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加载中...
2023-08-17 15:56:03
费穆故居坐落在今衡山坊内。衡山坊位于衡山路与天平路交会转角地带,背靠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东临徐家汇公园,是上海市区核心地段为数不多的成规模历史建筑群落。衡山坊的建筑主体由两部分组成,即落成于1934年的树德坊(主弄堂口在天平路,为东北朝向的两排新式里弄)和建造于1948年的衡山邨(弄口在衡山路,为东南朝向的11幢独立花园洋房)。树德坊是新式联排里弄建筑,由上海高桥人杨瑞生创建的瑞记营造厂建造。费穆故居位于树德坊内,具体位置是树德坊3弄23号(今天平路320弄23号)。
1934年6月25日《新闻报》刊登树德坊召租广告
费穆原籍江苏吴县,1906年出生在上海,十岁时举家迁居北平,以后一直在北平和天津求学工作,1930年加入天津华北电影公司(联华前身),任编译主任。1932年正式成为联华影业公司导演,并随公司自津返沪。在上海经过一段短期过渡后,即入住树德坊3弄23号。这是一栋三层小楼,门外有小花园,围以低矮的围墙,红色筒瓦双坡屋面,带老虎窗。当时,一楼的西房是客厅,可通往花园,东房是费穆夫妇的卧室,两房之间有一扇活动移门。二楼西房是费穆母亲的卧室,东房由费穆二弟居住。三楼西房住着费穆三弟一家,东房由费穆的四弟居住。大约在1940年,费穆的几个弟弟都搬了出去,这栋小楼就成为了费穆一家和其母亲的住房。费穆夫妇搬到了二楼,一楼东房成了费穆的工作间兼影片剪辑室,三楼的东房则成了费穆的书房。
费穆像
费穆自1932年导演处女作《城市之夜》起,即将全部精力投在了电影艺术上。他白天忙于工作,基本不在家,晚上回到家,有时在一楼的工作间和助手讨论影片剪辑事宜,有时即在三楼的书房继续工作。每逢这时,费穆夫人巫梅就早早将孩子们支开,以免妨碍丈夫“开夜车”。费穆在家里接待了众多电影艺术家,他们有的是来这里和费穆探讨具体工作的,有的则是前来探望、拜访、请教,甚至来“蹭吃”的。费穆夫人能烧一手好菜,最拿手的有卤牛肉(五香)、八宝鸭、油爆虾等,她做的点心也很受欢迎,其中有一道用沙利文的面包,切成小方块,裹一层鸡蛋液,放进油锅炸一下,人人都说好吃,一上手就舍不得放下。
到树德坊3弄23号来和费穆探讨艺术的既有吴永刚、蔡楚生、阮玲玉、林楚楚等“联华”同人,也有刘琼、张翼、莎莉、黄贻钧、陆洪恩等“孤岛”“沦陷”时期的影剧同事。“伶界大王”梅兰芳也曾数度光临这里。1945年8月,抗战胜利,举国欢腾。这年金秋时节,上海各界筹备庆祝抗战胜利大会,组织艺术公演演出委员会,推举海上闻人杜月笙主持公演,委员中有商业巨子和艺术界的知名人士,费穆担任演出委员会委员和演出组副组长(组长为杜月笙),是实际负责人。梅兰芳是他们首先邀请的对象。梅兰芳抗战期间拒绝和日寇合作,长期告别舞台,导致嗓音受损,拔不高音调,决定改演昆剧《费贞娥刺虎》。他特地前来费府征询意见。费穆听后,满口赞同:“京昆艺术相通,本是一家。你演昆剧,我很赞成。《费贞娥刺虎》是一出宣传爱国思想的剧目,演这出戏很有现实意义。”费穆还在演出特刊上撰文写道:“梅先生铁骨冰心,表现了艺人的劲节,今日东山再起,实给人以无限的喜悦。”1945年10月11日晚上8时30分,上海各界庆祝抗战胜利大会艺术公演在兰心大戏院演出,费穆将梅兰芳的节目安排在最重要的压轴大戏位置。深夜时分,梅兰芳甫一登台亮相,就迎来满堂喝彩,使演出达到高潮。这之后,费穆在1948年导演了由梅兰芳主演的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艺术片《生死恨》,梅兰芳因此而几次上树德坊3弄23号和费穆探讨相关的艺术问题,彼此之间感情更加融合。《生死恨》拍完以后,费穆还请梅剧团的主要创作人员到家里吃饭,庆贺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彩色舞台艺术片顺利完成。
和众多艺人相比,演员韦伟可能是来费府最多的一位。韦伟在抗战期间即受到费穆的关心和指导,在多出话剧大戏里出演重要角色,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姑娘成长为一个出色的话剧演员。1947年,她更在费穆导演的电影《小城之春》里扮演女主角玉纹,由此而一举成名。韦伟很感激费穆对她的指教,并因此而屡屡去费家探望,以致费穆的子女们都亲热地称呼她为“姑奶奶”。她曾在一篇访问记中自陈:“我常常上他家去,我喜欢亲近他。费家老太太非常挑剔,由于我父亲很讲究规矩,所以老太太很喜欢我。费先生兄弟们都极孝顺,他看见老太太喜欢我就很高兴,也鼓励我多去,这样他太太就可以少受点委屈了。所以我就成了费家的‘姑奶奶’了。”
费府一楼东房是费穆工作的主要场所,《小城之春》和《生死恨》等影片的所有文字台本以及一些剪辑工作,都是在这间房里的一张写字台上完成的,这张写字台后来被费穆后人捐赠给了北京中国电影资料馆。三楼的书房则是费穆深夜思考、神游物外的地方,里面有书柜、书箱,还有一张小小的书桌和一把能转动会升降的木制圈椅,费穆的一些散篇断章多在这里完成。
1951年1月30日,费穆在香港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年仅45岁。这年夏天,费穆的妻子巫梅带着孩子去香港将费穆的骨灰盒捧回上海,安置在卧室大厨的玻璃门里,一直陪伴了十余年。直到“文革”,费穆的骨灰始回到家乡苏州安葬,与他的父母和祖父母的坟相伴。1993年,巫梅去世后,费穆的骨灰从苏州迁来上海,和妻子一起安葬在滨海古园。
1979年天平路320弄23号费家的房票,户主一栏还写着费穆(穆字异体)的名字
2002年6月,因政府对衡山坊(包括原树德坊和衡山邨)进行修缮改造,费穆后人才搬离树德坊3弄23号这栋费穆一家四代整整居住了70年的传奇住宅。
费穆后人回到树德坊留影
(本文选自《徐汇文脉》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