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文脉》第30、31期连载《刀笔之魂——新四军老战士、版画家兼中国画家吕蒙》一文,开头就谈到吕蒙、赖少其、沈柔坚三位新四军战友有缘同住上海市徐汇区复兴西路34号公寓楼的趣事。今天,我就来谈谈沈柔坚(1919——1998)其人其事。
沈柔坚
性格如名字一样柔坚相融
沈柔坚原名沈耀琨,1919年10月28日出生于福建省诏安县东溪口的一座破庙里。为什么出生在破庙里呢?因为一年多前(1918年2月中旬),县里发生七级地震,他家的房屋倒塌,父亲沈辉若与人合伙经商又屡屡失利,全家只靠出租十几亩田地和开小杂货店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沈柔坚是头生,母亲吴叆是继室,生他时已近30岁,身体虚弱,乳汁稀少,襁褓中的沈柔坚整天啼哭。沈柔坚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身体细瘦柔弱,生性内向好静,不爱嬉耍,语言不多,然而却非常细心,善于思考,明辨是非,对于认定要做的有意义的事就坚韧不拔地去做。所以他后来改名沈柔坚,名字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他的性格。
他的家乡福建诏安是独具天然景观和拥有丰厚民间艺术及文人书画艺术之地。诏安有高低起伏的山峦连绵不断,郁郁葱葱的树木生气盎然,鸟儿争相鸣唱,飞瀑映溅,溪流清澈见底,山间田野到处生长的荔枝、香蕉、菠萝等南国水果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祠堂庙宇里又有木雕、泥塑和壁画等建筑装饰。春节前后,城乡街头满是灿烂色彩的木版年画,元宵节会张挂五光十色的飞禽走兽造型的灯彩,端午节时五彩缤纷的赛龙舟更是引人入胜,还有民间戏曲可欣赏。至于文人书画,常能见到清代诏安名画家谢琯樵、沈古松等人的作品。沈柔坚就读的梅溪小学的美术老师沈耀初,是当地甚有名气的书画家,对沈柔坚走上艺术道路起了关键作用。沈柔坚在他的教导下爱上书画,不断地练习,13岁时写的《归去来辞》四幅书法作品获得全县小学生书法比赛第一名。平时沈柔坚也不断作画来描绘家乡可爱的景物,当时沈耀初老师鼓励沈柔坚将来当一名画家,沈柔坚也立志走美术专业之路。后沈柔坚入学龙溪师范学校,想学成后当一名美术教师。在龙溪师范他巧遇中共党员、语文老师郑畴先生。沈柔坚在郑老师的思想影响下,立志投身革命事业。当时沈柔坚得知革命圣地延安的鲁迅艺术文学院招生,想请郑老师介绍他到延安入鲁艺学习美术。郑老师劝告沈柔坚,延安气候太冷,南方人受不了,尤其是沈柔坚体质弱,更不适宜。郑老师又告诉他安徽、江苏地区的新四军也需要艺术人才,何不去参加中共领导的新四军?沈柔坚表示愿意去。郑畴老师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同学邓子恢也是中共党员,而且已是新四军闽西二支队政治部主任。接着,沈柔坚由郑老师安排悄悄地与邓子恢取得联系,并约定于1938年3月1日的半夜,与同样立志投身革命事业的彭燕郊、袁文德、王雪恭等七名同学,携着邓子恢的介绍信赶到和溪车站,登上一辆运货汽车,一路途经江西、浙江边界的仙霞岭进入皖南,到歙县岩寺新四军军部政治部报到,当时已是四月中旬了。报到后,沈柔坚遇见新四军军部第一任文艺科科长、原求学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的版画家吕蒙,吕蒙安排他到新四军军部战地服务团绘画组工作。接着,沈柔坚又遇见在军部《抗敌画报》工作、同样求学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的版画家赖少其。于是,勤奋好学的沈柔坚,又向吕蒙、赖少其学习起版画艺术。接着,沈柔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共产主义战士。后来沈柔坚被提任战地服务团美术组组长,于是便带领美术组运用木刻版画和其它绘画样式,进行轰轰烈烈的抗战宣传鼓动工作。随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沈柔坚进入上海接管美术工作,担任美术界领导,以坚定毅力,坚持行政领导工作和个人美术创作两不误,并且发展成为版画、水彩水粉画和中国画并驾齐驱创作的多面手。这一切可谓依然是沈柔坚的坚柔相融、坚韧不拔性格的体现。
