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共有过几个黄园?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一般人都知道的是海上闻人黄金荣的私人花园叫黄家花园,1932年落成,当时风光无限,连蒋介石都送了祝贺的匾额。1949年后黄家花园由政府收回,改建后被命名为桂林公园,现在是上海最著名的赏桂之地。另一个是位于嘉定江桥的黄园,知道的人不多,但园子的主人黄氏兄弟名气可都不小。哥哥黄伯惠,1921年凭借雄厚财力接办《时报》,把偌大家财都填了进去,创造了很多第一,堪称中国报坛的奇人。弟弟黄仲长倾心摄影,其作品在国内外获得过大量奖项,并与郎静山组织三友影会,是中国著名摄影家。这个黄园至今犹存,是当地著名旅游景点,嘉定今天还有一条黄家花园路。崇明也有一个黄园,主人黄稚卿经营证券发家,回到崇明造了这个园子,时为1932年,当时在崇明是游人必到的景点,后被废,遗址今为崇明区中心医院。
本文要说的这个黄园,知道的人也许更少,但其影响丝毫不亚于上述三个黄园,且背后的人文渊源可能更为深厚。
黄园主人黄岳渊
一、黄园原先在真如
黄园原址在真如。主人姓黄,名渭,字岳渊(1881—1964),谱名生禄,别署鹤苑,号剡曲灌叟,以字行。浙江奉化人。黄家本住萧王庙黄家巉村,后移居下跸驻村,家里除了务农,还开了一家“黄万利商行”,专做宁波、江口、溪口、新昌一线的竹排运输生意,下跸驻村有一处“黄家栈”的所在,就是黄家的祖宅。在大家庭中长大的黄岳渊,有见识更有激情,入私塾时就因流露反封建专制的言语而被业师斥为“意志不纯”“恐有灭门之祸”,不得不辍学放牧。1895年黄岳渊14岁时即在家乡加入反清组织平洋会,后因事泄被当局通缉,1899年东渡日本加入同盟会,献身革命。1902年回国,遵组织之命,从事危险的“潜伏”工作。其曾自述:“归国后,致力革命,欲探清廷内幕,藉友人之介,任上海水陆釐金机关为总巡,由光绪三十二年始至宣统元年辞去。”期间刀光剑影,枪林弹雨,险情完全可以想象,但一切已随着岁月的消逝而无可复原。1909年,黄岳渊站在而立之年门前,“回忆平生,觉儿时为牧童,以得天趣为最乐;又念管子富生于地之说,遂立志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土,而务农之志遂决”。他在真如以每亩不逾二十元的价格,购田十余亩,创办园圃,专心务农。然归田未几,辛亥革命爆发,黄岳渊应招再度从戎,在陈其美的沪都督府中担任要职,为光复上海、平定浙东立下战功。革命成功后他脱下战袍,回到真如开始全面打造黄园,倾全力从事园艺。黄岳渊为解决生计,增加收入,还曾为陈永清、罗纬东、沈楣庭、蒋寿宣、吴昆生等上海多家豪门造园。黄岳渊造的园林,既曲径通幽,又疏朗敞亮,施工时还能精打细算,节约资金,故广受好评,邀约不断,当时上海的纺织、面粉业巨商荣德生的私家花园,也出自他的手笔。未几年,因辛勤耕耘并得众多友人援助,真如黄园很快成为了上海最大的私人农艺园林,从最初占地仅十余亩地,逐渐扩充,遂至百亩之广,最多时占地超过三百亩。园中有数十名工友,并收养有众多各地送来的孤儿练习生。经过多年精心培育,园中奇花异树,比比皆是,引来众多名人和各地游客踏春赏秋;尤其每年秋季,菊花绽开,黄园一片花海,芬香扑鼻,慕名寻芳者纷至沓来,到黄园赏菊因此成为当时上海的一件盛事,以致民间有谚:“不识黄园菊,枉做上海人。”黄岳渊也因此被大家赞誉为“开发真如之第一人”。可以这么说,晚清上海报端出现赏菊盛会的报道,十有八九指的是张园菊会,而到了民国,这赏菊胜地则非真如黄园莫属了。
