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之城的乐清市,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之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传统工艺美术业发达,民间艺术技艺纯熟,民俗活动多彩多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目前,乐清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项,省级17项,温州市级90项,乐清市级131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富有山海特色,承载着乐清厚重多彩的多元文化,记录着乐清人奋发向前、敢于争先的征程,见证了乐清从贫穷到富足的发展历史,是先人长期劳动中智慧的结晶,弥足珍贵,价值非凡。
近几年,乐清市委、市政府在推进文化大强市建设中,也重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发展,逐渐增加了投入,并多次举办博览会宣传、推介非遗产品,关心工艺美术大师和传承人的生活状况及创作情况,对非遗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民间手工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传统工艺美术及其他非遗行业的生产方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机遇和挑战总是并存的,非遗亟需完善其产业化发展道路。为此,乐清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特成立课题组,专题进行调查研究。
一、乐清市工艺美术行业现状
近年来,在乐清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不断创新工作举措,着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发展和产业化经营,保护了一批濒临失传的优秀技艺,并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根据调查,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发展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选送工艺美术大师代表作参加各级别工艺美术大赛和博览会,以此扩大影响力,打造品牌效应。二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鼓励设立个人或合伙制的文化公司,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规模化生产,如柳市华龙雕刻有限公司、乐清三科民间艺术产业有限公司等。三是鼓励、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师设立研究所和创作室,培育工艺出版、艺术品展示、艺术品拍卖等中介服务机构。目前,乐清市成立了十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和工艺美术公司,其中林邦栋细纹刻纸研究所和王氏黄杨木雕研究所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
林邦栋细纹刻纸作品:《鱼乐图》
上述三种途径虽然使乐清非遗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石文化市场风生水起的青田相比,与规模庞大的中国木雕城东阳相比,与精心开辟的根雕艺术村嵊州相比,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在浙江省内仍处于较落后的位置,发展前景令人堪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一套完善的产销体系。由于乐清市非遗产品市场以大师个人工作室为主,生产场地和销售市场受限且较分散,不利于产品流通。企业、作坊、传承人和大师们仍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在区域内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对GDP的贡献能力明显不足,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二)产业化、市场化、集约化意识淡薄。这是目前影响乐清市非遗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文化强市建设中,乐清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几乎不曾考虑非遗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方向,管理者、产业经营者和消费者均存在着对非遗产业认识模糊、理解狭隘等问题,更没有把它列入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使非遗产业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缺乏发展的浓厚氛围。
(三)宣传力度不够。目前,乐清市非遗产业主要以大师个人品牌效应来带动产业发展,缺少大型的系统性的非遗项目的宣传。社会上对乐清黄杨木雕、细纹刻纸、龙档、首饰龙等的认知度还不高,政府也没有利用契机因势利导。如2008年乐清市获得“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之都”称号后,牌子拿过来就被放在仓库。这本来是政府搭台、行业人员唱戏的大好时机,但乐清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却没有借此契机打响品牌。
乐清首饰龙