沈柔坚在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时留影(1940年)
在新四军的战斗美术活动
沈柔坚在新四军军部政治部战地服务团美术组被任命为副组长,组长是日本留学归国的画家梁建勋,组员有来自沪、江、浙、湘等地的涂克、丁剑影、沈光、费必立、严仁南、林圣伟等。后来又有来自上海的翁逸之(又名翁毅)、张祖尧、芦芒(原名李洵,又是诗人)、孙从耳(女,又名孙悚)、尖锋、孙云白、郑伟明、干戈、袁瑛等加入。其中梁建勋、沈光、翁逸之、芦芒、孙从耳的绘画水平甚高,芦芒又兼长雕塑,孙从耳则兼长油画、水彩水粉画和漫画。美术组真是人才济济,也为沈柔坚提供了多方面学习美术技巧的良好机会,所以沈柔坚感到非常愉快。特别是战地服务团团长朱克靖,是北伐革命的前辈和在大学执教的学者,是由新四军叶挺军长特邀来的。由此可见,新四军是一支拥有许多文化人的军队。
后来梁建勋奉命调离战地服务团美术组,沈柔坚则被提任为美术组组长。沈柔坚带领美术组全体成员,紧密配合抗日战争的进程,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新四军抗战的美术活动。
一是每两周编绘一期刊名为《老百姓》的墙头画报。这份双周刊《老百姓》墙头画报均为彩绘,用木刻版画、漫画、宣传画作品拼贴而成,配上必要的说明文字,一式多份,张贴在当时新四军战地服务团驻地皖南云岭城区街头墙上。因为内容及时报道了抗日战争的进程状况,所以一旦张贴出来就立马吸引了街区群众蜂拥而来阅读,发挥了很好的抗战宣传鼓动作用。
二是绘制大幅抗战布面宣传画和墙头壁画。面对日军对新四军不断的围剿和反围剿战斗,以及新四军为扩大敌后根据地而主动出击日军,所以新四军的流动性极大。战地服务团美术组就机动灵活密切配合新四军的战斗,一路张挂事先绘制好的大幅布面抗战宣传画,同时随时随地当场绘制抗战壁画。这类美术作品对战斗行军中的新四军指战员的士气鼓舞作用是非常大的。
三是新四军军部建立印刷厂之后,军部政治部编的《抗敌报》和《抗敌画报》印刷发行量加大,两本刊物极需充实内容,于是战地服务团美术组进一步配合这两本刊物的需要,包括刊物封面画和内页插图,及时源源不断供稿,使这两本刊物更为生动而具可读性,在新四军全军指战员中发挥更大的抗战宣传鼓舞作用。
四是新四军作曲家何士德作曲的《新四军军歌》,在新四军中被传唱后,在军部秘书长李一氓的建议和支持下,由沈柔坚、芦芒、孙从耳三人合作《新四军军歌木刻组画》(这套木刻组画幅数多少,有不同说法。据沈柔坚回忆有约35幅,见1990年上海书店出版的《柔坚画谭》一书;另据198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杨涵编《新四军美术工作回忆录》,组画是18幅)。这套木刻组画除在报刊发表外,另各手拓印刷100张(即均系原拓版画),用深棕色书皮纸作封面和衬纸,再将原拓版画一张张贴在衬纸上,用民族装帧形式的“蝴蝶装”,书页打小圆孔,穿上黑丝线,装订成100套(即100册),分送到有关方面。其中数十套由访问新四军的美国记者、作家史沫特莱女士带往国外分送给有关方面机构和人士。这套《新四军军歌木刻组画》也在报刊发表,并在国内外流传,对扩大宣传中国新四军坚决抗战具有很大的积极正面的影响。
后来,战地服务团美术组的同志们大多也对木刻版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于是形成木刻版画创作热潮。由此显示,鲁迅先生在上海倡导“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的新兴版画艺术已在新四军中开花结果。