黄岳渊有很明确的造园理念,他认为:“庭院非以充装饰,示富有也。公余之暇,精神上非得安慰不可,若置身庭院之间,见彼一花一木、一泉一石,位置得宜,心神怡旷,足以息忧虑,去烦恼,身体为之康强,生命可以悠久,其益诚非浅鲜。”他并认为,自己现在造园和当年闹革命没什么两样:“予尝戏谓:昔年致力革命,为革除国家之蠹;今日致力园艺,为革除花木之蠹。其事虽不同,而其义则一。”(以上引自黄岳渊的文字俱见黄岳渊《花经》自叙,刊1942年8月《花经》油印本)据1934年上海花树业同业公会统计,当时全市有私人花木农场110家,其中,真如黄园是规模最大的一家。因黄岳渊为人厚诚,技艺精湛,他开辟的黄园又在全市具有很大影响,故被同业推为上海花树业同业公会主席并多次连任;同时,他还担任上海商业同业公会常务理事。
1942年8月版油印本《花经》
八一三战火燃起,日军侵占上海,真如沦为战区,黄园也遭到战火摧残。黄岳渊心如刀割,他难以割舍自己用心血浇灌的家园,但一家十几口人和几十名工友以及各地送来的孤儿,他们的生命安危更令人揪心。思虑再三,他只能放弃黄园,带领大家陆续搬往租界。至1937年底,上海沦为“孤岛”,黄园也成了一座无人看护的废园,好在园中的花木尚无大的损失。
二、在康平路复活的黄园
黄岳渊虽然人在租界,但仍心系真如的黄园,魂牵梦萦皆是园中那些浸透了自己心血的花木。黄园还能复活吗?就在此时,一位朋友伸出的援助之手,让黄岳渊的梦想得以实现。1938年冬,曾因请黄岳渊修建花园而结下友谊、时任上海申新第九棉纺织厂总经理的吴昆生,知道此事后主动向黄岳渊提出,他在法租界内的康平路上有一块不到2亩的空地,由他出资建房,黄家以租赁的方式在那里安家,这样可以将真如黄园内的一些珍稀盆景和名贵树木移植过来,得到妥善保存。由于法租界当局有规定,在其租界内不得建造中式住房,大家煞费苦心,在这块仅一亩多的地块内建造了一座以中国江南园林风格为主、兼融西方园林风格的新黄园。这座园林后逐渐扩大,最终占地有十亩左右,在市区,这已经是不小的私宅花园了。有了居住之地,又有了可以安置花木的花园,黄岳渊一颗已经冰冻的心又复活跳动起来,他将康平路上的这个花园命名为黄园第一分场,又让长子黄德邻带领工友,将真如黄园中的花木挑选合适的逐渐移植到康平路来,精心呵护。黄园新生了,消息传出,来访的旧友新朋络绎不绝,教育家蒋维乔的一番话颇能代表朋友们的心声:“二十六年,淞沪事变,闻黄园毁于兵燹,损失不赀;而岳渊之踪迹何在,亦不能详,中心涓涓,常以为念。后二年之秋,忽见报端刊载黄园菊花展览会,知岳渊已于沪之西南,将名园恢复矣。急往访之,并赏菊花,新旧佳种,计有千余,诚洋洋大观也。”(蒋维乔《花经》序)叶恭绰还专门手书“栽花小试春风手,放鹤期间碧落声”的条幅赠之。
经此劫难,黄岳渊感觉自己已经步入老年,今后可能很难再亲自动手培植花木了,应该把自己苦心专研实践了几十年的经验写出来,这也是留给后人最好的礼物,黄园毕竟要依靠他们来传承,这就是名著《花经》一书的由来。黄岳渊的长子黄德邻从小喜欢园艺,长大后因健康原因被迫弃学,在园中以农耕作为养疴良方,身体竟然渐渐好了起来;以后又东渡日本考察园艺,学习先进的农场设备和科学管理方法,是兼具理论和实践的园艺全才。黄岳渊有此“良驹”,平时管理黄园是得力助手,这次撰写《花经》,自然是“上阵父子兵”了。初稿写成,进行文字修饰的是周瘦鹃的儿子周铮,他隔三差五来到黄园,遵照父嘱,为黄家伯伯出点力,这项工作费时一年有余。《花经》是本植物学专著,需要图谱和文字进行对照,从小研习绘艺的钱辅乾承担了这项重任,他每隔几天,便带了纸笔颜料到园中写生,回到家里再绘成正稿,并敷粉设色,工作的进行也延续了一个年头。书稿完成,最后出手校订的是作家周瘦鹃和郑逸梅。经此严格认真的工作,大功告成之时是1942年的夏天。这年八月,黄岳渊将书稿油印出版,分寄众人征求意见以及序跋,到最后正式铅印出版已是1949年的4月了。
