山湾,但是里面有一部分重要的人物,像周湘、张聿光、徐咏青,是土山湾出身的,这样一下子把土山湾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烘托出来了。
土山湾画馆培养出的周湘、张聿光、徐咏青(从左至右)
第五,20世纪以来有很多个案出现了。前面李天纲老师也提到了任伯年和土山湾的关系,实际上这个话题是很有意思的,因为任伯年是一位传统海派的画家,但是他对素描、对西方绘画的一套语言体系非常了解,还会写生,这如何解释?就是因为任伯年和土山湾平时是有很多交往的,他有一个朋友叫刘德斋,土山湾画馆的后一任主任。在刘德斋之前有几个西方的雕塑家、油画家都担任过画馆的主任,但是刘德斋在任的时候,正好他和任伯年有交往,所以吸引了任伯年到土山湾来,两人交往很密切。刘德斋的西洋画功底很厚,所以对任伯年的写生素养有一定的影响,这对于海派的继承创新来讲,是很有故事可讲的。任伯年的人物画、花鸟画都别具一格,很具有创新力,这个创新力哪里来的?就是从土山湾学过来的,通过和土山湾的交往,任伯年的创作当中,有写生、素描的影响。
我在1995年写过一本《上海油画史》,从油画史的专题研究的角度,提出了土山湾画馆对于中国油画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把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引到了中国,引入到中国的现代美术教育体系当中。
2004年我还出版了一本书——《中国早期油画史》,这本书重点谈从明代到清代一直到现代,早期西画东渐的历史脉络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认为土山湾画馆起到了推陈出新的作用,解决了怎么把一些西洋的美术教育移植到中国来的问题。从土山湾博物馆里展出的画稿可以看得出,在土山湾画馆的教学过程当中,临摹已经开始带有素描的明暗法、透视法,这是西洋绘画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法。这个过程当中还有材料的应用,最后是样式的移植,就是我提出的画法渗透、材料引用和样式移植三部曲,通过这样一种推进,实现了中国早期油画史的历史转型,而土山湾画馆在这个过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
在2012年的时候,我又写了一本《中国近代外籍移民美术史》,里面我重点提到了马义谷,历史上他对上海的影响非常重要,他是近代第一个把油画带到上海的外国专家。我们以前提到过马义谷,但是没有充分研究他,后来我做了一些认真的梳理,当然其中还有一些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出版了一本书《上海的客厅》(都市艺术资源研究系列丛书,上海书画出版社,2020年),主要研究国际化城市的艺术资源如何保护转化。每个城市都需要有自己的客厅,这是一个比方,意思就是要对自己的文化资源最优秀的东西进行保护和展示。我觉得土山湾文化也能起到“客厅”的作用。
笔者所著《上海油画史》《中国早期油画史》《中国近代外籍移民美术史》封面
关于土山湾画馆的建筑,就是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旧址这栋楼,现在作为土山湾博物馆的展览空间,是土山湾地区现存不多的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当时来讲,土山湾作为一座文化重镇,它的建筑的空间标号有将近30多个,其中第25号是土山湾画馆。目前我们看到的最真实、最重要的土山湾画馆里学徒学画的历史照片,来自于1914年土山湾印书馆出版的法文版《土山湾孤儿院的历史和今天》,从这些照片可以看出,画馆从最初的附中到本科再到毕业班这样一个创作、教学的过程,呈现了土山湾画馆诸如彩绘、水彩、油画等等各种品类的艺术的教学和创作。现在土山湾博物馆能够把这些非常珍贵的、重要的文化遗产实物保存下来、展示出来,做一处关于土山湾画馆的情景再现,是非常有意义的。
法文版《土山湾孤儿院的历史和今天》中土山湾画馆里学徒学画的历史照片
土山湾博物馆中“土山湾画馆”的情境再现
关于土山湾画馆的文献,目前我们在不断地整理并对其进行保护。我们发现了土山湾画馆出品的铅笔画画帖,以及关于绘画的浅说《绘事浅说》,这是当年土山湾画馆教学实践非常重要的教材。此外还有透视学教材《透视学撮要》(土山湾印书馆1917年版);1919年土山湾画馆还和商务印书馆合作编了一本《西湖风景写生》,明确注明校阅者是上海土山湾图画馆,从中也可以看得出土山湾画馆有很多这方面的社会合作。当然这些版本都是20世纪20年代的,但是有一定延续性,可以看得出当年土山湾画馆的教学面貌。我们学院的专业团队也在做相关的一些数据库的建设,做一些知识服务的工作,来支持社会上的一些公立博物馆、公共美术教育。