1939年9月,周恩来同志由重庆中共办事处来皖南新四军军部视察慰问,在战地服务团团长朱克靖等陪同下参观了美术组的工作场所,见到大家创作的不少美术作品,他勉励大家在条件困难的情况下更需要刻苦用功。接着,他又兴致勃勃地谈起重庆大后方美术界的活动和美术家情况。周恩来的记忆力特别强,当时接见美术组组长沈柔坚之后,始终记得“沈柔坚”这个颇为独特的姓名,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后还惦记着沈柔坚。
1941年1月4日,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国共第二次合作,在阴谋发动突袭围歼新四军九千余人的“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江苏盐城重建军部,陈毅任代军长,原战地服务团已不复存在。此后,沈柔坚则在盐城的抗日军政大学五分校工作,集中时间进行个人的木刻版画创作,并应约每期为《江淮》月刊创作木刻版画封面和插图。在此期间,沈柔坚创作了不少在新四军美术活动中值得记叙的木刻版画作品。例如1942年创作的黑白木刻版画《田间》,用细腻写实和抒情手法,描绘在新四军保护下的江淮地区,乡民们在田间耕耘播种、牛羊自由自在食草的情景,犹如一首美丽抒情的田园诗歌。当时陈毅代军长见到这幅版画加以赞赏,在画页下批语建议将画题“以改为《田野》为好。如何?”,所以此版画后改题为《田野》。1946年创作的黑白木刻版画《盘查哨》,同样以细腻写实手法反映了江淮根据地的群众有着高度的革命觉悟和严密的组织性,凡是在必经之路的路口,必有儿童团站岗设立盘查哨,以防敌特坏人渗透到革命根据地,是一幅富有革命历史标志性的版画。特别是1942年应约为苏北根据地盐阜银行设计刻制钞票,以细密的木刻刀法和严谨的构图,设计刻制了“抗币”的“壹角”等多种币值的钞票,这也是具有独特历史痕迹的版画作品。这类历史版画作品,都是值得国内外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其中《田野》《盘查哨》《拾草》三幅木刻版画,于1984年被法国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战博物馆”征集去。中国美术馆自1961年至1993年共收藏沈柔坚版画等作品47幅,获中央文化部奖状。沈柔坚于1998年逝世后,其家属于2001年将沈柔坚保存下来的版画、水彩水粉画和中国画精品力作86件,捐献给了上海美术馆(今中华艺术宫),永远成为国家的藏品。
木刻版画《田野》(1942年)、《盘查哨》(1946年)
此外值得重视的是,1947年沈柔坚出任华东《大众日报》美术研究员时,主编过一本《中国人民爱国自卫战争华东战场第一年画刊》,也成为历史博物馆珍藏本。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美术创作和美术理论研究
新中国建立初期,政府接管上海的美术工作后面对着国内外敌人的种种破坏。为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以提高觉悟和警惕,配合人民政府的对敌斗争,并且把城市恢复发展生产建设的美术设计和美术出版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建立了上海美术工场(国营上海美术设计公司前身)和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后改名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沈柔坚出任上海美术工场场长兼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和辅导部部长,接着又出任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1954年华东美术家协会成立(后改名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沈柔坚又出任美协秘书长,领导开展上海的美术工作。尽管行政工作繁忙,然而立志于美术创作的沈柔坚,总是灵活机动调和行政领导工作与个人创作之间的矛盾,解决好这一“双肩挑”的难题,所以新中国建立初期沈柔坚的个人美术创作依然是活跃的。
