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2015年3月19日《东方早报•文化》版的《星期四原创》专栏,对女作家陈丹燕的《200031的琥珀》一文,甚感兴趣。该文从已故的上海重量级作家柯灵在复兴中路上的故居内陈设情景依旧谈起,讲了徐汇区的湖南路街道区域里,包括武康路、五原路、复兴中路、永福路、乌鲁木齐中路、安福路等街区,在历史上曾居住着巴金、张乐平等文化名人,有着丰厚的文化含量。所以,徐汇区文化局和湖南路街道办事处,邀请作家、建筑史家、社会学家、新闻记者、地方官员等组成专门工作小组,有计划地采访长期居住在该街区的居民,启动编写街道居民口述史的项目。这是一项颇有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工作。由此想及,笔者作为曾在湖南路街道地域的乌鲁木齐中路148弄1号居住三十年的老居民,补述一些相关情况,提供参考。
值得重视的是,在湖南路街道区域内,除生前半个多世纪一直在连续创作连环漫画《三毛》的张乐平之外,还居住着多名具有代表性的画家群。笔者作为华东美术家协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的工作人员,曾与这批画家多有联系。所以在此提供一些追寻历史信息性的资料。
五原路上,张乐平居住的288弄3号(现张乐平纪念馆)对过的弄堂,218弄6号内曾长期居住着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第一代版画家代表人物陈烟桥(1911-1970),他于1931年在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求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响应鲁迅先生的召唤投身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与鲁迅有着密切的联系,常与鲁迅互通信函,直接受鲁迅先生指导,仅1933年4月起,陈烟桥收到的鲁迅先生的信札就有二十六通。陈烟桥是MK木刻研究会、野穗木刻社、涛空画会等新兴版画团体的发起者之一或负责人之一,还曾出任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创办的新亚学艺传习所的主持人。他于1930年代创作的《窗》、《风景》、《拉》等木刻版画,受到鲁迅赞赏,被鲁迅收进自费出版的中国新兴版画第一部选集《木刻纪程(一)》。他接受鲁迅和宋庆龄的委托,征集新兴版画等作品七十八幅,由美国友人、作家埃德加•斯诺和法国友人、《Vu》(《看》)周刊记者琦达•谭丽德,将作品送往法国,于1934年3月14日在巴黎“皮尔•沃姆斯画廊”,以《革命的中国之新艺术》为题展出,向世界介绍中国新兴版画等新美术作品。1936年10月8日,在上海西藏路八仙桥青年会举行“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时,鲁迅先生抱病出席参观,并与在场的陈烟桥、黄新波、林夫等青年版画家和《木刻创作法》一书的编译者白危等座谈,青年摄影家沙飞用照相机摄下了这一珍贵的历史镜头(见图1)。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积劳成疾而谢世。当天,陈烟桥怀着对导师的尊敬和悲痛之情,到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鲁迅寓所,为鲁迅绘了遗容(见图2)。后来,陈烟桥经过多年搜集资料和研究,撰成中国现代版画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鲁迅倡导中国新兴版画的专著《鲁迅与木刻》,于1946年1月由中国木刻用品合作工厂附设的新艺丛书社以“新艺丛书”之一出版,后又由上海开明书店重版,以此表示对鲁迅的永远纪念。抗日战争时期,陈烟桥赴重庆出任中共《新华日报》美术科主任。在重庆期间,他还以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理事和中国木刻研究会常务理事,参与了一系列抗战版画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返沪,陈烟桥被推举为由中国木刻研究会改组成的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常务监事,参与组织举办“抗战八年木刻展览”和一、二、三、四届全国版画展览,直至迎接上海解放。新中国诞生后,陈烟桥出任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部美术科长和华东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等职,做了大量的新中国美术建设工作。