与土山湾画馆相关的文献
所以总而言之,概括起来说,现在美术界、学界对于土山湾画馆的重点关注和研究有三块:第一,土山湾画馆在早期的中西美术交流方面是一处重要的根据地;第二,它是中国西洋画运动的一个摇篮;第三,从社会文化的传播来讲,它是中国艺术职业教育的一处重要基地。
三
土山湾画馆培养了哪些优秀的人才?这里仅选一些要点跟大家说一下。
首先说徐咏青,他是中国近代水彩画方面非常杰出的一位先驱者,土山湾画馆出身。土山湾画馆有西画传承的关系,最初是从西班牙人范廷佐到意大利人马义谷,到后面的中国人陆伯都和刘德斋,然后刘德斋培养了周湘、徐咏青、张聿光等等,再到后面还有传承人。从土山湾画馆的西画传承关系可以看得出,它培养的第一代艺术家里面,包括任伯年、吴昌硕,这些可能不是直接的授教,只是间接的有一些交流。直接受教的是周湘、徐咏青、张聿光和张充仁。最后这批,比如说丁悚、刘海粟、陈抱一、汪亚尘等等,这些都是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美术活动当中重量级的代表画家。所以土山湾画馆通过美术教育的传承,体现了对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影响力。徐咏青只是其中一位,他的水彩画经常被用作当时期刊的封面,比如他画的一位少女在河边洗衣服,当时就作为《妇女杂志》的封面;有时也会作为一些商业广告当中的素材,比如某张风景水彩画,可能被某家公司作为商品推广的月份牌的素材。徐咏青还编了水彩画风景写生法的教材(《水彩画风景写生法》,上海大东书局1922年4月初版,1928年11月五版),可能用在各种师范教育、初等教育等方面。
土山湾画馆的西画传承关系图表
徐咏青作《妇女杂志》第一卷第六号封面画
(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6月5日发行)
徐咏青、郭烋绘编《水彩画风景写生法》
另一位就是周湘,他也是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一位先驱者,也是土山湾画馆出身,而且他当时很活跃,编过一本《水彩画二十四孝图说》(中华书局1918年1月出版)。
周湘编《水彩画二十四孝图说》
还有我刚才已经讲过的丁悚,他不光写了那篇重要的文章,而且当时又是上海美专的教务长,也是一名专业教师,画过很多水彩画、插图和漫画。
还有张聿光,应该说他也是上海美专的创始人之一。他当年除了教学以外,还进行了很多社会化的传播,也画了很多宣传画、海报、插图等等。
离我们比较近的人物,20世纪20年代以后,张充仁是一位比较重要的代表。张充仁不是画馆出身,而是出身于照相制版的工作间。但是他也间接地在土山湾画馆学过科目,这是他在回忆当中也提到的一个问题。后来张充仁成为20世纪非常重要的一名雕刻家,他对很多历史名人都做过雕塑,如我们的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法国前总统密特朗,20世纪50年代他还为齐白石做过雕塑,所以他当时的知名度很高。同时他也画油画,主要是在20世纪20、40年代以前;从比利时留学回来以后,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后期和40年初期,他在油画方面也很有影响力。
张充仁为齐白石塑像
四
土山湾画馆的所谓的梯队人才的培养,即画馆培养了第一批人,第一批人又培养了第二梯队的人,以此类推,这实际上促进了西洋美术教育在社会的传播。然后随着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大批留学日本、留学欧洲等的海归艺术家的回归,他们的重要阵地就是开办现代美术教育机构,无论是国立还是私立的,这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美术发展的主流。