黄岳渊《花经》封面(精装烫金),新纪元出版社1949年4月版
1983年6月黄德邻与郑逸梅合影于郑家
周瘦鹃
《花经》一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通论,叙述花木适宜的生长环境和管理方法;下编为各论,分述各类花草树木之具体培植法。全书站在科学研究的立场上,打破历来的成见,根据主人三十多年来的实际经验编著而成,对气象、土壤、肥料、病虫害、设备、管理等宏观方面,以及各种花卉果木不同的栽培方法,都一一作了论述,堪称系统论述园艺的一本“圣经”,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花经》出版以后,成为园艺爱好者的必备参考书,1985年6月,上海书店重新影印出版,仍然广受好评,于此也可见这本书的长久生命力。
三、黄园演绎传奇
1937 年上海爆发“八•一三”淞沪抗战,历时三个月。11月,中国守军从淞沪撤退,上海及其周边地区落入日军的魔掌,而租界区域则暂时还是英、美、法的势力范围,居住着三百多万中国人和外国人。上海租界犹如茫茫大海中的一粒尘埃,形成了中国抗战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孤岛”。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军侵入租界,整个上海至此彻底成为沦陷区。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上海的抗战八年有着明显的不同时段,环境有其特殊性,呈现出的全民抗战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在抗战这样一个特殊时期,黄岳渊既不慷慨激扬,更鄙视趋炎附世,他为人真诚重情,处世行事低调淡泊,恪守脚踏实地、稳重做事的做人准则。故他的人缘很好,人脉交际非常广泛;而他在康平路上构筑的黄园,也成了朋友们互相交流信息、排解胸中郁愤的一方佳壤。期间,他和梅兰芳的一段交往就十分感人。沦陷期间,梅兰芳居住上海,经常被日方强邀赴宴、唱戏,不堪骚扰。梅兰芳秉持沦陷期间不公开上台演戏的底线,但又难以阻挡日方软硬兼施的各种强邀手段。在朋友的建议下,1944年,他来到位于相对偏僻安静的西区黄岳渊家中,在黄园中居住,经历了一段难忘的艰难岁月,并在这年10月度过了自己的50岁生日。可以说,在梅兰芳经历人生最为艰险的岁月时,黄岳渊的黄园,成了庇护他的一处安全港湾。为了感谢黄园主人,梅兰芳不但亲笔题词以自己的照片相赠,还亲自濡墨挥毫画了一幅梅花送给黄岳渊,以纪念在黄园的这段难忘岁月。
梅兰芳