图1 鲁迅出席“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并与在场的青年版画家促膝座谈(自左至右为:鲁迅、黄新波、林夫、白危、陈烟桥)
图2 鲁迅遗容速写 1936年10月19日 陈烟桥
图3 国防前线的歌声(木刻版画) 1936年 陈烟桥
在乌鲁木齐中路东侧的五原路上,长期居住着上海花鸟画一枝独秀的代表人物江寒汀(1903~1963),其画艺脱胎于深入研究任伯年、虚谷诸家,尤其学虚谷可以乱真,人称“江虚谷”。然而江寒汀贵在注重深入生活,常到乡野写生,并且在家里养过百多种鸟,画室的案头和阳台上的花盆里种植着多姿多彩的各种花卉,这些成为其花鸟画创作的源泉。正因为花鸟画源自于生活心得感受,再经艺术的升华,所以作品中的花鸟形象有着别样的生动灵气,构成他自成一派的画路。对此,笔者曾于1960年代初,在江寒汀画室与其深谈过,并撰成《种花养鸟与花鸟画》为题的访谈记,寄给《解放日报》副刊《朝花》编辑陆谷苇先生,陆先生认为是一篇上乘的艺术创作访谈,将其刊于《朝花》版面的头条(见图4)。
图4 作者访问花鸟画家江寒汀所撰的文章刊于《解放日报•朝花》
江寒汀先生的可贵之处,还在于无私地培育学生,并且对贫寒学生免收学费,前后收徒数百人,其中不少学有所成,形成沪上江寒汀画派的一脉。其中的一名得意学生富华(1928~),是中共上海地下党员,新中国初期,出任共青团上海市郊区委员会书记,后奉命参与筹建上海中国画院。上海中国画院建成后,江寒汀被聘为画院画师,师生在画院相聚,其乐融融。其时,富华为江寒汀老师编了《江寒汀百鸟图》画集精印出版,广受读者喜爱。
乌鲁木齐中路西侧,复兴中路的复兴公寓里,长期居住的赖少其(1915~2000)和吕蒙(1915~1996),亦是投身鲁迅先生倡导的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第一代版画家代表人物。1930年代初,他俩是广州市立美术学校西洋画系的同学,在老师李桦带领下,一起响应鲁迅先生号召,热情参与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于1934年6月创立了“现代版画创作研究会”,蓬勃开展新兴版画创作,举办版画新作的“周展”、“二月展”、“半年展”等一系列展览,并创刊《现代版画》丛刊,共出版十八集。尤其是赖少其多才多艺,既创作版画,又写诗歌和小说。他将创作描绘鲁迅肖像的木刻版画《鲁迅先生》寄给居住在上海的鲁迅,被鲁迅改题为《静物》,推荐发表于1935年上海的《文学》杂志第五卷第一号上。他写的小说《刨烟工人》亦由鲁迅推荐刊于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新小说》上。赖少其还创作诗歌与版画相配的《诗与版画》集(版画二十五幅,配诗十首)、《自祭曲》集(十幅木刻版画配诗),以及其他版画新作,都寄给鲁迅先生。迄今,这些版画原作和小说《刨烟工人》手稿都完好地保存在上海鲁迅纪念馆。此外,赖少其利用1934年暑假,发挥他曾学习过日文的优势,根据日文版的木刻版画技法书籍,结合自己的版画创作实践经验感受,编译成《创作版画雕刻法》一书,由上海形象艺术社出版,封面则由同学吕蒙设计,该书是中国新兴出版画运动中第一本木刻版画创作技法理论专著。
图5 鲁迅先生(木刻版画)1935年 赖少其
赖少其和吕蒙,都是强烈的爱国主义者和真诚的革命者。吕蒙先行一步到上海,后北上参加新四军。随后,赖少其亦北上参加新四军。两人均在新四军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吕蒙在新四军军部政治部担任宣传科长和文艺科长,并参与创办《抗敌画报》,组织和领导新四军中一系列抗日斗争的宣传和文艺工作,还与新四军中的版画家莫朴、程亚君共同创作了描绘新四军战区抗日斗争故事的木刻连环画《铁佛寺》(见图6),成为流传的新四军版画名作。赖少其则在新四军中发起创办“木刻同志会”和“木刻刀工厂”,有力地推动了新四军中抗日版画创作活动。赖少其还发挥其文学才能,创作了讴歌新四军渡长江坚持抗战的歌词《渡长江》,由新四军作曲家何士德配曲,成为新四军中流传的抒发抗日斗志的歌曲。赖少其被任命为新四军一师二团政治处副主任期间,发起开展有功劳记上《功劳簿》、发《功劳证》、并为立功者将《功劳状》寄回家使全家都光荣的“功劳运动”,对鼓舞新四军抗日斗志起了积极作用。这一“功劳运动”在新四军全军推广,而赖少其被评为“干部一等功臣”。赖少其倡导的这一“功劳运动”,还被新华社在延安的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专题作了《号召普遍响应立功运动》的报道,并刊发短评:“这是人民自卫战争的一个创举。……我们号召全解放区普遍地响应这一运动,作为争取全面抵抗胜利的有力武器。”《解放日报》高度评价了这一“功劳运动”,由此使赖少其成为革命队伍中传扬一时的著名人物。