我在这里想讲一讲上海美专的海派文化,其中美术教育是很重要的一块。上海美专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标的,是当年刘海粟先生参与创办的一所代表上海学术影响力的早期的美术教育机构。在美术教育机构里,同时还有国立艺专的培养。因为现代美术教育分私立教育和国立教育,三大国立教育机构分别在1918年的北京、1928年的杭州和1928年的南京等创办,它们和私立美术教育互相有一些交流和影响,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四大校长——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颜文樑。现在无论是对美术进行研究,学界也好,收藏界也好,对于四大校长是非常关注的。四大校长实际上既有公立教育的背景,也有私立教育的背景,但是无论如何,追根溯源,他们和上海的渊源都很深厚,和海派文化的关系也很密切。从研究的角度来讲,实际上就是从1862—1864年,中国近代西洋画的摇篮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接下来就是1906年有两件重要的事情,一件是两江师范学堂设立了图画、手工科;还有一件就是李叔同等早期的清末艺术家,到日本学习西洋画,20世纪20年代以来,大批留洋艺术家从日本和欧洲回来,形成了欧洲派和日本派,画法上面形成了一种分野。1937年由于抗战的爆发,很多艺术家以救亡图存唤起民众为主题,纷纷拿出艺术的画笔来进行社会实践,以声讨敌人来唤起民众,号召大家要救亡图存。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艺术家在大后方又有一次会合,大家讨论中国现代艺术何去何从,提出应该重新认识世界,形成和世界进行交流、进行交融这样一种格局。
实际上从土山湾的渊源来讲,它形成了几种画风。第一,中国人懂得了写生,中国的学生在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下,懂得了素描、透视、解剖、色彩写生,这是现代美术教育的功劳,但是它最初的源头是土山湾画馆。另有一种写实的画派,它是要追求对象的整体性、情节的真实性,并注意事物情节的典型性,用比较生动的实物,表达所谓的形式为主的这样一种追求。还有一种是印象派,这些艺术家介乎于写实和抽象之间,比较强调色彩的丰富表现性,注重体现对于大自然的美好景物的描绘。一般来讲印象派画风的画家比较擅长画风景写生,比如关于的杭州风景画,杭州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旅行写生的基地,大量的风景画作品都用印象派的画法来表现。还有一种是现代主义,通过借鉴西方的立体主义、构成主义,包括抽象主义的方法,来表现中国的题材,讲述中国的故事。
比较重要的还有上海诞生了决澜社,它对于中国20世纪的现代主义美术的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决澜社实际上也和上海美专有一定的关联,因为有一部分决澜社的艺术家是上海美专的教员。总体来讲,20世纪的中国美术,有写实主义的体系和表现主义的体系。表现主义的体系更为丰富一些,它包含了印象派的、现代主义的,有一部分是抽象主义的。写实主义体系比较强调表现对象的真实性、生动性和典型性。这两套体系实际上在20世纪都分别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30年代决澜社展览活动的部分艺术专栏
五
最后我想讲一讲我们如何来保护这些重要的资源。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库的方式,对已经消逝的记忆进行采集。有一些数据是历史的影像,有一些是建筑遗址,资源保护数据库的第一个方面,就是对那些现存的有故事性的一些重要的不可移动遗迹,进行数据的采集。有些老建筑已经消失了,有些已经挪为他用了,有些现在还存在,我们只要把那些幸存的建筑串起来,像土山湾画馆,把整个地区现存的老建筑作为数据采集进去,进行有效的保护。还有一些是可移动的遗产,像一些重要的文献,随着历史的推移,很多也已经消失了,但是幸存者就变成了很重要的遗产,对这些保护对象也可以做一些数据库的整理。资源数据库的整理,是我们艺术院校的专业研究团体必须做的一项学科建设的工作,这个工作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服务社会,提升学科的生命,加大数据库的智库的作用,为社会文化机构提供社会服务、知识服务。同时对博物馆来讲,数据库的建立可以促进它的馆藏系列的调整,丰富它的信息建构。
所以,我觉得整个近现代美术的文化资源的保护和转化路径,就是从数据库到馆藏体系的一种建构。这是一项公共服务,一项公共合作的社会工程,期待我们的艺术院校、高等院校的专业团队和我们的文化管理部门,以及艺术相关的文博机构,共同努力达成合作。而且,这项工程是功在千秋、造福人类、造福我们后代的。
(作者系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