当时,《解放日报》上常见具名“柔坚”发表的讽刺国内外问题的漫画作品,其中有的漫画还被当时的苏联《鳄鱼》漫画专刊转载。沈柔坚创作的新年画《劳动英雄得奖归来》出版后广为发行,还被刊载在英文版《上海新闻》。他与翁逸之合作的油画《陈毅、粟裕将军指挥孟良崮战役》刊于《新闻日报》。他创作的宣传画《保卫祖国》由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也广为发行。他也开始由黑白木刻版画转向套色木刻版画创作的探索。例如1957年创作的以抒情套色版画语言描绘上海这座大都市在冬夜雪后特有诗意美景的《雪后》,成为当时上海美术界共同赞赏的一幅版画名作,此版画于1981年被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珍藏。关于如何探索创作这幅套色版画,沈柔坚于1981年3月撰写的《我画<雪后>》一文(见《柔坚画谭》一书),有如下回忆:
一九五六年岁末,子夜时分,我听到雪珠敲玻璃窗的籁籁声,拉开窗帘往外眺望,整个上海西区,一片白皑皑灰濛濛的屋子闪烁着点点灯光,显得格外静穆而有生气。雪是冷的,灯光是热的,再加上色彩的冷热交错对比,那景致的色彩显得既单纯,又微妙、丰富,我给迷住了。触景生情,我想到这点点灯光之中,多少人家仍在忙着这样那样的生活和工作……正沉浸于遐想之中,我情不自禁地抓起画笔激动地画当时的景象。
我想把这情景的素材,搞成版画,可能比水彩水粉画更有味。第二天,我便着手构图。从立意、位置经营到刻法与色彩的处理,反复推敲。我想到“景语即是情语”的诗人名言,那么,绘画的语言也应该是诗的语言,画景是为了抒情。这天雪夜打动我的心灵,给我美的触动的,是那安静肃穆的生活情景,我要表现出那景象,更要表达我内心的感受与情趣。根据素材,我从构图上重新加工组合,使它除远近虚实之外还有起伏,在色彩处理上也较自由地选用赭褐为色轴,套印上则采取油印和水印相结合的方法,从四块套板减为三块套板,探求从单纯中表现出丰富的色感。这样,可以增强韵致的表达。比最初的构图和艺术处理都较概括,效果也好些。
《雪后》是在生活激情中孕育的,在艺术处理上开始突破了我所惯用的一些艺术手法。我国古典的诗论和画论给我开了艺术的茅塞,尽管它不很系统,但都含有深邃的艺术哲理,这也是促使我从一味追求肖似自然形态的描绘而转变到探索以形写神、心景合一的表现。这也就是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妙理给我的启发吧。
套色木刻版画《雪后》(1957年)
从上述沈柔坚的回顾中可以看到,他肯用功多读书,富有中国诗歌和绘画艺术哲理修养,并善于将思考溶化到自己的艺术实践中而有所突破和创新。作为艺术家,他不停步追求突破和创新,是非常可贵的。
沈柔坚作为美术界领导,深感必须提高学术理论思想水平才能做好工作,所以他能自觉用功多读书,积极参与美术评论等美术理论研究。1956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沈柔坚美术文集《绘画与生活》一书,正是其美术理论研究的成果。该文集在1956年一年内连印三次共15000册,可见其深受读者欢迎。该文集辑有《美术创作须进一步的反映现实生活——1955年华东地区美术展览会观后》《提高年画创作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向苏联优秀的美术作品学习》《伟大的人民艺术家凯绥•珂勒惠支》等11篇美术评论和论文。
《绘画与生活》封面(1957年第二次印刷)
难能可贵的是,沈柔坚重视美术理论研究直至晚年都是如此。改革开放后,他被上海辞书出版社聘为《中国美术辞典》主编,这是开编的中国第一部综合性美术辞书。经组织编委会和编写队伍多年的努力,该书于1987年出版,1991年获全国美术图书铜奖,1994年又获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后来,上海辞书出版社在原《中国美术辞典》基础上充实内容进行改编,又聘沈柔坚担任名誉主编,新编《中国美术大辞典》于2002年出版。
(作者系美术学科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