除了梅兰芳之外,黄岳渊还是女作家张爱玲文学生涯的贵人。张爱玲是在上海沦陷后崛起的一位文学奇才,仅仅两三年时间,她就迅速攀上了文学巅峰,可谓创造了一个奇迹。而她的起步,则和黄岳渊有着莫大的关系。张爱玲的母亲叫黄逸梵,据说她的娘家和黄岳渊有远房亲戚这么一层关系。张爱玲从香港到上海,文学圈的人并不熟,而黄岳渊和周瘦鹃、郑逸梅等作家都是来往密切的朋友,于是,黄逸梵就托这位“本家娘舅”帮女儿张爱玲介绍一些文学界的朋友。黄岳渊对这位远房亲戚的请托当然不吝笔墨,很认真地为张爱玲写了介绍信。周瘦鹃日后留下了这样的叙述:“黄园主人岳渊老人介绍一位女作家张爱玲女士来,要和我谈谈小说的事……说着,就把一个纸包打开来,将两本稿簿捧了给我。我一看标题叫做《沉香屑》,第一篇标明《第一炉香》,第二篇标明《第二炉香》,就这么一看,我已觉得它很别致,很有味了。当下我就请她把这稿簿留在我这里,容细细拜读,随又和她谈起《紫罗兰》复活的事。”(周瘦鹃《写在<紫罗兰>前头》,刊1943年5月《紫罗兰》复刊第2期)《紫罗兰》是本综合性刊物,创刊于1922年夏,后因故停办;1943年5月周瘦鹃将它复刊,突出了文学,张爱玲的文学处女作《沉香屑》非常及时地在复刊后的《紫罗兰》上来了一个漂亮的亮相。张爱玲就这样奇迹般地崛起,并就此引起了上海乃至全国文坛的瞩目,开始了她作为一个著名作家的征程。
张爱玲著《沈香屑•第一炉香》
黄园大约在1953年至1955年间从康平路迁往伊犁路,但很快就被合并,湮没在历史尘埃中。1956年,康平路原黄园故址上逐渐搬入其他单位,开始了旧貌换新颜。现康平路4弄为花园洋房,9号为高安路第一小学,34号为第五十四中学。这一带即为原黄园旧址。据说,现在这些地方还残存着一些黄园遗留下来的树木和岩石,有兴趣的人不妨去凭吊一下。至于黄岳渊本人,1950年离沪去了香港,后在于右任的帮助下与长孙黄成基一家定居台湾,1964年4月辞世,享年83岁。他的长子黄德邻也于2005年3月5日以将近百岁的高龄辞世。黄德邻一直坚持在园艺事业上勤奋专研,1956年,“黄园”公私合营后,他出任上海市花木公司西区私方代表;1959年,调龙华苗圃任总技术指导,直至退休。1963年,黄德邻加入美国茶花协会,曾任《中国花经》《中国茶花文化》和《中国茶花》等学术书的顾问。如果说,黄岳渊在推广菊花品种的培育上作出了很大贡献的话,那么,他的儿子黄德邻则另辟蹊径,在中国茶花培育的领域里是当之无愧的权威。他一直坚持“中国山茶种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典型、最完美的观赏植物祖先种”的观点,对国际上将滇茶花以外的中国川茶花学名误定为日本茶花极为不满,曾多次在不同场合为之力辩。黄德邻身体力行,在培育茶花新品种等方面有很大贡献,如著名的中国茶花十大名种中的“皇冠”,就是由他发现并培育的。可以说,黄德邻将毕生献给了中国的园艺事业。晚年,黄德邻致力于黄园史实的挖掘,历经数年,写有不少回忆文稿,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现正有待整理出版。如今,黄德邻的儿子黄成彦、黄成棣等还健在,有的还在本市居住,他们也一直在收集有关黄园的资料,希望能够将家族的历史流传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上海还有一个这样不平凡的黄园!
20世纪50年代初黄岳渊与于右任在台湾
康平路旧貌换新颜:4弄为花园洋房,9号为高安路第一小学,34号为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
(本文选自《徐汇文脉》2017年第2期)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