(四)传承后继乏人,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断层局面,许多优秀的非遗项目濒临灭绝。乐清市虽然有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6人、浙江省级16人、温州市级13人,传承人国家级6 人、浙江省级20人、温州市级34人,但非遗传承却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学习非遗技艺难度大、时间长,同时非遗产业经济效益低,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许多民间艺人放下艺具跨入其它行业,行业人才流失严重;另一方面是因为缺少专业性的培训机构,大师们和传承人在培养人才等方面多以师徒间或家族间口传心授方式承传技艺,使得非遗传承大多处于封闭状态,学徒无法获得系统性的正规培训。
二、青田石雕城调研报告
青田石雕与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并称为“浙江三雕”。青田石雕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青田县文广新局在2007年即成立非遗研究保护中心。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展青田石雕,青田县委、县政府就石雕产业与农民致富、文化产业三者相结合推出了“三大举措”:
(一)提供多项政策扶持,创建“中国石都”。青田县政府专门成立青田石雕产业局(正科级),组织展览等大型活动,利用政府资源和平台不断宣传,扩大青田石雕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专门设立石雕发展基金,每年投入5000万元用于扶持石雕产业发展和培育石雕大师;开辟中国首条石文化之旅――由石雕博物馆、中国石雕城、千丝岩石文化公园三个景点组成的中国石雕文化旅游区。此外,青田县政府还为非遗产业和人才构建最佳平台:对石雕产业户实行低税或免税政策;石雕大师享受政府补贴;石雕产业户向银行贷款享受“高额度、低利息”;外省市石雕艺人在职称、子女就读等方面享受和本地人同等的待遇。
(二)成立石雕产业园,打造“世界石,青田雕”。产业园由政府规划出地,房地产商承包建设,再以低价卖给石雕艺人,产权归艺人所有。山口镇青田石丰富,得天独厚,被建设为产销一体化的石雕城,经过10年左右的发展,石雕市场已相当成熟。目前青田县有80%的石雕产业集中在山口镇,石材店、工作室比比皆是。石雕城同时建有石雕大师楼,用于展销高级工艺师以上级别的大师作品。青田县政府以市场为指标,着力培育石雕产业大户,提出了“向百亿工程进军”的口号。另外,为了解决本土青田石料枯竭的现状,青田县政府与民间携手提出了打造“世界石,青田雕”的口号,从2008年开始尝试引进世界各地的优质石料,一方面由大师亲自出去寻石,另一方面在市场上自动形成一支“寻石大军”。经过2009年至2010年不断研究开发,世界石与青田雕得到了良好融合,解决了青田石料的资源危机。青田石雕内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扩大,给青田石雕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发展契机,使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期不断焕发生机活力。
(三)开办石雕艺术学校,完善传承体系。青田县委、县政府于2008年开始筹备创建石雕艺术学校,2009年正式招生授课,每年招收2期、3个班级,其中2个职高班,1个中专班,就读学生享受师范生待遇。石雕大师定期到学校讲课,并可直接招收优秀学徒。在培养接班人的同时,青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还专门成立工作小组,做好石雕大师数据库建设,目前正着手记录、整理大师的创作历程、技艺特征等,还计划以“如何提高雕刻技艺”等实用性内容为主出版专著。青田县已形成学校批量培育人才与名师带徒方式相结合的传承体系,保障了优秀文化的不断延续,2012年被评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示范基地。
三、乐清市非遗产业化发展建议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赋予其生命力的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是民族智慧与文明发展的结晶,是民族个性和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是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这些文化遗产,是先人留下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也是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极为宝贵的文化资源。然而目前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乐清细纹刻纸、乐清龙档、竹丝绣帘、蒲岐抬阁等,正在面临消亡。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做到抢救、保护并传承、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所有文化工作者应肩负的重要使命。
根据调研结果,结合乐清非遗现状和各地发展经验,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调查研究课题组特对乐清市非遗产业化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领导,深入研究,制定乐清市非遗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建立非遗产业推进协调机制。一是要加快行业机构建设,在加强原有文化产业相关部门建设的同时,积极组建具有政府职能的行业管理机构和业内人士参加的行业促进会等——由乐清市文广新局非遗处、市非遗保护中心组建工作班子和专家指导组,组织乐清市民俗专家、非遗研究学者和非遗传承人共同成立非遗专家队伍,加强原生性保护;收集、整理民间艺人和非遗传承人的作品和技艺,建立乐清非遗数据库;对乐清非遗开展口述史调查工作,争取五年内完成,并出版专业书籍。二是要加强对非遗产业的调查研究,明确指导思想,集中智慧,制定乐清非遗产业的近期和中、长期规划。在制定规划时,要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根据产业内各领域的特性,选择相应的运作机制和发展模式。三是制定扶持政策,广泛吸取其他省、市、县在政策制定和创新方面的有效做法,灵活、主动地研究制定乐清市的相关政策,多层次、多渠道提供扶持,加快产业发展速度。建议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扶持资金使用办法》,实行产业税收返回专项制度,以此营造非遗产业发展的适宜环境。