图6 木刻连环画《铁佛寺》中的四幅 1942年
抗日战争胜利后,八路军和新四军改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赖少其和吕蒙都参加了解放战争。解放战争胜利后,赖少其先是参加接管南京,后奉命调来上海,出任中共中央华东局文委委员、华东文联常委副主席兼秘书长、华东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党组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常务副主席兼党组书记、上海中国画院筹委会主任等职。吕蒙则直接参与接管上海,担任《华东画报》社社长兼主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等职。赖少其和吕蒙均以赤诚之心做了大量的新中国美术建设工作。
在乌鲁木齐中路148弄4号,则长期居住着著名连环画家任伯宏(1933~1989),其连环画代表作《灵泉洞》于1963年获第一届全国连环画创作三等奖。其连环画艺术表现长于白描,线条细丽、流畅、洒脱。1973年起任伯宏担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编辑,负责组稿编辑的连环画《白光》、《药》、《阿Q正传一O八图》、《子夜》、《三家巷》等,先后在全国连环画评奖中获奖。
长期居住安福路上的著名连环画家兼长中国画的汪观清(1931~),其连环画代表作《红日》获全国连环画二等奖。其中国画作品《红日》组画四幅、《万水千山》组画八幅(与应野平合作),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汪观清还编著有《徽派雕刻艺术》。其子汪大伟(1954~)继承父业,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执教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并任院长。
同样久居安福路上的著名中国画家曹用平(1922~),为海上画派巨擘吴昌硕嫡传,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1957年,其国画作品《杜鹃》获全国青年美术展览三等奖。其他国画代表作有《紫藤》、《苍松》、《虚怀》、《春花》、《桐荫簇锦》、《玉树临风》等。
久居永福路口、湖南路转角一幢自建别墅里的李咏森(1898~1998)、邵靓云(1914~1984)夫妇均是著名画家。李咏森为中国早期水彩画家代表人物之一,水彩画风格写实和写意兼融,亦擅工商美术设计。其水彩画代表作有《白菊花》、《绣球花》、《钢铁厂的早晨》等。他所著的《水彩画技法》成为美术界热门书籍,一再重版。他发起创办上海水彩画研究会和上海粉画学会,还曾在同济大学建筑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担任教授。其夫人邵靓云擅长中国画和西洋画,在同济大学、上海工艺美术学校等校执教美术,代表作中国画《农民翻身生活好》,年画《我们的祖国辽阔广大》、《妈妈,我入队了》、《萤火晚会》等,广为发行。
在五原路,张乐平居住弄堂左侧的一座公寓里,久住着的则是著名女画家兼美术史论家何振志(1921~2000),早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精通英语,擅长油画和西洋美术史论。其油画代表作有《女路工》等。专著《艺术,迷人的领域》,以抒情性散文体叙说西洋美术史,颇受读者青睐。另编写有《塞尚》、《现代派美术作品集》、《美国水彩画》、《西洋绘画历程》等,并参与编《辞海》、《英汉大字典》、《二十世纪美术辞典》等。
……
可谓在湖南路街区画家云集。就上海街道史而言,是别具特色异趣的。
(作者系美术学科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