(二)挖掘、整合区域产业资源,打造品牌战略,推进市场化进程。一是实施差异化战略。根据乐清非遗产品的特点和市场需求状况,在产业门类选择上,有代表性地选择几个具有自身优势和市场前景的产品推向社会,并将它们列入产业发展的重点行业,以此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二是实施品牌化战略。精心打造产品品牌,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宣传和扶持,着力培育核心企业,发挥它们在自主创新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提高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组织程度。三是实施集聚化战略。借鉴各地的经验和做法,政府要大力做好非遗产业集群建设,共同发展集成化生产和精品化生产,在市区开辟乐清非遗产业园区:园区要有展示中心、研究中心和交易中心,使该园区既是产业园区、特色商品市场,又是旅游景点、地域文化园区,引导非遗产业走特色旅游、文化旅游之路,成为乐清城市文化的标志;建成较大规模以保护为目标、参观为主的传统非遗展演中心,和以产业发展为目标、开发为主的产业发展中心;政府对其进行前期规划和宣传,统一划分园区用地,将乐清民间艺人集中在一起生产创作,使该园区形成产销一体化的专业性市场。另外,政府还可以从如下着手:推出一套生产性保护方案,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逐步建成原生性保护和产业发展并举的非遗产业保护体系,使非遗产品成为集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于一体的收藏品;结合当前文化需求,创新发展黄杨木雕、细纹刻纸、龙档、蓝夹缬等产业;开设创新成果奖,鼓励中青年大师创作;政府牵头,分别以旅游窗口、企业、外销和收藏等四大类为突破,做好市场分析和产业发展。
(三)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市委、市政府要加大对非遗产业的扶持,建立“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保护发展专项资金”,并制定与产业导向相匹配的基金使用办法,支持有市场前景的产业项目,特别是黄杨木雕、细纹刻纸、蓝夹缬等产业项目,支持工艺改良的关键性技术的开发,支持非遗产业链的培养,放大基金的投入效应。通过建立一整套长效机制,使非遗的作品征集、人才培养、组织展览、产业文化研究等项目的资金得到保障。同时要引导、吸纳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投入非遗产业,鼓励有实力、有条件的各类企业实体进入非遗产业领域,使民间力量在非遗产业发展中释放能量。
(四)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品牌效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乐清“中国工艺美术之都”的宣传力度,提升文化内涵,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电视、网络等大众宣传工具,宣传乐清市名优非遗产品并展示其艺术魅力,将名优非遗产品指定为政府礼品。比如,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通过举办“研讨会、巡回展、展销会、艺术节”等多种形式和系列的专题活动,大力宣传乐清非遗产品和品牌:加强对大师、名艺人等制作技艺的整理和总结,开展多方面、高层次的艺术交流和研讨,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举办高峰论坛,整合和提高非遗产品的文化内涵;提供一个以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主要收藏展览的平台,鼓励开办大师博物馆、个人陈列室等,同时通过非遗馆、文化馆免费展厅和非遗教学基地等场地进行展示;举办全省规模的工艺美术节、全国性的专题展等。政府还要鼓励创作以乐清非遗产业发展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和研究成果类的书籍。
(五)建立一套技艺传承体系,注重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要建立“政府引导,行业指导,单位自主,个人自愿”的非遗行业人才引进、培育和使用机制,使人才队伍总量稳步增长、结构合理、质量有保证;创造必要的条件吸引各类非遗人才来乐清发展和创业,对能带动整个行业发展的产业领军人物,实行特殊的优待政策;注重就地培养人才,重视发挥工艺美术大师和传承人承传技艺的带头作用,对各级传承人在授徒方面制定相关要求,鼓励传承人带徒授艺,建立老中青传帮带的技艺传承体系,强调原生性传承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在乐清各类职业学校开设非遗专业班,组织传承人到非遗教学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地授课;创新人才奖励机制,营造尊重人才、吸引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舆论环境、竞争环境和社会氛围;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等等。
总之,非遗工作因其特殊性和艰巨性,在前期必将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我们只有更好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留住民族发展和安身立命的根脉,才能守护中华民族精神驻留的家园。
(作者系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调查研究课题组成员)
技术支持:上海江帆网络科技